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怕死怎么办?

缤汇


怕死的心理有很多种。安慰老人时,要首先知道他害怕的是哪种类型,有针对性地宽慰、化解。

常见的怕死心理:

1、害怕跟死有关的痛苦。比如死前的病痛、无助。对于这种情况,主要以安慰、陪伴为主。增强老人对现代医疗手段的信心,相信遵从医嘱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痛苦、改善病情。如果老人有持续的病痛,通过多陪伴、聊天、看电视等方法转移老人对痛苦的关注,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病痛。

2、害怕死后受苦。有宗教或迷信思想的老人可能害怕地狱、鬼怪之类的东西。人一辈子坚信的事情很难被说服或改变,所以重点不是如何破除老人的迷信,而是在老人的信念系统中看看有没有应对化解的方法,如果不太背离实际条件的话,可以帮助老人实现。

3、担心活着的人,比如老伴或儿孙。多听老人聊聊Ta具体的担心。别泛泛地安慰,比如“您别瞎操心啦,都挺好”之类的,这样的话不能真正减少老人的担心,而只是否认了老人的想法。可以耐心倾听和了解,能处理的给予切实具体的回应。比如“您放心,爸要是愿意的话肯定是跟我们一起过。他要是不愿意,我们也尽量劝劝;如果他实在还是觉得自己过更自在,我们就隔两三天过去看看”。

4、害怕死本身。害怕再也没有感觉了、再也不能享受生活了。这种心理是很常见的,也是人对于生命的终极性恐惧,没有什么直接的办法能简单地消除这种担忧。不过,很多间接的方式能逐渐缓解,并帮助老人最终接纳死亡。比如,多和老人聊聊他的一辈子,聊他的家族、家庭历史,谈谈他的幼年、童年、青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他人生的各个重要阶段。这种传记式的口述和回顾,能帮助老人重温生命中值得珍视的辉煌时刻、美好体验。虽然回忆可能包含喜悦也包含伤感或遗憾,但通过向晚辈讲述的方式,可以让老人感到自己的生命没有白过,自己的价值在延续和传递。这类方法总体被称为“临终关怀”。但临终关怀也并不仅限于临终前的一小段时间,对普通、健康的老人,我们也可以在平时就多做这种关怀和倾听,帮助他们在晚年体验到人生的完满,从而减少对死亡的畏惧。


黄峥博士


今天,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去世了。他和死神搏斗了五十年,积极生活,做出了斐然的成就。他可以说每一天,都在“向死而生”,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当然,最后,他安然而了无遗憾地被死神带走了。死亡虽然带走了他的躯壳,但并没有带走他的精神。

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逃脱一个结果,那就是死亡。老年人的死亡恐惧,其实是很正常的,其实每一个人,或多或少也都有着死亡恐惧。

如何面对老人的死亡恐惧呢?

1、建议,先接纳他的这种想法。同时,帮助他建立一定的信仰,比如佛学的信仰。

可以和老人一起阅读佛经,了解佛陀的生平,同时,还可以和老人一起学习《西藏生死书》《陪伴生命》等,去进一步地了解死亡,接受死亡。接纳生命的有限性,以及人类精神、思想的无限性。不要因为有限,而感到失落、抑郁。

2、陪伴老人去寺庙修行,透过正念禅修,学习养生养心之道。进一步地直面死亡的实相,但又可以活在当下,放松身心,但又不过于地活在恐惧里。

3、当老人透过科学的学习,佛学的学习,基本了解了死亡的过程,接纳了死亡的存在,可以陪伴老人去回忆自己这一生的成就。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总结,能够对自己的过去所作所为有一个良性的把握,看到自己做到了什么,没做到什么。能够从正面的角度,看到自己所做出的贡献,对自己产生一种圆满而完善的感觉,升起智慧的心态。

4、要注意避免老人面对死亡的抑郁心态。帮助老人策划好退休生活,陪伴他去旅行,阅读,学习,交友,参加社团活动等,升华和滋养自己的生命。在朋友们的支持下,对自己的晚年生活产生乐观积极的心态,每一天都比较充实,也都值得珍惜纪念。逐渐遗忘对于死亡的恐惧,降低晚年生活的抑郁感觉。


心理咨询师郑莉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赵瑗:

人们都知道“死神” 是与年龄紧密相关的,年龄越高“死神”越逼近,因为这个自然现象,使得老年人心中逐渐焦虑起来,其实老年人自己也十分清楚这是自然规律,任何人包括“伟人们”也是“躲”不过去的,是要“走”的。那么为什么还是“怕”呢?怎么能缓解这种焦虑呢?目前很多老年人想尽办法远离疾病和意外,避免死亡时的痛苦,其实这只是远离"伤亡"的方法之一,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接纳死亡来临事实,下面这几种分类对不同性格的老年人接纳 “死亡”会有所帮助。

1、接纳型老年人

这类老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就能按部就班的规律生活 ,从容地面对“死神”,争取在临终前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家庭事务及后事;比如,认真地写好遗嘱,交待自己死后的财产分配、遗体的处理或器官(如角膜)等捐赠事宜。这类老年人一般文化程度比较高,心理成熟程度也比较高,平时也能保持多看书,关心了解环境变化大事等的好习惯,做到死而无憾。

2、积极应对型老年人

这类老人因为患有病疾,需用顽强的意志与病魔作斗争,如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和诊治带来的痛苦,寻找各种治疗方法战胜病痛。这类老年人大多属低龄老人,有强烈的生存意识,能意识到意志对死亡的作用,这类老年人应找到相似群体,因为同病相怜,大家会一起努力,相互心理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感觉到你不是孤军作战,而是同很多人一起抗争,从而增强了你面对病魔挑战的信心。

3、可怜型老年人

这类老人很是可怜,被家庭子女抛弃甚至虐待,这些老年人一般都是认命,后悔,但是失去活下去信心,认为活一天算一天。这类老人应该积极依靠法律和政府,争取自己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的生存权利,万万不可忍气吞声,放纵凌辱,如果这样死去是多么的冤屈啊。到天国去,

是到另一个世界去,这是可以接受的,甚至亲自过问后事准备,选择坟地等,这也是接受性的特点,从而体会到更多的支持和亲密感 ,让老人在与家人的紧密关系中获得存在的确认获得证明自身存在价值中。这类老年人一般可以轻松对待每一天。

4、焦虑恐惧型老年人

这类老人总是担心自己机体的功能萎缩太快,稍有不适就小病大治,去医院一通的检查,对滋补品、保健药品十分投入和信奉,这类老年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也无可非议,但是他们要想过得轻松愉快,生活充满阳光,就要积极寻找锻炼方法,如旅游、健身、游泳、散步等,在家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进行锻炼,这样无形中延长了生命。同时想办法驱走负面情绪,释放压力,尽量减少对保健品的依赖。


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家人的陪伴。有句话说的好,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人老了,走到人生的边缘,几乎所有人都会对那个未知的世界充满恐惧,如果在这人生的黄昏里,有亲人足够的温暖相伴,老人会得到很多的慰藉,心里踏实,恐惧感会相对减少。陪伴除了时间的付出,要讲究两个字,一个是顺,一个是乐。

  • 就是要顺着老人的意愿,他指向东,你就不要往西,尽量按照他的思路行事,只要没有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不要去较什么真。比如,我八十三岁的老妈,看过的报纸、牛奶盒子甚至牙膏盒都不舍得扔,堆在阳台上就等着送收购站,堵得阳台无法下脚,和她理论了几次,弄得母女间差点伤了和气,可她 “积习难改”,没几天功夫,阳台又变成了她的“百宝箱”!索性就不再去过问此事,她把阳台搞成“花果山”也是她自己的安乐窝,作儿女的何必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给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呢!于是,从此我们母女相安无事,天下太平。

  • 就是尽量让老人家乐呵,开开心心地过日子。在老人有限的晚年阶段,如果开心的时间多于孤独寂寞、痛苦哀伤,他整天乐乐呵呵的,怎么会去寻思那些个生生死死亡事呢。我老妈去年八十二岁生日时,我绞尽了脑汁也想不出合适的生日礼物,还是大姐聪明,摸准了老妈的脉:老妈虽然年过八旬,但绝对是个爱美的老太太,不如娘仨儿一起去拍一组写真集吧。没想到,老太太眼珠儿放光,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姐俩去了影楼,任凭化妆师描眉画眼地折腾了两个多小时,又被摄影师各种走位指挥了一个多小时,老太太兴高采烈,丝毫没有半点倦怠,终于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华丽“写真”。

不敢说我妈就不惧怕死亡,但有我们儿女的陪伴,至少她心不空也不慌。

其次,如果你家的老人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不错,争取让他(她)培养一种可以寄情的兴趣爱好,哪怕是玩玩鸟、养养花,让他们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一个有趣的事情上,哪里还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胡思乱想。我有一位92岁的忘年交老朋友,在花甲之年,开始学习书法和中国画,先后四次参加了大连市书法大赛,每次都能拿个鼓励奖,老人每天在他的斗室中揣摩历朝历代的书画名作,几乎两耳不闻窗外事,他的精神世界单纯又充实,直到今天,对死亡的恐惧也排不上他的日程当中。

人生苦短,其实死亡是另一种开始,为人一世也只是轮回的一个小小的瞬间,常给老人讲讲这样一个道理,更有助于帮助他们看淡生死。

花匠:迟萍(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王兴国营养师特训班四期班学员 营养科普原创作者 营养问题家常说)


营养海贼团


当然了,人越老越怕死。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平时大家一定总会听一些年纪大的老人嘴里总叨咕:活这么大岁数有啥用,死了好,一了百了。

其实,剖开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他们是比年轻人更怕死的。年轻人岁数小,经历的也少,而且潜意识里感觉死亡离他们还很遥远;而老人不同,回首这一生,尝尽酸甜苦辣,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舍,孩子,家庭,朋友。。。。。。人一老,容易孤独,就很容易瞎想。况且他们深知自己年事已高,活一天就是赚一天,所以说他们对死亡的恐惧也是比常人更大是很对的。

既然老人们总有这种想法,做儿女的我们为了尽一片孝心,就要付诸实际行动。

(1)最重要的就是陪陪老人

在我小的时候,我家的邻居家里就有一个老人,由于自己的老伴不幸缠上恶疾去世了,孩子们上班忙,只扔下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在家。我是在农村生活,家家都有院子的。我有时就看见老人望着种的植物发呆,平时听听收音机就是他平生最大的爱好了。有时我有空就问老人:怎么您总是愁眉苦脸的呢?老人长叹一声:孩子,你还小,等你到了这个年纪,遇到这种环境,想想以前的自己,再想想未来某一天自己。。。没人陪伴,我的心仿佛死了一样,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活着和死了区别不大。

可怜的老人,现在早已杳无音信,也不知他是否健在。有时候想想老人的话,其实真的很对,有人可能喜欢独处,却没人会愿意孤独。人老了,朋友亲戚很难相见,如果自己的儿女再抛弃老人那还让老人怎么活啊!但是现实中很多儿女并不懂这么多!


(2)和老人解释清楚死亡的含义(开导老人)

死亡并不可怕,关键有的人就怕,人活着却仿佛死了,整天浑浑噩噩的,没有一丝生机。人活着要快乐,生命短暂,为什么不让自己开开心心的活着呢,放眼周围很多人得了抑郁症就是自己和家人没有重视导致的。我是个有信仰的人,世界上有很多科学解释不了的事情,但是从我信教人的眼中简单了很多:人死后其实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可以认为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死去,人死后灵魂离开躯壳进入新世界,通过六道轮回转世投胎。(这里提一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转世就是证明你前世所做所行的衡量标准。)如果你这么说的话,老人听了是不是心里会温暖很多,想必就不会害怕死亡,而是自己打心里认可了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心魔捣鬼。


老实说,咱们每个人有机会做一次人应该感到幸运,人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拥有快乐,好心情,死亡必定离我们越走越远。


往事记忆135221192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村上春树


人,很少有不怕死的。

那为什么年轻人不会总为死亡而担心呢?因为年轻人有太多其他的事情需要担心,挣钱,工作,恋爱,结婚,交际......当一个人忙碌起来的时候,当一个人感觉自己被需要的时候,是很少会去想一些比较虚幻的东西的。所以老年人怕的其实不是死亡,而是空虚,而是无意义,一个人如果总觉得活着无意义,活着不被人需要,肯定总会想到死。所以家人如果想缓解老人的死亡焦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陪伴。没有什么比陪伴更能缓解老人的各种负面情绪,陪伴不是陪你坐着陪你待着,如果你坐在老人身边玩手机,老人只会更觉得自己多余。真正的陪伴是交流,是聆听,是理解,是接纳,甚至是拥抱。要让老人感觉到,你陪他,是因为需要他,是因为喜欢她,而是因为要完成任务。

2.帮助老人制定切实可行的晚年计划。可以是上个老年大学,可以是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可以是写本回忆录,哪怕是去哪个广场和哪些人跳广场舞,这些都可以。指导原则就是在充分尊重老人意愿的基础上让老人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老人感觉到自己活着是有价值的是很有意思的,围绕在老人心里的死亡阴霾自然就会渐渐消散。


3.重视老人的情感生活。这里的情感生活主要指的就是爱情,不要以为人老了就没有爱情了,人越老越需要被爱也需要去爱,只有爱才能证明一个人正在鲜活的活着。两个彼此恩爱的老人是很少会被死亡吓住的,他们只会觉得那只是个终将来临的节日而已。一般来讲,儿女们的陪伴都不如爱人的陪伴更具有持久的力量,所以,如果你真的为你的父母着想,要么就帮助缓和父母间的关系,要么帮助父母再找一份温馨的爱情吧。


最后我想说,题主能有这份心,愿意帮助减轻父母心中的死亡恐惧,已经是很难得了,快乐五十大学祝福所有的老人,都能有一份不留遗憾的晚年生活,也希望所有儿女们,都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欢迎关注快乐五十大学,加入两万人的学习社区,获取最贴心的养老知识服务!】


快乐五十大学


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且伴随一生的最根源的情绪。人活着的一切所为,都是为了让自己有限的一生能够有所成就,能为后世留下些什么。

人在青年时期,存在主义的恐惧还很遥远,这时候人们纵情享乐,浪费时间,感觉死亡距离自己很遥远。然而人到中年,走进生命的中点,死亡开始逐渐靠近,人就会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会开始清算,自己这一辈子到底做了些什么。很多人在中年感到局促不安,觉得人生被浪费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中年危机”。

回到问题本身,老人怕死,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事情。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怕死,只是年轻人不像老人那样,如此确切地感受到身体机能的衰退。伴随身体衰老的,还有内心的无力感,对家庭和社会的疏离感,觉得自己没有用了,跟不上时代了,会给家里人添麻烦等等。所有老年人在受疾病困扰的同时,都会受到这类负面情绪的困扰,这时候,家人无私的陪伴和关爱,频繁的沟通和照顾,是非常有效改善老年人心理状态的一个方式。

我的一个朋友的母亲,老了以后觉得自己没用了,很是沮丧。我这朋友是个聪明人,想了一个妙招。他说妈妈啊,我每天都要睡懒觉,手机设了闹钟也起不来,你不是醒得早吗,不如你每天早上七点喊我起来,好吗?你比闹钟更有效。

他妈妈便每天早上都过来,轻轻地叫醒他。每次被叫醒,他都特别夸张地看看钟,再转身夸他妈妈,妈,你叫得真准时呀!一开始我很纳闷,我那朋友是自由职业者,根本不需要早起,可他笑了,告诉我,他就是给他妈妈找个活干,让妈妈觉得她依然对他很有帮助。妈妈也需要存在感,也需要给自己的生活找到一点意义!做儿子做到这个份上,做母亲的,还会觉得孤单吗。


陈诺


家家都有个老人,七八十岁的老人,怎么还能听得进去你讲的那些大道理呢?所以说不是老人怕死,是老人待在家里无所事事,闲出来的毛病。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儿全被小辈包揽了,难道不是天天就剩下“死”这个事儿了吗?

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身体器官逐渐衰竭,首先牙齿该掉的也掉了,该松的也松了,吃饭只能吃软的;睡眠质量也一天不如一天。像这样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香,就这么静静的在等死。所以作为子女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找事儿”。把老年人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让他们闲不下来,自然也就不会胡乱瞎想了。比如说:

1、老年大学。活到老学到老,这个不是为了让老人真的去学到点什么,重要的是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老年大学里有歌唱团、有书法会、还有太极拳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消遣了他们的时间,而且可以让他们“心有所属”。

2、子女给老人布置任务。家里买几盆花,买一只鸟,告诉老人说:把养花喂鸟这项艰巨的任务可是交给您了,一定要好好养。这样老人会觉得在这个家里,自己还是有价值的,还是可以为家里做贡献的,那他们也一定会认真照顾花鸟,整天还乐呵呵的,也有个操心的事儿了。

3、遛弯儿、广场舞。每天早晨或者晚上,提醒父母或者陪同他们出去遛弯儿,或者跳跳广场舞,让他们释放一下自己的身心。俗话说隔代亲,老人可以对着小孙子扮鬼脸,和小朋友哈哈大笑,他没法对着已经中年的子女扮鬼脸,所以老年人的情绪在遛弯儿和广场舞中释放出来,也不会天天想着“死”了。

如果你喜欢我,欢迎关注我,随时跟踪我的动态。

另外,如果你有任何心理或感情方面的困惑,欢迎添加我的微信公众号:于际敬工作室(yjj-110),丰富的原创文章和福利送给你


临床心理专家于际敬



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人不怕死的,虽然年轻人对死感到还很遥远,感到无关紧要外,老年人可是要谈死色变的。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个七十多的老爷爷,经常领我们这些学生干活,在经常的接触中,我们知道他对死可是怕的要命,我们如果喊他老头儿,他一准会对你急:什么老头子,你们能不老吗!如果喊他年轻人,他会以为是夸他,干活时会对你特殊照顾呢。

还有一个老太太,虽然已经九十多了,但是还想再活几年。每次爬楼梯时,非常吃力,只得边爬梯子边说:老了,再活一百年算了。老了,再活一百年算了。这虽然是老人的一句痴语,但却反映了她怕死的念头。

对于老人怕死怎么办呢?我认为:

第一要让他们多出去走走,接触大自然。一是消耗他胡思乱想的时间,二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三是通过游览大自然,提高情操,开阔胸怀和视野。以此来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第二是让他多与老年人接触,互相支持,互相交流,让时间在欢乐中悄悄逝去,以减少他们胡思乱想的时间。

第三是多与父母接触,一是说些开心话,二是进行心理疏导,让他远离恐惧,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

人老了,孩子们就应该象大人照看小孩一样耐心细致、无微不至,给他们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


民谚民俗民间故事


作为一名医生,曾看到过很多老人在面对死亡时产生的恐惧,这种恐惧有的是病痛的折磨带来的,有的是伴随晚年的孤独感而来的,有的是对想做的事力不从心的遗憾带来的,为此,我给作为晚辈的我们提供几条能帮助老人客服这种恐惧感的建议:

一、悉心照料,减轻病痛。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发,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病痛的折磨,这是老人恐惧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家人,我们应尽力配合医生的治疗,悉心照料,减轻他们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长度。

二、陪伴。老人最易产生的思绪是孤独。对于他们来说,最需要的不是金钱、美食,而是我们的陪伴,这才是真正的孝顺,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他们吃饭,聊天,锻炼,旅游……让他们感觉到家人的温暖。

三、完成老人的心愿。人老了,行动不便,许多想做的事情变得力不从心,但那一定是他们心里放心不下的,可能是年轻时留下的遗憾,可能是当下想要见的人,想要做的事,我们在有所了解以后,要尽力帮他们完成心中的夙愿,这样,在死亡面前,他们便可以安心,减少对死亡的恐惧。

如果您的家里恰好有这样的老人,不妨试试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