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成的小左队后来结局怎么样了?

嘎达梅林777


在太平天国后期,陈玉成是五军主将之首,也是洪秀全所封的异姓王中的第一位。他的手下掌握着一支庞大的部队,据曾国藩记载,分为五大队、五小队。

如果要找出其中精锐部队的话,恐怕就是其中的小左队和小右队了。因为安庆保卫战的缘故,很多人对小右队更为熟悉一些。因为最惨烈的一役,集贤关之战中全军覆没的四垒,就是刘玱琳率领的小右队。

面对湘军名将鲍超与成大吉优势兵力的围攻,小右队进行了殊死的抵抗,他们凭借孤垒,坚守了整整20天。即使最后关头弹尽粮绝,有三垒出降,刘玱琳也宁死不降。这种坚韧和强悍,令对手曾国藩也不得不佩服,因此敬称刘玱琳为“玱翁”、“玱琳先生”。

然而,小右队虽然悍勇,但在战斗力方面,却不如小左队。因为小左队是陈玉成手下最精锐的骑兵部队。

1860年初,陈玉成与湘军大战于潜山、太湖一带。因为小池驿是主要战场,所以这场战役又称为小池驿之战。

雷正绾作为多隆阿的手下,亲历了小池驿之战。多隆阿是满族正白旗人,他手下的马队乃是湘军中第一号的骑兵部队。然而,雷正绾却对陈玉成的骑兵部队印象深刻。

事后,雷正绾主持编写了一部名为《多忠勇公勤劳录》的回忆录,纪念老领导多隆阿,在谈及陈玉成的骑兵时,雷正绾用了这样的句子形容:“黄盖红旗弥山漫谷蚁聚蜂屯,马贼飞驰尤为凶暴。”曾国藩告诉我们,陈玉成的骑兵部队在疾驰的战马上射击,依旧保持着精确的准头。

小池驿之战进行时中,因为陈玉成的马队太强大了。湘军主帅胡林翼和曾国藩都认为有捻军骑兵参战。捻军兴起于两淮,自来以骑兵著称。太平天国覆灭后,捻军的骑兵大败八旗僧格林沁部,更是名扬天下。然而,小池驿之战后,曾国藩调查清楚,捻军并未参战,小池驿之战中的骑兵都是陈玉成的手下。

如果把步兵小右队比作老虎,那么小左队就是如虎添翼。然而,小左队虽然战斗力惊人,忠诚度方面却不如刘玱琳率领的小右队。

原因就在于小右队多为“长发老贼”,成员自然多以军兴时参加太平天国的两广人、两湖人为主。而小左队的成员,则是陈玉成从捻军中挖过来的骑兵人才。两广和两湖人在驾驭马匹方面,天生就不如两淮人。

其实,比较一下小左队和小右队的首领,就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忠诚度的区别。小右队的统领广西人刘玱琳至死没有投降,被湘军凌迟处死。小左队的首领是马融和。他是两淮一带的宿州人,曾经参加过太平天国北伐军。北伐军覆灭后,马融和回到家乡,成为捻军将领,绰号“小阎王”的张宗禹部下。不久,他跳槽到了陈玉成那里。陈玉成死后,马融和投降了清军,最后官至总兵。

不过,让我们还是回到小左队身上。安庆保卫战之时,陈玉成为了保存实力,把小左队放在了湖北随州、安陆一带。于是,小左队成为了一枚闲子,以冲锋陷阵为主的骑兵部队在太平天国最关键的一役中,主要任务居然是守城。

尽管小左队在安庆保卫战中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却最大限度的保存了下来。后来,陈玉成困守庐州,把身边的大将如陈得才、赖文光,包括小左队的领队马融和都派到了外面,却把小左队带在了身边。对于陈玉成来说,此时的小左队是他的家底,赖以翻本的王牌。

然而,陈玉成真能如愿以偿吗?

陈玉成困守庐州后期,被以湘军大将多隆阿为首的几支清军包围,不得不从庐州撤退,身边也带着小左队三千人。陈玉成准备在寿州,这个属于苗沛霖的地盘歇歇脚,再去和陈得才等人会合。

当时,苗沛霖并不在寿州,而是在一百多里外的江口集。寿州由苗沛霖手下的大将李万春守卫。英王来到寿州后,李万春不敢做主,他一边请陈玉成入城,一边把小左队安置在城外,一边派人去江口集请示。苗沛霖随即派侄子苗景开到寿州抓人。于是,陈玉成在到达寿州的两天后被擒拿,旋即送往江口集,又马上被苗沛霖送到了颍州胜保的大营。

至于驻扎在寿州城外的小左队呢?

陈玉成被俘,小左队驻扎在城外,可能毫无察觉;陈玉成被苗景开趁夜色送往江口集,他们也可能不知道。但随即,苗景开派人去收编小左队,他们知道陈玉成的命运后,作出的选择是为苗沛霖效力。

我们知道,小左队是精锐无匹的骑兵部队。试想,如果他们集体骑上战马,飞驰到江口集,不难从苗沛霖手中抢回陈玉成。试想,小左队从庐州逃到寿州,也是远远的把追兵甩在了身后。他们的速度是惊人的。

说起来,小左队的选择并不奇怪。比起陈玉成,他们与苗沛霖更是同乡。他们的政治可靠性向来就不如小右队。

此时此刻,身在江口集,马上便要送往颍州陈玉成会不会后悔,当初不该把小左队放在湖北随州,而牺牲掉了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小右队呢?

小左队是陈玉成军队中最精锐的战士,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单独拿出来,都是可以担任独当一面的大将,能够迅速组织训练一支军队。所以他们自然在苗沛霖手下受到了重用。他们也全心全意为苗沛霖出谋划策,冲锋陷阵。这也是苗沛霖敢于反清的一大原因。

苗沛霖造反后,声势浩大,朝野震动。曾国藩却以“乌合之众”评价他的部队。然而,曾国藩声称:在这些乌合之众中,独有一些人攻守皆有法度,那就是来自陈玉成手下的小左队成员。

是金子,在哪里也会发光,有专业技术,即使跳槽到了苗沛霖那里,也会受到重用。然而,苗沛霖造反太不是时候了。当时,即使太平天国也到了覆灭的边缘,人心思定,苗沛霖的努力那是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了。

在生死存亡关头,小左队的政治可靠性又要经历一次考验。

1863年5月,苗沛霖率军围攻蒙城。作为最得力的小左队,也跟随在苗沛霖左右。苗沛霖攻打蒙城之前,用“铁铸的寿州,纸糊的蒙城”激励士气。谁知,偏偏这座纸糊的蒙城,却要了苗沛霖的性命。

苗沛霖包围蒙城后,清廷陆续派来几路军队援救。所以说,蒙城战役其实挺有意思,苗沛霖攻打蒙城,清军援军又打包围蒙城的苗沛霖。谁也吃不了谁。

到了当年11月,僧格林沁主力打败了捻军张宗禹部,准备进军蒙城。本已势均力敌的蒙城战势顿时向有利于清军一方倾斜。

关键时刻,原陈玉成旧部,两位小左队成员见苗沛霖式微,又作出了选择,他们趁苗沛霖巡查战壕之际,突然动手,砍下了他的脑袋。

以薛福成笔记为主,都声称小左队成员是为了给陈玉成报仇才杀死的苗沛霖。要小编说,真要对陈玉成好,当年寿州干什么去了?要想杀苗沛霖,机会有的是,为什么偏偏等到僧格林沁大军压境才动手。说到底,不过是“龙胜帮龙,虎胜帮虎”罢了。

杀死苗沛霖后,两位小左队成员首先找的是原太平军降将詹启倫。詹启倫曾经是太平天国北伐军,林凤祥的手下,是在连镇投降的清军。谁知,詹启倫不信,他们只好又找了总兵王万清。

之后,就又是黑吃黑了。王万清听闻,打算独吞杀苗沛霖的功绩,他杀死了这两位小左队成员,并宣布苗沛霖打算逃跑,是自己亲手砍掉了他的脑袋。事后,王万清获得勇号,并得到了一千两银子的封赏。

苗沛霖的脑袋,只值一千两。

至于小左队呢?苗沛霖死后,他的部下作鸟兽散,小左队也就湮没无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