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傳統美術形式:徐州淮派玉雕技藝(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徐州淮派玉雕技藝(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歷史沿革及分佈情況

徐州是漢文化的發祥地,楚王墓及土山等均為考古挖掘地,出土的玉器被譽為“天工漢玉”。漢玉流傳至今,民間觀玉賞玉之風興盛,其技藝風格波及北京、蘇州、宮廷等玉肆,乾隆時期己打通了和田玉內運的通路,玉器以仿古陳設品和佩飾居多,主要產於宮廷、還有蘇州、北京、徐州等地,各具特色。

清代光緒年間,徐州淮派玉雕師祖程佔雄,自幼拜宮廷玉匠為師,並於1910年將其仿漢玉工藝帶回家鄉徐州,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程佔雄刻苦鑽研淮派玉雕技藝,並傳藝於愛徒劉繼庭,其雕刻作品以漢代靈獸類為主,繼承師傅的淮派玉雕技藝,並吸取了漢代文化元素,形成了獨特的雕刻技法。之後,張嘉偉拜劉繼庭為師,己繼承師傅獨家技藝。由於純手工雕刻是採用單一的手傳師承方式,絕技瀕臨失傳。

“淮派玉雕技藝”以淮海區域為中心,主要分佈在徐州、邳州、淮北、宿遷、宿州、東海等地區,徐州最具代表性。但是具有漢代博古風格的傳統手工藝僅零散落戶於我市賈汪區、戶部山、九里山等玉雕作坊中。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徐州淮派玉雕技藝(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基本內容及藝術特徵

徐州淮派玉雕技藝工藝複雜,大致包括九個流程: 一、相料。是指將材料反覆揣摩觀察,弄清其紋理分帶與走向,色彩的變化與位置、深度,髒色、瑕斑的分佈,以及材料的體積、特徵、形狀、裂紋等情況。

二、開料。開料就地對原料作最大限度利用的全面安排,避免產生所謂“下腳料 ”而扔棄,做到開出來的玉料都有設計的構想,儘量多出產品。

三、設計。根據玉料的特點和題材內容反覆想,反覆比,對作品構想及造型設計要進行反覆的琢磨。

四、畫活。就是在一塊經過“量料取材”、形象己構思成熟的玉料上,用筆墨和硃色勾畫出來所要琢磨的藝術形象。

五、出坯(塑大型),即出型雕。出型雕工藝分琢和磨兩道工序。琢即以切開手法出造型,是將造型中的餘料切除。磨是用沖和軋的不同手法去除餘料。衝是大面積的衝磨,軋是推進的碾軋。

六、定型(粗活)。產品經過鍘、撤、扣、劃和衝軋後,基本造型已完成。

七、細作(細活/琢磨)。為清晰細部,還需進行勾、撤、掖、擅等幾種小工具操作。將玉料底部清理清楚,達到角線利落,是使邊線利落、影像脫穎的工藝。

八、了手(手刀),也叫作“順”。是造型完成後,為使平面光滑,用各種工具再磨細一遍。順的工具最好使用鐵製的磨鉈、軋鉈、棒等。九、拋光。就是把磨製後的玉器表面磨細至鏡面狀態,使光照射其表面有儘可能多的規律性反射,達到光滑明亮的程度。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徐州淮派玉雕技藝(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徐州淮派玉雕技藝(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是漢代發源地,漢代在工藝雕刻類歷史上是最重要最輝煌的時代,是玉雕從粗、簡,到繁、精的節點。淮派玉雕的仿古、博古工藝舉世聞名,影響甚遠,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淮派玉雕工藝特點比較開眼,具有較高的辨識度和明顯的地方工藝特色:造型古拙,線條簡達、紋飾繁細、用刀狠、砍胚厚、浮雕起底較深、剃底乾淨、開窗留白較大、人物及動物造像較多使用猙相等,極富大漢遺韻;淮派玉雕跟“蘇幫”、“揚工”有明顯區別:更多地體現器形的大氣和藝術上的厚重,現代淮派玉雕通過傳統手工藝解釋漢玉,讓大眾體會漢文化,瞭解古文明。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徐州淮派玉雕技藝(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徐州淮派玉雕技藝(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徐州淮派玉雕技藝(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主要價值

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其淮派玉雕技藝獨特,主以純手工(手刀)的雕刻技法,以博古、漢風等寫意類題材為主,其作品具有漢玉特有的豪放、挺拔、凝重、雄渾的“淮派”藝術風格,能較系統地、完整地反映出地方風貌、生活習俗等,更加充分地體現徐州漢文化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工藝和文化價值。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徐州淮派玉雕技藝(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徐州淮派玉雕技藝(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徐州淮派玉雕技藝(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徐州淮派玉雕技藝(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自古以來,玉十分高貴,屬財富、權貴的象徵。它將成為中國人所特有的傳統文化精神的代表,加之其資源稀少,更為珍貴,而“淮派玉雕又是當代中國玉器的主流風格之一,其獨具深厚地漢文化意蘊,使其作品更加具有收藏價值。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徐州淮派玉雕技藝(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