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綱與劉墉掐架鬥嘴,書法「有我也,無我也?」

作者 張福斌

翁方綱與劉墉都是清代頗負盛名的書法家,翁方綱的隸書精絕細膩、點畫工整得體,而劉墉則以行書的雄深雅健、不拘一格見長。但由於他們的風格與追求不同,表現在書學上雙方互有爭議。

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劉墉學生、翁方綱女婿戈仙舟拿劉墉的字向翁方綱討教,翁看後說:“你去問你老師,哪一筆書是古人的?”戈將此話轉告劉墉,劉反唇相譏:“你去問你岳父,他的書法哪一筆是他自己的。”

如果單就這場爭論來看,似乎翁方綱略遜一籌,實際上,兩人的 觀點都有可取之處,如合二為一,正是學書中“先無我,後有我”的兩個階段。

也許是“樹大招風”的緣故,清時對翁方綱的書法褒貶不一的。他的“謹守法度”頗為論者所譏笑,但更多的人則讚譽他的書法“冠絕一時”,“其樸靜之境,亦非石庵(劉墉)所能到也”。或許有人會指出:既然“先無我,後又我”是學書的兩個階段,那麼翁方綱到老來還是“無我”,豈不仍在初級階段嗎?這正是我們探討之所在。

儘管古往今來不少人指謫翁方綱點畫過意講究,依傍古人,不越“雷池”一步,屬“無我”之列。但他能“初學顏平原(顏真卿),既學歐陽率更(歐陽詢),後又隸法史晨、禮器諸碑,且雙溝摹勒舊帖數十本,無碑帖不收藏默識”,做到“筆筆有出處”,這不正是他的“有我”嗎?試想他若不博採眾家之長,融匯各家之精,怎能把諸多碑帖之“出處”,融進自己的作品呢?而他的見多識廣,也使他的書法在客觀上不可轉移地帶有其他範本的某種藝術成份,這正是變“他”為“我”之舉。從這個意義上說,說他“有我”是立得住的,說他“無我”未免失之偏頗。

學書正道,“先無我,後有我”,學習、選擇、比較、反覆,持之以恆,師古不泥,化古為今,終成大家!

請看翁方綱、劉墉的墨跡吧!

翁方綱與劉墉掐架鬥嘴,書法“有我也,無我也?”

翁方綱書法1

翁方綱與劉墉掐架鬥嘴,書法“有我也,無我也?”

翁方綱書法2

翁方綱與劉墉掐架鬥嘴,書法“有我也,無我也?”

劉墉書法1

翁方綱與劉墉掐架鬥嘴,書法“有我也,無我也?”

劉墉書法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