《科技日報》總編輯演講與中國科技水平思考|寧南山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解讀科學,洞察本質

戳穿忽悠,粉碎謠言

導讀

針對前不久《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的演講,寧南山從其宣傳方式、中心觀點、分析我國攻克核心技術的阻礙因素等角度進行了全面解讀。寧南山認為:劉總編的演講,談差距、講問題都是沒問題,但有問題的是,最後把我國在部分領域落後的原因往情懷和精神上引,更上升到整個中國和中國人傳統不行,精神不行,情懷不行,這就是錯誤的。

明明是投入力度上的差距,卻解釋成中國人在精神上文化上的差距,這就完全背離了事實,也是錯誤地判斷了我們應該要努力的方向。我們以前窮的年代,因為缺乏物質資源,所以習慣講精神講情懷,物質資源不夠靠精神力量去彌補,而有差距也習慣從精神和情懷上去找原因。現在我國物質資源豐富了,要從習慣講情懷講精神為主去解決問題,過渡到習慣砸錢砸人為主去解決問題,而實踐證明,這樣做遠遠比講精神講情懷好使。

《科技日報》總編輯演講與中國科技水平思考|寧南山

前不久,《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的演講,在網絡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連《環球時報》胡主編都出來叫好。

環球時報發表了胡錫進(署名單仁平)的評論員文章,稱“劉亞東的演講可謂來得正逢其時。”“這樣的矯正是需要的,提醒中國人要謙虛,不要忘乎所以。”“這個時候搞國民信心激勵需要很謹慎,因為如果方法不當,很容易產生負效果,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更有很多媒體進行轉載,稱讚是“浮躁狂妄中的一段好聲音”“給敢說真話的媒體人點贊”。

很多人都說,這篇演講很客觀,請清醒,中國需要這樣的聲音。因為這篇文章叫人正視中國和美國的差距,說“我的國也有不厲害的地方”。

但是也有很多人說,這篇演講總讓人覺得“有一種奇怪的感覺”,為了搞清楚究竟是怎麼回事,我把演講全文仔細的看了幾遍,嗯說一下我的想法,也說一下,這種“怪怪的感覺”究竟來自文章的哪裡。

說到這裡,我突然感覺到學校語文課開設閱讀理解教育的重要性,現在真的是能用的到啊。為了防止曲解,因為按照我的經驗,媒體轉載過程中很容易有人會篡改發言。最後變成另外一個樣子,我把《科技日報》公眾號刊登的演講原文複製過來如下,我在每段後面說下我的看法。

《科技日報》總編輯演講與中國科技水平思考|寧南山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各位同事,下午好!

2018年4月16日,中興事件的新聞在網上爆棚。三天以後,4月19日,《科技日報》一版頭條強勢推出新專欄“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開篇以“是什麼卡了我們的脖子”為引題,報道了中國在高端芯片製造所需要的頂級光刻機方面的落後狀況。

我在新媒體上推介了這個欄目和這篇報道,很多朋友和新聞同行都評論說,《科技日報》這組報道策劃得很及時。我很“謙虛”地回覆人家:不是很及時,是很超前!

事實上,今年三月“兩會”一過,《科技日報》就開始策劃和組織這組報道,當時的輿論氛圍還是“厲害了我的國”。《科技日報》認為,公眾有必要了解更多的東西,尤其應該知道,“我的國”也有不“厲害”的地方,甚至還受制於人!

由於想把開欄篇打造成“樣板間”,我們斃了好幾篇稿子,有些稿子還在反覆修改和打磨,以至於這個欄目遲遲沒有推出,直到中興事件爆發。到今天為止,這個欄目已經推出29期。換句話說,我們已經對各個行業的29項卡脖子技術做了報道。社會反響之強烈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寧南山:

這裡提到了“厲害了我的國”的宣傳方式。

其實這個文案並不是我國宣傳部門想出來的,它是來自於網絡。

2017年7月18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在北京發佈《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7版本)》,厲害了我的哥入選2016年度十大網絡用語。

“厲害了,我的哥”,同時也是“厲害了,Word哥”,是2016年中秋節左右開始在網絡上流傳。

在IT之家2016年發的一篇文章裡面,這樣寫到:“中秋節回來,小編髮現IT之家評論區竟然被“厲害了我的哥”刷屏了。看來中秋期間網上有冒出了一句流行語”。

《科技日報》總編輯演講與中國科技水平思考|寧南山

實際上,2016年是一個神奇的年份,除了“厲害了我的哥”,我們今天熟知的“洪荒之力”“全是套路”“老司機”“吃瓜群眾”“辣眼睛”等都是2016年湧現的十大網絡用語。“厲害了我的哥”還同時衍生出了“厲害了我的姐。”

通過百度定向時間檢索“厲害了我的國”,發現該詞語在2016年底之後開始逐漸流行,並且開始有新華網這樣的官方媒體採用寫在稿件裡面。因此我們合理的推斷,“厲害了我的國”是來自於“厲害了我的哥”進行變化,我國官方媒體出於貼近網絡時代和年輕人用語的方式,也開始採用此短語以提高傳播性。

“厲害了我的哥”其實是一種調侃的方式,他的出處有幾個版本,例如“同學聚會,一同學指著外面的寶馬說,我教師,另一同學指著外面的奔馳說:厲害了,我醫生。另一同學指著外面的保時捷說,厲害了,我律師。最後我指著外面的出租車說:厲害了,我的哥。”

最為常見的版本是這個:“一名中學生軍訓玩王者榮耀被教官抓住了,然後教官幫他把這把遊戲玩完了,而在遊戲過程中,無限超神附體,開啟了大殺特殺的模式,隊友紛紛表示:厲害了我的哥!”

這樣的網絡短語,可以作為宣傳方式的一種補充,但是不能成為主流宣傳方式,原因有兩點:

1:網絡用語總體來說生命週期短,像以前流行的用語“我也是醉了”“洪荒之力”“藍瘦香菇”等,流行一段時間後新鮮感消退,公眾會產生厭倦,使用頻度會逐漸降低退出網絡熱詞。但像“厲害了我的國”之類,每次新聞後面必加厲害了我的國,不斷的重複,時間一久公眾會產生厭倦情緒。

2:“厲害了我的國”這樣的網絡用語,雖然有其受眾,但畢竟不是正式的用語,不能覆蓋所有人群,就像快手,喊麥和主播一樣,這些傳播方式都有其受眾,而且還不少,但是主流人群並不接受。

不能把只有20%受眾的宣傳用語,長時間的對100%的人群進行宣傳,而且不斷重複,這樣會起到反效果。也就是說,採取“厲害了我的國”這種接地氣的方式,豐富宣傳手段的多樣性是沒問題的,但是不能讓其成為主流,原因很簡單,社會主流群體並不能接受這種宣傳方式,他們更需要的是準確的事實和數據來描述真相。

前不久,出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厲害了我的國》,我一看到這個電影名字簡直大吃一驚,我老婆單位發了票,問我要不要去看,我說就不去了。我老婆說你這麼看好國家未來的都不去看?

實際上,這個片子就內容而言,確實拍的還不錯,展現了我國最近幾年的一些新的成就,就是名字有點問題,原因就是以上說的兩點。

你想下,如果有個電影叫《洪荒之力》《全是套路》《老司機泰國遊記》《吃瓜群眾》....你會怎麼看待這個電影,內心會產生一種這電影很不上檔次的感覺。

作為《科技日報》總編輯,我感到很自豪。因為《科技日報》沒有人云亦云,而是以個性化聲音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確引導了社會輿論,體現了《科技日報》的使命和擔當。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科學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這些舉世矚目的成績當然值得肯定,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差距和不足。我們今天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大飛機,人家半個多世紀前就有了。我們今天一些正在苦苦攻關的重大項目,比如載人登月,美國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明年整整50年。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差距。

中國的科學技術與美國及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這本來是常識,不是問題。可是,國內偏偏有一些人,一會兒說“新四大發明”,一會兒說“全面趕超”、“主體超越”,“中國現在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都分別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還算得有整有零,說得有鼻子有眼兒。明明是在別人的地基上蓋了房子,非說自己有完全、永久產權。如果只是鼓舞士氣也就罷了,可麻煩的是,發出這些論調的人忽悠了領導,忽悠了公眾,甚至忽悠了自己,這就成了問題。

——寧南山:

這一段提到了“新四大發明”,這個詞彙比較新,來自2017年5月,在一項由北京外國語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發起的調查中,來自“一帶一路”沿線20個國家的在華留學生經過投票,評選出了心目中的“中國新四大發明”——高鐵、網購、支付寶和共享單車,這也是他們最想帶回國的生活方式。

北京外國語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執行院長吳浩在接受經濟日報和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時,這是一次開放式的調研,沒有對答案作出限定,但生活方式的話題與每個留學生的切身體驗息息相關。

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頭腦風暴後,絲綢之路研究院用一週左右的時間,對北外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宗教信仰的數十位留學生開展了視頻調查,問題是:“你最想帶回國的生活方式是什麼?”在調查對象的啟發下,最終投票評選出了“新四大發明”。

平心而論,這四項新事物裡面,除了高鐵有在引進國外一流技術基礎上的再創新,其他三項網購,移動支付和共性單車都只有商業模式上的創新,技術屬性非常弱,遠遠不到“大發明”的地步。

實事求是的報道這是對北外幾十位外國留學生的調查,是他們最想帶回國的四種生活方式就可以了,把本來技術成色還不夠的創新,拔高到不必要的程度,反而會損害國家形象。因為共享單車,移動支付,網購遠遠不是我國創新水平的上限。

另外劉主編說的“全面趕超”、“主體超越”,“中國現在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都分別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他說的是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鬍鞍鋼教授2017年4月在“中信大講堂·中國道路系列講座第24期”的演講。

胡鞍鋼教授在演講中說:“中國現今的六大實力發展,已進入全面趕超、主體超越美國時期——其中前三大實力早已超越美國。具體表現為:中國在經濟實力(2013年)、科技實力(2015年)、綜合國力(2012年)上已經完成對美國的超越。到2016年,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分別相當於美國的1.15倍、1.31倍和1.36倍,居世界第一。”

《科技日報》總編輯演講與中國科技水平思考|寧南山

胡教授的這個說法,我是有疑問的,經濟實力2013年超過美國很好理解,因為不管是IMF,還是世界銀行的數據,2013年我國經濟總量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都超過了美國。但是我不認同購買力平價這種方式,這種方式就好比有人說,你雖然在上海兩萬一個月,但是你除開房貸和各種開支,一個月能剩多少錢?我雖然在老家掙5000一個月,但是消費低,所以我過的不比你差。

要看經濟實力超越,還是要看名義總量,這要等到2025年才能超過美國,參照我之前的推算。但是胡教授說綜合國力2012年和科技實力2015年就超過美國我就完全無法理解了,最為簡單直接的,科技的發展就需要兩個:一個是人,一個是錢。

2017年我國科技投入(政府+企業)是17500億人民幣,按照6.75的平均匯率差不多2592.6億美元,世界第二位毫無懸念。

而美國2016年美國R&D支出佔GDP的2.744%,按照當年美國18.57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計算,科技投入是5095.6億美元,差不多接近我國的2倍。我們的科技投入只有美國的一半,是如何實現產出高於美國的呢?這個不符合邏輯。

我國要到2025年左右經濟總量超越了之後,科技投入才會超過美國,科技投入超過美國之後,才是科技全面趕超的時刻。

上週我訪問日本,和日本科技振興機構(JST)簽了一個合作協議。我在JST見到了一個人,叫衝村憲樹,他是前文部省次官,現任JST首席研究員。衝村對中國非常友好。他說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很快就可以和美國平起平坐,甚至超越美國,所以日本應該和中國搞好關係。我說,你的結論正確,但前面說得不符合實際。我告訴他,中國要建成現代化強國,還有很漫長的道路要走。衝村不同意我這個說法。由於他不會說英語,我們的交流是通過日語翻譯,效率比較低,所以到最後我也沒能說服他。

衝村的觀點在日本很有代表性。無論左翼還是右翼,他們都是這樣看待中國的。我們的輿論無疑對此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可否認,這些為國際上的中國威脅論提供了口實。那些把中國建設成就誇大其詞的與論,無論出於什麼動機,都有百害而無一利,其結果是誤國害民。

只有認識到差距,才有可能彌補差距,否則我們的中國夢將永遠是中國夢。就像《禮記·中庸》所說,聞過而終禮,知恥而後勇。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興事件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都是一件大好事,好就好在它讓更多的國人正視了中美科技實力的巨大差距,驚醒夢中人!

——寧南山:

從這一段開始,劉主編說了自己的觀點:

1:中國要建成現代化強國,還有很漫長的道路要走;

2:日本類似衝村這樣“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很快就可以和美國平起平坐”的想法,是因為我們的輿論對此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先說第二點,說我們的輿論改變了日本人的想法,這個肯定是錯誤的。

就劉主編本文提到的幾種宣傳方式,“厲害了我的國”起源自2016年年底,2017年開始全面流行。“新四大發明”2017年5月提出,“全面趕超”、“主體超越”,“中國現在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都分別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這個說法來自胡鞍鋼2017年4月的演講。

也就是這些宣傳方式到現在也才一年多點,難道日本人是最近一年多才知道中國實力的快速增長嗎?劉總編不妨可以問下衝村先生,他這種想法和觀點是不是在2017年看到中國媒體的宣傳之後才形成的。

實際上,日本《讀賣新聞》早在2016年4月18日文章,就刊登了衝村憲樹的論述,他當時就認為中國的科技水平已經超過日本。並從幾點對為什麼中國科技實力已經超過日本進行了說明,這個時間要早於劉總編提到的幾種宣傳方式大約一年。

《科技日報》總編輯演講與中國科技水平思考|寧南山

我們可以批判國內的這種宣傳方式和形式,但是說能影響和改變發達國家精英和智庫的思想,這無疑是誇大了中國媒體的宣傳實力和能力,也低估了日本人和西方國家對中國研究的深入和全面。

實際上,國外對中國的研究非常系統和細緻,我在一年前寫過一篇文章,叫《從日本官方報告看中國科技實力--全球進入中美科技時代》。

所根據的內容就是日本文部科學省發佈的2016年版全球科技報告,那個時候並沒有劉總編說的這些宣傳,裡面有大量的數據和趨勢圖,中國和美國已經明顯有甩開其他國家的趨勢,不妨看看日本對世界科技形勢發展變化的認識是什麼樣的。

說句實話,要是我國宣傳部門具備了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就能改變發達國家對中國認識的能力,那我還覺得很高興。

另外一個,劉總編說“中國要建成現代化強國,還有很漫長的道路”,這句話沒有問題,不過我想補充一點。

由於中國經濟和科技實力在快速進步,快於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所以我們常說的“漫長的道路要走”“巨大的差距”的的真實含義其實每一年都在發生變化。

“我們和美國還有巨大的差距”,這句話在1978年說,在1998年說,和在2018年說都是可以的,但是背後的含義卻已經完全不同了。

如果在以前,這個“漫長的道路”和“巨大的差距”是100年,那麼經過中國的不斷努力,已經從100年減少到80年,減少到50年,減少到30年,20年……

那麼今天,這個“漫長的道路”究竟還有多久呢?

就經濟總量而言,全球絕大多數機構的推算,不管是各種投行,證券公司,還是國際組織,還是各國學者,基本上中國經濟實力趕超美國的時間都在2025年前後,有的認為更早,有的認為更晚。2025年這個時間算不上遙遠,大概7年左右,這個沒有太大疑問,因為和經濟實力相關的工業產值,發電量,貨運總量,進出口貿易,中國現在就已經超過美國了。

而我國科技實力,也隨著經濟實力增強,投入資金的加大而水漲船高。近幾年中國科技產出基本可以說處於井噴狀態。

2017年11月14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司在線公佈了全球2017年“高被引科學家”名單。

通過對近11年(2005-2015)被收錄的全部自然和社會科學領域,排名在前1%的論文被定為該領域的“高被引論文”,一共篩出13.4832萬篇。

相應地,這些論文的作者則入選該學科領域的“高被引科學家”,全球總共3538人次入選,中國有249人次入選,增速是最快的,達到了41%,總人次位居世界第三。

《科技日報》總編輯演講與中國科技水平思考|寧南山

這麼一看,美國高被引科學家人次是1644人次,是中國的7倍。

當然這個數據雖然是2017年公佈,但是用的是2005-2015年的數據,這十年裡面中國的數據肯定是前低後高的,如果只看2017年的話肯定差距就沒有那麼大了,但是兩三倍應該還是有的。

我們再看中國科技部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17年11月發佈的數據,統計各學科論文在2007-2017年10月被引用次數處於世界前1%的高被引論文。

美國的高被引論文數為69976篇,仍居第一位;

英國的高被引論文數為25880篇,居第二位;

中國高被引論文為20131篇,世界第三,佔世界份額為14.7%,數量比2016年增加了18.7%,繼續保持最快的增速。

美國是中國的3.5倍

當然這是2007-2017年的十年數據,由於我國科技產出是前低後高的增長態勢,因此單看2017年肯定就不是3.5倍了。

如果再看另外一個更近的數據:熱點論文。被引用次數進入本學科前1‰的論文稱為熱點論文,注意是千分之一,我國2015-2017年國際熱點論文數量佔世界25%。

和科研產出井噴對應的,是我國科技投入的不斷加大,2013年我國全國R&D投入是11846.6億元,2017年是17500億元,四年增長47.7%,穩居世界第二位,按照去年6.75的匯率計算,就是2592.6億美元。

那麼美國一年對科技的投入是多少呢?2016年美國R&D投入佔經濟總量的2.744%,而當年美國GDP總量為18.57萬億美元,這樣折算美國當年科技投入是5095.7億美元,美國是中國的大約2倍

從上面的數據,我們很容易看出,科技的產出和投入基本上是呈現正比的關係,投入的資金越多,則科技實力越強。

中國的科技實力什麼時候超過美國?

非常簡單,到對科研的投入總金額超過美國的那一天,趕超時代就來了。就目前來看,2025年實現經濟總量超越,那麼科技投入總額超越應該在2025-2030年之間,科技產出比投入會有一定滯後性,科技投入超過美國後,產出會在隨後幾年超過。

我們每一年都在說“巨大的差距”“漫長的道路”,但是也要知道,每一年這個“道路”和“差距”都在不斷變小。而全面趕超的時代2030年距離今天僅僅是12年而已。

《科技日報》“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欄目要長期辦下去,因為有太多的卡脖子技術讓我們在發展的道路上不能揚眉吐氣。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有那麼多的核心技術亟待攻克?是否有一些共性原因阻礙了我們攻克這些核心技術?我想是的。今天我講三個問題。

第一,缺乏科學武裝。

科學和技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們之間有聯繫。正是由於缺乏科學的指引,才阻礙了我們的技術發展和進步。

中國自古以來只有技術傳統,而沒有科學傳統。技術發明靠的是經驗的積累,或許還有靈機一動;而科學發現則是建立在系統研究和專業訓練的基礎上。有人說我們有四大發明。我告訴你,四大發明屬於技術範疇,它不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技術創新和突破,跟科學沒有半毛錢關係。

比如指南針,我們的先人只知道它很有用,迷不了路,找得著家。沒有去研究磁場、磁力線,也不懂得導體切割磁力線時會產生電流,更推導不出麥克斯韋方程。比如火藥,我們的先人只滿足於它能爆炸的事實,只知道一硝二磺三木炭,而沒有深入探討它的化學和物理機理,所以才止步於黑色火藥,沒能研發出黃色炸藥。有人說,我們祖先發明瞭火藥,所以才有了後來工業和軍事上用的炸藥。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黃色炸藥和黑色火藥沒什麼關係。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求甚解,這些傾向今天也在嚴重影響我們的技術發展和進步。離開科學的指引,技術的發展註定不會走得久遠。

第二,缺乏工匠精神。

去年中央電視臺播了一檔節目《大國工匠》,我幾乎每集都看了。拍得很好,下了功夫。問題是相對於我們13億人口,這些大國工匠實在太少了,太稀缺了。

中國的傳統文化裡是瞧不起匠人的。從我們對很多職業的稱謂上就能看出這一點,什麼剃頭匠,泥瓦匠,小爐匠,很多教師自嘲,管自己叫教書匠……

輕視操作,輕視實踐。孟子就說過,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6月20日,科技日報頭版頭條報道了“海洋調查一線難覓學科帶頭人身影”,講的是海洋調查的某個航次上,16名科研人員中有副高以上職稱的只有一人。學科帶頭人都說,學生去了,我就不去了。這種現象在中國很普遍。

不久前我訪問德國,在薩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頓參觀了中德軌道交通聯合研發中心的創新工廠。我在工廠裡看到,很多人穿著工裝在一絲不苟、非常專注地工作。我本來以為他們都是工人,後來一打聽,原來都是工程師!我想,正是憑藉這種務實嚴謹、精益求精的精神,德國人生產出了萊卡相機、奔馳汽車、克虜伯大炮等,創造了“德國製造”的品牌價值。

第三,缺乏持之以恆的情懷。

浮躁和浮誇是中國科技界流行的瘟疫,而且至少已經持續了20年。我們很多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總想走捷徑,彎道超車。

我不喜歡“彎道超車”這個詞兒。除非你車裡有毒品,警察追你,要不幹嘛彎道超車呢?總結別人的經驗,吸取別人的教訓,少走彎路,這是對的,也是應該做的。但在更多情形下,“彎道超車”是個偽命題,往往成了投機取巧的代名詞。彎道超車走直線,就意味著別人走曲線,別人都比你傻,這可能嗎?很多實踐已經證明,彎道超車行不通。

比如說研發航空發動機,要通過大量實驗數據的積累,不斷總結、完善、調整、提高,最終才能生產出一款好的產品。要彎道超車的話,我們可以搞到一臺別人的不那麼先進的航空發動機,照葫蘆畫瓢,山寨出“八九不離十”的產品。可今後要改進提高,增強性能,你還能做得到嗎?

“三跑並存”的提法是對的,但它不是現在的事情。1965年,我們的科學家就實現了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這在當時絕對是世界領先。1964年中國爆炸了原子彈,1966年我們有了核導彈,1967年爆炸了氫彈,1970年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半個世紀前,我們就“三跑並存”。所以,不談比例和構成,“三跑並存”的說法就失去了意義。最近在“三跑並存”後面又加了一句“跟跑為主”,這就實事求是了。

——寧南山:

毫不客氣地說,這所謂阻礙了我們攻克核心技術三個原因完全是錯誤的。什麼中國人缺乏科學武裝,缺乏工匠精神,缺乏持之以恆的情懷,這又走上了自我否定的道路。這篇演講讓人感覺“怪怪”的地方,基本上就是在這個部分。

因為某些方面暫時的落後,就推導到中國人不行;

因為中國在某些方面落後,所以中國人沒有工匠精神;

因為中國在某些方面落後,所以中國人沒有持之以恆的情懷;

因為中國在某些方面落後,所以中國人不講科學。

實際上這樣的推導,恰恰是沒有劉主編推崇的科學精神的。

美國掌握的核心技術,尤其是半導體領域,日本人德國人也沒有掌握。那是不是可以推導出日本人,德國人的落後是因為缺乏工匠精神,浮躁不能持之以恆,沒有科學精神?

中國並不是什麼領域都落後,中國也有領先世界的地方,如果看每年中國的十大科技進展,就會發現很多都在全世界的最前面。

中國的科技實力再差也是世界前幾位,可以說全世界98%,甚至99%的國家科技實力都落後於中國。那我能不能說全世界98%的國家,都不如中國人有工匠精神,講科學,持之以恆?

很多中國企業在競爭中不斷擊敗發達國家同行,例如鋰聚合物電池的ATL,安防的海康威視,比特大陸的礦機芯片,萬華化學的MDI,巨石集團的玻璃纖維,都在各自行業擊敗歐美日巨頭登頂世界第一。

像巨石集團這種在國民中不知名的企業,和另外幾家中國同行一起佔領了全球大部分玻璃纖維市場,近乎壟斷。該公司2017年的淨利潤率高達24.86%,比百度這樣的互聯網公司都高,堪稱制造業典範。

是否可以說這些行業的中國企業員工比同行業的歐洲,日本和美國員工更講科學,更有工匠精神,更有持之以恆的情懷?不然這些國外公司怎麼會在競爭中不斷後退呢?

更進一步,我國近年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進步明顯是全球最快的,那是否說明我國國民的“科學思想,工匠精神和持之以恆的情懷”在以全球最快的速度增長?

在深圳這些年,呆過不同的公司,接觸過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老外,去國外的公司拜訪,上午九點多還有很多員工沒到辦公室可以說是普遍現象,上班時間必定會抽空去喝喝咖啡,不少員工下午四五點就下班走人,一般到下班時間辦公室就沒人了,加班的人寥寥。這是我看到的發達國家目前的普遍現狀。

在中國約客戶會議,早上九點開始是很正常的,甚至還有客戶要求我們八點半開始的,整個社會你追你趕,時不我待。

在國外比如歐洲這樣的國家約會議,很多客戶你說早上九點開會自己都會覺得不好意思,想約客戶週五開會,我們都會知趣的約在上午而不是約在下午,因為客戶下午要提早過週末啊。你說他們有科學精神,工匠精神,持之以恆的情懷而中國人卻沒有,我反正不信。歐洲目前這樣子的狀態,被中國趕超只是時間問題。

發展科技,最重要的就是兩個,一個是足夠的資金,一個是優秀的人才。這兩個最關鍵的事情解決了,主要矛盾和障礙就消除了。

我國的半導體產業就是典型,2014年國家大基金成立後,集成電路上升成為國家戰略,資金投入量明顯放大。這幾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明顯加速,各種名校校園招聘中集成電路企業越來越多,同時大量引進臺灣,韓國,日本,美國等半導體人才,像聯電前CEO孫世偉,晨星創始人楊偉毅,臺積電前共同執行長蔣尚義,華亞科前董事長高啟全,臺積電和三星半導體代工核心技術專家梁孟松,這些半導體高級人才都被挖角到大陸工作。

各個領域都開始有實力公司成型,我國年銷售過億人民幣的芯片公司2016年是161家,到2017年就變成了191家。我國半導體從2014年以來的加速發展,這是因為加大資金和政策投入的結果,而絕不是什麼我國集成電路行業從業人員突然就開始講工匠精神了。

為什麼美國半導體產業全球領先,美國從二戰之後就開始高強度的投入半導體產業,距今持續的投入了70年。

美國最大的芯片公司英特爾2017年光是研發投入就是131億美元,2017年全球研發支出最高的十個半導體公司,美國公司有五家,研發支出佔十家公司總和的65.6%,能不領先嗎?

相比之下,我國對半導體的投入,強度遠遠不夠。相信我,堅持16個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專項進行專項技術研發;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建立順暢融資機制,提高科研人員福利待遇留住人才,把每年用在留學生上的大量福利費用,轉移一部分用在給我們自己的博士生多發點補助和工資;加大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力度,推進國家級大科學工程等等。把這些實際的事情做好,遠比給科研人員上什麼工匠精神培訓課,搞科學精神講座,搞什麼持之以恆的情懷學習管用。

中國在某些科技領域落後於世界先進國家,是政策,人才和資金投入不足的結果,是給近代幾百年的落後還賬的結果。

明明是投入力度上的差距,卻解釋成中國人在精神上文化上的差距,這就完全背離了事實,也是錯誤的判斷了我們應該要努力的方向。

另外再說一點,我們以前窮的年代,因為缺乏物質資源,所以習慣講精神講情懷,物質資源不夠靠精神力量去彌補,而有差距也習慣從精神和情懷上去找原因。

現在我國物質資源豐富了,要從習慣講情懷講精神為主去解決問題,過渡到習慣砸錢砸人為主去解決問題,而實踐證明,這樣做遠遠比講精神講情懷好使。

此外,目前在某些關鍵技術領域,我們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呈現出擴大的趨勢。上個月我看到美國媒體的一篇報道,美國的F135型航空發動機經過改進,其推力竟然達到22噸。稍微有一點航空發動機知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匪夷所思的數字。聽了這個消息,大家都很著急,但著急也沒有用。我們寄望於從事航空發動機研發的科技工作者能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百折不撓,儘快把高性能國產航空發動機搞出來。

謝謝大家!

——寧南山:

劉總編這一句“目前在某些關鍵技術領域,我們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呈現出擴大的趨勢”在網上也被眾多媒體作為標題,說成是官方的聲音。實際上,這是劉總編的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官方意見。

劉總編提到的發動機領域差距是擴大的,就我看到的而言,這一點上和劉總編有不同意見的人相當多,這裡不討論。

實際上,同一天也在現場演講的,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天驕航空創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光秋就專門講了發動機的問題。

“我再說一個卡脖子的問題,在航空發動機這個領域,因為處處都是卡脖子,已經卡了四五十年了,所以今天這個卡脖子現象就不那麼明顯了。北約組織就卡你,中國的路是走自主研發道路,軍用產品,各個領域都比它落後,已經沒有什麼依賴它的,是完全走自己的路。在民用發動機領域,我們的ARJ飛機用的是美國GE的發動機,919用的是GE和法國公司的合資公司做的,在民用發動機我們目前只能依賴他們。”

除了王光秋的介紹以外,中國航發的大飛機發動機目前研發進度還算順利,大飛機航發驗證機(CJ-1000AX)在2017年12月完成裝配,今年3月30日完成了全部調試工作。在4月通過最後審核,在5月18日完成了整機點火,由我國自主研製的核心機轉速最高達到6600rpm。後續還會進行地面試車的工作。

從航空發動機可以看出來,在所有的科技領域,中國都有佈局,只是具體到各個領域進步有快有慢。那些 “有科學精神,有工匠精神,有持之以恆情懷”的發達國家國民和企業,他們並沒有可怕到不可戰勝。

日本最大的玻璃製品企業旭硝子,全球擁有數萬名員工,我們看看日本旭硝子面對中國企業的三個衝擊。

1.光伏組件的正面是光伏玻璃,太陽光透過玻璃照射到電池片上產生電流,在2006年,全球光伏玻璃市場基本由日本旭硝子,法國聖戈班、英國皮爾金頓(後被板硝子收購)、日本板硝子四家公司壟斷。

而到2017年,全球前五大光伏玻璃企業已經全部是中國公司,信義光能,亞瑪頓,南玻為首的中國光伏玻璃公司銷售收入已經佔到全球的83.48%,日本旭硝子已經等在競爭中徹底退出光伏玻璃市場。

2.汽車玻璃是旭硝子的主要領域,在該領域旭硝子同樣受到衝擊份額下降,中國的福耀玻璃公司則全球份額迅速上升,迅速取代旭硝子成為全球第一。

2013-2016年,旭硝子、板硝子、聖戈班、福耀玻璃的汽車玻璃營收年均複合增速分別為 8.8%、5.9%、13.7%、14.1%,福耀玻璃的年均複合增速最高。

尤其是2016年,旭硝子,板硝子、聖戈班2016年幾乎增長停滯,福耀玻璃營收增長22.45%。2017年福耀玻璃營收繼續高增長12.6%。

3.旭硝子同時是液晶玻璃基板的全球三大供應商之一(另外兩個是美國康寧,板硝子),液晶玻璃基板也是旭硝子的高技術業務。

在這個領域,中國的東旭光電公司也在快速崛起,2014年,東旭光電來自玻璃基板的收入才3.388億元,而到2017年就已經達到了20.65億元,成功的對日系液晶玻璃進行了替代。其中光是2017年的福州投產的兩條線,為京東方供貨,為公司貢獻收入4.32億元。

日本旭硝子的工程師和工人,應該是具有科學精神,工匠精神,而且不浮躁有持之以恆的情懷吧?

但是所謂“沒有科學傳統,缺乏工匠精神,又比較浮躁不能持之以恆”的中國企業,卻可以在三個產品方向不斷擊退旭硝子,這充分說明,被國內很多人用各種方式包裝得高大上的發達國家企業和科研機構,並沒有可怕到不可戰勝,我們也是可以在競爭中戰而勝之的。

中興芯片事件,打擊了國內很多人的信心,因此國內又開始流行“反思風”,什麼中國人不要自大,“中興事件打醒了國人”,“中國還很落後”,“我們要正視差距”之類。

實際上我國半導體行業研究界,企業界和科研界,對集成電路領域存在的差距是非常清楚的,我看了這麼多半導體領域的媒體報道,行業研究報告,企業家講話,科學家發言,我從未見過哪個企業家,科學家,媒體和行業研究人員說我國在該領域比美國還強,都坦承我國在集成電路領域和美國存在巨大差距。

何來自大,被打醒,不正視差距一說?可以批評“厲害了我的國”之類的宣傳方式,但是也要看到,“厲害了我的國”背後反映出來的中國在基建,高鐵,電網,火力發電裝備,大型化工和能源裝置,量子通信,導航衛星等各領域的巨大進步是真實的,不能因為反對浮誇的文風,就把成就也一併否定,不能因為中興事件中集成電路領域的落後,就把其他領域的進步也一起否認。

現在很多媒體報道,不嚴謹且不全面,微博上有粉絲私信我,說局座召忠發了條微博,問我怎麼看?

這條微博,前半段是引用的香港《南華早報》7月2日發表的文章:《科技上北京想追趕還是跨越》。

文章認為,想追趕就是尾隨發展,想跨越就是科技創新。中國科技專業畢業生+科研論文發表數量+專利申請數量巨大,看起來很嚇人,實際推廣應用很少。

國際上衡量科技創新的標準很簡單,就是看一國通過知識產權從外國獲得多少收益,以及為使用外國知識產權付出多少費用。據統計,2016年中國在這兩個方面的收入和支出分別為10億美元和240億美元。這說明中國科技創新非常差且收效甚微,大部分技術靠從外國購買技術專利。

2017年美國在這兩個方面的收入和支出,分別是1280億美元和480億美元。說明美國科技創新非常厲害,引進世界先進技術也捨得花錢。美國高通公司光5G手機芯片專利費一項,每年就能從中國用戶中淨賺300多億美元。

《科技日報》總編輯演講與中國科技水平思考|寧南山

在這裡我想說,《南華早報》的這篇經濟報道真的不太專業,因為它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科技專業畢業生+科研論文發表數量+專利申請數量巨大,看起來很嚇人,實際推廣應用很少”“知識產權進出口逆差說明中國科技創新非常差且收效甚微”。

首先《南華早報》說高通每年從中國用戶淨賺300多億美元這個數據就是錯誤的,高通2017財年總營收才230億美元左右,來自中國的佔65%,也即是大約149.5億美元,且包含芯片銷售收入。

其次,文中說中國的知識產權費用進出口金額數據應該是來自世界銀行,查詢世界銀行的數據庫,2016年我國知識產權費用出口和進口11.61億美元和239.8億美元,《南華早報》將其簡化為10億美元和240億美元。

這裡我想說下如何看待我國知識產權進出口費用逆差。

1.中國的知識產權引進不一定是技術引進。

知識產權費用支付包括專利,商標和版權三大部分,這些年由於國內消費市場崛起和互聯網的繁榮,以及版權意識增強。

從境外引進電影,綜藝節目,音樂和影視劇的費用猛增,我們現在經常看的翻版自韓國的綜藝節目,各種好萊塢電影,和各種美劇,日劇等,各種APP上面的國外音樂和MV,都要支付知識產權費用。

尤其是美國好萊塢電影,是版權支付大戶,每年支付給美國電影發行商的收入應該在5-10億美元左右(去年進口電影票房258億人民幣,差不多38.2億美元,按照四分之一分賬計算),更進一步,各種電影周邊衍生品的中國代理商都是要支付版權費用的,比如變形金剛,漫威英雄玩具等。

2:從中日韓和愛爾蘭崛起,看知識產權進出口先逆差再順差是正常現象。

專利費用,可以說是尊重知識產權的表現,但是同時也是西方獲取利益的一個工具。後崛起的東亞國家,靠製造業趕超西方,要打破西方的壁壘,必然會付出專利代價,畢竟西方人有先發優勢。

東亞的日本,一直到2003年知識產權進出口才實現了首次順差,當年日本出口 122.71億美元,進口110.03億美元,而之前一直處於逆差狀態。

以1996年為例,當年日本知識產權進口為98.29億美元,出口為66.81億美元,有大約31億美元的逆差,那個時候可是日本經濟和人均GDP的巔峰時期。

我們隔壁的韓國,是近年來經濟增長最快的發達國家之一。2017年知識產權出口為71.38億美元,進口為92.54億美元,仍舊處於逆差狀態。

我們能說90年代巔峰時期的日本,和如今在發達國家中經濟發展最快的韓國“科技創新非常差且收效甚微”嗎?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中日韓這樣的國家,會長期處於知識產權費用逆差狀態?非常簡單,中日韓都是靠先進製造業崛起,先進製造業在哪裡,知識產權進口費用就會增加在哪裡。

以中國為例,2017年知識產權進口費用中,72.6%是來自於製造業,而其中很大比重又是來自於通信行業。典型的就是高通稅。

2015年高通和中國發改委達成協議的收費規則是這樣的:

對3G設備(包括3G/4G多模設備)收取5%的許可費;

對4G設備如不實施CDMA或WCDMA則收取3.5%的許可費,

許可費基數為設備售價的65%。

換句話說,你如果買一部3000元的4G手機,那麼你要付給高通3000*65%*3.5%=68.25元專利費,如果是3G手機的話更高,要支付高達5%的許可費。

西方國家,由於他們的先發佈局,形成了專利壁壘,所以後來的任何製造業企業,都必須向他們繳納費用。

即使是蘋果公司,也一樣要向高通等公司支付專利費用。

蘋果公司2017年1月起訴高通,指控高通收取過高的芯片專利使用費,並拒絕歸還承諾退回的10億美元專利使用費。並暫停向高通支付iPhone專利費。

到今天,2018年7月,這個官司還未解決,實際上根據美國麥格理資本分析師斯林尼·帕傑瑞(Srini Pajjuri)預計,蘋果專利費佔據高通總營收的大約12%,也就是一年差不多有25億美元。

《科技日報》總編輯演講與中國科技水平思考|寧南山

以智能手機和通信設備為例,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國品牌廠家實現了對歐洲,美國,日本廠家的替代,大批西方和日本公司退出了世界市場競爭,如索尼,愛立信,黑莓,北電網絡,阿爾卡特,朗訊,摩托,西門子,諾基亞等等。

本來是需要這些公司支付的手機專利費用,由於市場份額被中國公司獲取,因此現在變為由中國公司來支付了,自然會造成中國知識產權進口費用激增,而這些外國公司所在國家的知識產權進口費用,反而會相應減少。

縱觀日本,韓國,中國的崛起,都是非常相似的,不斷侵蝕西方公司份額造成中高端製造業向本國集中,而中高端製造業知識密集型的特徵,不可避免會帶來知識產權進口費用的增加,這是一個國家通過不斷技術創新擴大了世界市場份額的體現,而不是什麼“科技創新非常差且收效甚微”。

我再多說一句,這個世界知識產權進口費用高的國家,都是先進國家或者強國。

下圖是2017年全球知識產權進口費用前12名:

愛爾蘭,荷蘭,美國,中國,日本,新加坡,法國,英國,德國,瑞士,加拿大,韓國。有沒有發現中國在一堆發達國家當中比較醒目?

《科技日報》總編輯演講與中國科技水平思考|寧南山

除了中日韓這樣的製造業崛起國家,全球還有一個經典案例,可以說近年來經濟發展最成功的白人國家之一愛爾蘭,該國憑藉軟件產業一舉實現經濟持續增長,人均GDP達到6.1萬美元。

在愛爾蘭官方的投資發展局網頁上,在“愛爾蘭開展的業務”他們就只提到了軟件產業。愛爾蘭是全球第二大軟件出口國,全球十大科技公司有九家在愛爾蘭開展戰略業務,包括微軟,谷歌,蘋果和Facebook。

但是我們看2017年愛爾蘭知識產權費用出口129.056億美元,進口高達803.25億美元,逆差高達600多億美元。

和中日韓由於製造業崛起導致知識產權費用進口增加非常類似,愛爾蘭因為吸引軟件產業大量向該國集中,反而大大增加了該國知識產權費用的進口,愛爾蘭不僅是全球知識產權進口費用最高的國家,也是全球知識產權費用逆差最高的國家。要知道這是個人均六萬美元的發達國家。而中國的逆差僅次於愛爾蘭,全球第二位。

3:隨著中國科技創新投入不斷加大,知識產權出口金額必然會快速增長。

前面講了,知識產權進口金額越多,說明這個國家反而越是先進國家或者強國。

但是有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是,中國的知識產權出口金額實在太少,與中國的科技地位不相稱。

但是我認為中國知識產權出口快速增長期已經到來了。

中國首先會先實現對國外先進中高端產業的替代,先進製造業的研發和製造向中國集中,實現本國產業戰勝發達國家同行,攀升至中高端。

然後在先進製造業發展中,中國公司逐漸由全面跟跑變為部分領跑,加上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和中國公司逐漸走出去帶來的國際專利申請意識不斷增強。在中國領跑的部分,必然會開始獲取知識產權費用。

以PCT國際專利為例,2017年中國提交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48882件,同比增長12.5%,一舉超過日本排名全球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申請PCT國際專利超過100件的中國公司,2016年還只有26家,2017年變成有44家,其中廣東歐珀移動通信和深圳市大疆創新同比增長分別達到142.3%和46.9%。

反映出中國公司的科技創新投入和對申請國際專利的意識大大加強。進一步問,那為什麼中國企業申請國際專利的意識就增強了呢?原因很簡單。現在中國企業開始以自有品牌走出去了。因此伴隨國際專利的增長,中國公司必然會開始逐步從國外收取知識產權費用。

《南華早報》提到的數據是2016年我國知識產權費用出口為11.61億美元。這家報紙沒有提到2017年,我國知識產權費用出口就猛增了300%以上,達到了47.86億美元,一舉躍居世界第12位,今年預計還會大幅增加。

最後,我做一個總結,作為我的觀點:

1.目前反思風開始流行,連人民網也開始批浮誇的文風。但是我們也要清楚,拋開顯得浮誇的宣傳方式不講,總體來說,中美差距在逐步縮小確實是一個事實。

如果國內有人認為中美差距是在不斷加大,我倒是建議這些人可以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多向美國人宣傳自己的觀點,讓美國人認同中國在被越甩越開,不可能趕上他們,不要一會兒又是亞太再平衡,一會兒又是貿易戰,一會兒又制裁我國企業。反正他們認為我國宣傳可以影響發達國家對我國觀點,如果自己的觀點得到美國人認同,自己心裡也舒服了,對中國的國家利益也有好處,何樂而不為?而不是老是喜歡對著國內宣傳我國不行。

2.劉總編的演講,談差距,講問題都是沒問題,《科技日報》的卡脖子系列報道,可以持續的辦下去,但是我建議辦個幾年後也回顧下,報道過的幾十項幾百項卡脖子核心技術,有哪些已經解決了,我相信每年都會有被解決的卡脖子技術,只是多少而已。

劉總編的演講有問題的是,最後又把我國在部分領域落後的原因往情懷和精神上引,更上升到整個中國和中國人傳統不行,精神不行,情懷不行,這就是錯誤的。

中國不管是科技界還是企業界,戰勝發達國家同行的例子已經比比皆是,隨著投入加大,這樣的例子以後只會越來越多,這是中國經濟實力增強,對科技創新投入加大的結果。

再說一次,我們要從習慣通過講精神講情懷來解決問題,轉變為通過砸錢砸人來解決問題。

3:作為我們普通人來講,我們要認識到,中國趕超美國就如同跨越一座大山,我們在上山過程打了個趔趄,甚至摔一跤都很正常,不要因為受了點挫折,旁邊還有人跳出來說你是這裡不行,那裡不行,就垂頭喪氣了,覺得我們不行了,這座山翻不過去了。

要認識到我們的前進速度是很快的,整天被人教育要低頭反思自己這裡不行,那裡不行沒有意義,要抬起頭來接著往前走,要相信我們一定能翻過這座大山,這是基於事實客觀和科學判斷得出的結果。

擴展閱讀:

科技研發需要“富人思維”|袁嵐峰

從芯片到星辰大海——袁嵐峰2018年6月20日在上海音樂廳的演講 | 科技袁人

從蘋果供應商看2018年全球電子產業鏈的中國勢力變化

中美貿易戰本週進展和一些想法

美國霸權與中興的五十四天

高考後二十年的人生軌跡

從2017年進口數據看中國的軟肋

背景簡介:本文作者為知乎大V寧南山,文章2018年7月7日發表於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寧南山(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c2NDc2OQ==&mid=2247484630&idx=1&sn=02e9cae20aa8bbe5d41915ab27bcc4a1),風雲之聲獲授權轉載。

《科技日報》總編輯演講與中國科技水平思考|寧南山

知乎專欄:

http://zhuanlan.zhihu.com/fengyun

一點資訊:

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

今日頭條: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