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泉銀圓山莊,山西境內的「布達拉宮」

銀圓山莊位於陽泉市郊區平坦鎮官溝村,又名張家大院,始建於清康熙年間,距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

陽泉銀圓山莊,山西境內的“布達拉宮”

“銀圓山莊”這一名稱的由來要追溯到張家大院興盛的時候。民國9年,華北大旱,平定縣責成官溝張家籌辦西鄉賑災事宜(當時陽泉西鄉隸屬平定縣)。當時,官溝張姓主持家政的是張家的第八世張士林。張士林為了讓賑濟的幾千塊銀圓真正分到受災人的手裡,就想出一個以工代賑的辦法,決定出資整修入莊的南北坡。事後結算,南北坡上的整修石料平均每一塊摺合大洋一塊。因此入莊的石坡就被人們稱為“銀圓坡”。張家大院於2000年更名為“銀圓山莊”。

張家宅院的修建始於清代中期,大約定型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後來由於戰亂頻繁和“文革”浩劫,張家宅院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近年,當地政府對銀圓山莊進行了修復和保護。銀圓山莊完全不同於晉中大院的建築形式,其深宅老院神奇地建在幾十米的山崖斜坡之上,隨形生變,依勢而曲,而且因地形所限,層層建構,一共十層。當年,一位攝影家突然發現這一層巒疊嶂感覺的建築時,發現它與西藏的布達拉宮有著相似的感覺,後被人們譽為“山西布達拉宮”。

山莊坐落於官溝村西菜山坡上,佔地面積24000平方米,由11座相對獨立的四合院組成,在菜山下30米高、75度斜坡的石崖上臥山而築,上下落差50米,10層建築整齊劃一、隨形生變、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構成一幢別緻、壯觀的階梯式庭院。整個山莊坐西朝東,背山面水,負陰抱陽,左依逶迤纏綿的饅頭山、磨天堖,右傍九曲蜿蜒的官溝河。從低到高分上下巷兩級通道。上巷有三級式四合院、下巷為六級式四合院,共有窯洞125眼,房屋185間。建築方式獨闢蹊徑,明窯套著暗窯,暗窯之中又有暗窯。最下層以明、暗窯洞為基礎,窯洞頂上蓋房成為上院;上院向後闢成方地再碹明窯暗窯,窯洞頂上或再為房或鋪石為巷,又形成上一級院落;次第而上,隨形生變,順勢而曲,逐房後移,高低錯落,旋有十層。在菜山上形成一個個樓、房、窯相組合的特殊的庭院,構成一處結構別緻、雄偉壯觀的階梯式山莊。

陽泉銀圓山莊,山西境內的“布達拉宮”

莊後的山頭,是張家祖墳,用大石頭圍著。老輩的墓在前在下,晚輩的墓在後在上,歷來有“人背鬼,老背小”的說法。墓地中兩丈多高的石牌坊,一丈有餘的“誥封”碑樓,以及隨坡而上的百米松林,使山莊更顯得莊重氣派。人住在山坡上,祖墳建在山頂上,中間幾乎沒有空隙,陰陽兩宅密不可分。

陽泉銀圓山莊,山西境內的“布達拉宮”

山莊的門前有磚雕的影壁,門側有上馬石,門墩上有精雕細刻的石獅。步入院中,門內有門,院中套院。每一座分院的建築都是中軸對稱排列,前廳後舍,左右配房。牆身青磚白石,屋頂龍脊獸頭、飛簷斗拱。亭堂樓其上三雕隨處可見,古樸典雅,情趣盎然,抬頭木雕在目,俯看石雕在前,轉眼磚雕隨之,其構思精巧,惟妙惟肖,可謂片瓦有意。房簷下的彩色雕刻更是題材豐富,技法多變,有歲寒三友、三羊(陽)開泰、琴棋書畫等。由於張氏是農家出身,而以經商致富,所以山莊中既有商貨鋪面,更有存放糧食雜物的用房。農家所需的設施,如牲口棚、打穀場、豬羊圈、磨房、碾窯等樣樣俱全。

陽泉銀圓山莊,山西境內的“布達拉宮”

銀圓山莊是我國優秀的傳統建築文化遺產和民居藝術珍品,同時銀圓山莊的興建也是晉商崛起的印證之一。

陽泉銀圓山莊,山西境內的“布達拉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