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三河大战,陈玉成全歼湘军6000人,为何一个月后就惨败二郎河?

胡椒大神二号


三河镇大捷后,太平军迅速发起追击,试图扩大战果,重新获得上线战事的主动权。

可惜,太平军在组织上出现失误,兵败二郎河,反攻的势头遭遏制,战局重回僵持。

绝佳的战机

三河镇大捷后,陈玉成、李秀成获得了扭转上游战局的绝佳机会。

此时,安徽战场的清军被切成了两坨。

陈玉成的正面,都兴阿、鲍超退守二郎河,勉强支撑。此时,清军虽已收集散众55营,但除了都兴阿、鲍超外,多是乌合之众!

北面,胜保被捻军牵制,自顾不暇。

捻军不断骚扰、攻击胜保补给线,使胜保无法抽身西进,陈玉成西进无后顾之忧。

因此,陈玉成此时西进既无后顾之忧,正面也有绝对兵力优势,形势一片大好!

分歧

鲍超、多隆阿退守宿松、二郎河后,挫败了太平军的直接追击,暂时稳住了局面。

此时,太平军依然战局绝对优势。因此,陈玉成到太湖找到李秀成,商议继续西进事宜。

不过,此时的李秀成主张固守阵线,不再追击。他认为:陈玉成之前的追击挫败,是因为“其军乘胜,不知自忌”!

最后,在陈玉成的百般劝说下,李秀成答应分兵二郎河,助战!

对分歧的看法

坦白地说,这是最失败的决策!

石达开出走后,太平军之所以能在陈玉成、李秀成的指挥下稳住局面,是因为他们之间密切的合作。

由于太平军的统一协作,使他们总是能集中兵力,不论是二破江北大营,还是三河大捷,都是他们密切合作的结果!

此时的分歧,说明他们之间出现了裂痕。

1、各自对利益的考量,影响了密切协作的局面。

此时,太平军在局部战场优势明显,但在全局战场仍出劣势!

如果依李秀成的看法,等湖北、江西的湘军抵达前线,太平军将再次陷入被动!

因此,个人认为:李秀成或许出于私心,不愿长期在上游战场打下去,才是其此时主张转取守势的主要原因。

2、双方对分歧的解决看似效率高,实际上却貌合神离!

要不打,就都不打;要打,就大家一起尽力打!

此时,双方看似迅速达成了一致。但却为会战失败埋下了阴影!

在此前的连番大战中,陈玉成都是主力兵团,连续作战,李秀成一直未经苦战!

此时,李秀成兵团本应出大力!

可惜,李秀成兵团只是分兵来助战,而且,在随后的战事中,作用也不大!

清军的算盘:尖刀用在刀刃上!

与此同时,清军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此时,从黄梅等地的湘军部署了纵深防御体系。

因此,多隆阿、鲍超此时已出于进退有据的地步,可以从容作战!

另一方面,多隆阿、鲍超针对他们部队的特点,做出了基本的作战计划。

1、把有限的精兵,用于决定性的袭击!

多隆阿手中有一支精锐骑兵,他们作战能力很强,此前,太平军吃过他们的亏!

多隆阿采取弹性防御,令部队节节抵抗,并将骑兵埋伏,决心趁机伏击追击中的太平军,一举逆转!

2、防守反击!

鲍超与在部分骑兵的配合下,迂回太平军之后,直接攻击陈玉成营垒!

这个部署,很得兵要!

他将自己有限的精锐避免繁琐的堑壕作战,而是用于致命突击!

尖刀用在刀刃上!

决战!

作战进程,基本就是按照清军的设想进行的!

1、陈玉成进攻,遭到骑兵袭击,受挫。

陈玉成令孙魁新为前锋,猛攻清军。清军节节败退!

但是,追到清军预设阵地时,清军骑兵伏兵四起,大破太平军!

幸得陈玉成亲自上阵,“怒发冲冠,自带中队出队,进兵颇有道理”,稳住了形势,继续保持压制!

看来,陈玉成就是陈玉成,确实猛攻无比!

2、清军抄袭陈玉成大营成功。

眼看陈玉成就要击破多隆阿,此时,清军迂回部队抵达战场!

他们猛攻太平军营垒,纵火焚营!

前线的太平军士气受到影响,难以再战,被迫后撤!

李秀成的部队呢?

他们的6座营垒没有被攻破,但是,他们也没有出来作战,而是“冲阵而出”,走了!

二郎河之战,败了!

此战后,三河镇大捷后太平军的追击之势被破坏,双方再次回到了僵局!

我认为,太平军此次失败,开始于李秀成、陈玉成之间的裂痕。

如果他们能保持早先的互信、协作水平,以他们的战力、智力,均足以取胜!

但是,他们仅仅只是“勉强”打成合作,在实际作战时,并没有根据总体的部队特点进行统一配置,以至于打到最后,还是只有陈玉成的部队在打!而李秀成军几乎没有发挥作用!

当时,陈玉成的进攻部队已重新取得优势,李秀成如果能组织军队击败迂回清军,战局将完全不同!

打就打,不打就不打!

坚决、团结,才能胜利!

祝君胜利!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读者诸君请关注下我,以五千年国史为鉴,以三十载经验为鉴,必将对您有所启迪,让君少走弯路。谢谢!)

二郎河之战,是一场太平天国军史讳言的一场遭遇攻防战。此战中,太平天国两名最优秀的统帅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两军共二十多万人,居然攻不下湘军将领鲍超和清军主将多隆阿带领的万名清军,且最终惨败。

1858年11月15日,在安徽三河镇,陈玉成在李秀成配合下,将湘军悍将李续宾围困营中。三河太平天国守将吴定规也从城中冲出,三路兵马,一鼓作气,攻破敌军营盘,全歼清军六千多人,凶悍一时的李续宾走投无路,自缢而死。随后,李秀成认为太平天国军士作战时间太久,建议回防休息。陈玉成却认为应该合兵追赶,及时收复失地。李秀成只好率部与陈玉成部汇合,继续追击向西进攻,在二郎河附近刚好与东进来援的清军鲍超、多隆阿部突然遭遇,此时鲍超是湘军勇将,所部大约六个营约三千人,多隆阿部是清军八旗主力,所部约八九千人,因为人数太少,只好固守高地待援。然而,在此战中,太平军约二十万人居然遭到惨败。其原因主要如下:

一是主帅观点不统一。陈玉成主张挟三河大捷之势,继续进攻,李秀成主张暂且退回坚守,两人没有形成有效的配合,在陈玉成率军进攻时,李秀成始终持稳成态势,没有积极配合。

二是两军战斗气势有差异。湘军和清军都是主力军和生力军,是抱着为死去战友复仇的心态来的,而太平军大多数刚经过惨烈的三河大战,士气并不太高。

三是两军战斗力也有差异。鲍照和多隆阿都是清军名将,不仅是勇猛,最主要的是作战经验丰富,计谋奇出,湘军和清军都是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新式枪炮的精兵,火力足,士兵军饷高,类似职业的雇佣军,人数虽少,但战斗经验丰富,战斗力超强。而太平天国军队士兵多是江浙皖一带的贫民,训练与装备都不足。

以上原因只是次要的原因,此战惨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太平军主帅陈玉成年轻气盛。

在太平军集中攻打兵力最少的鲍照营时,由于有很长一段时间湘军火力太猛,太平军攻不上去。陈玉成看到这里,十分气愤,便亲自冒着炮火率队冲锋,结果在最前线指挥战斗时,其象征王位的大伞在太阳下显得十分耀眼,被经验丰富的鲍照发现后,立即命令所有大炮集中朝此开火,导致陈玉成所站立的地方一片火焰,王伞倒下,鲍照趁势叫手下士兵高呼“敌酋被大炮击毙”,本来就不想战斗的太平军顿时士气低落,误以为陈玉成牺牲,纷纷败逃,多隆阿紧紧抓住战机,趁势带领清军助攻追击,导致太平军一路败逃,溃不成军。


三少爷的鉴


背景:陈玉成、李秀成联军在1858年先是打破了清军围困天京的江北大营,随后在庐州附近的三个镇全歼湘军悍将李续宾部,就是有名的“三河大捷”,取得了巨大胜利。这次战役几乎在每本书中都大书特书,可如此巨大胜利之后呢?

陈玉成和李秀成乘胜进军,收复了此前被李续宾攻占的舒城和桐城,使得围攻安庆的清军担心腹背受敌,结果不战而退。

好多史说陈李未追击,其不然,三河大捷后,陈玉成和李秀成两军继续并肩追击,一直追到了安徽和湖北的交界处,在二郎河与从安庆撤围的湘军鲍超和多隆阿部相遇。

这一路追击,基本没遇到像样的对手,都是轻松取胜。现在,眼前是湘军的,王牌主力,这仗打还是不打呢?一直合作得十分愉快的陈玉成和李秀成产生了严重分歧。

陈玉成连战皆胜,不觉心生骄傲,觉得湘军没什么大不了的,李续宾都能全歼,别人更不在话下啊。于是就想再接再厉,扩大战果。李秀成认为太平军已经征战数月,人困马乏,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不想再打了。

陈玉成不甘心,又觉得自己单独对阵没有把握,于是“屡屡多言计垦”地游说李秀成,要他跟自己打这一仗。李秀成和陈玉成少年相识,关系甚好,经常联合作战,李秀成虽然百般不想打,但却不过情面,于是点头同意。

鲍超和多隆阿以逸待劳,对太平军的进攻表现得极其顽强。连续多次攻打不下,陈玉成急了,他“怒发冲冠,自带中队出队”。此时陈玉成已经被封为前军主将,是太平军最高军事统帅,这个级别已经不应该亲临战场了,但求胜心切的陈玉成还是不顾一切,倾尽全力而出。陈玉成登高观战,他的黄罗伞盖十分醒目,一看就是高级指挥官。鲍超发现后,立刻调集重兵火力向陈玉成射击。此情此景,眼看就要重演1852年太平军进攻长沙时的一幕。那场战役主帅西王萧朝贵也是亲临战场,他的黄罗伞盖被清军发现,结果被一炮打成重伤,随即牺牲。陈玉成勇气可嘉,可真是太危险了。不过万幸,陈玉成比萧朝贵命大,他身边人纷纷中弹,却始终没能打到他本人。然而面对湘军的猛烈攻势,连日征战的太平军还是顶不住了,损失了数千人,只能后退,据守太湖、潜山两城,与湘军相持。

这才有二郎惨败。

大概是二郎河之战因为太平军战败,所以以太平军为正面叙述的史书大概觉得,又不是什么影响太大的战役,所以就忽略不说了。其实这场战役同样对太平天国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二郎河之后,鲍超、多隆阿成了陈玉成的魔咒,以后的太湖、潜山之战和安庆解围战,陈玉成与之对阵,鲜有胜利

生活是由一个个微不足道的细节组成,历史亦然。没有哪一场胜利和失败是无缘无故的,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陈玉成后来对阵湘军无比吃力,也许就是从二郎河战役肇始的,这实在是不容忽视的一场战役。


石门新锐界


先说三河大战的背景,1856年太平天国爆发了“天京事变”,1857年5月,石达开受洪秀全猜忌,带走本部数万精兵良将,更使太平军元气大伤,整个战争形势也随之急剧逆转。清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重整旗鼓,于1858年1月重新建立江南大营,重新包围天京。江西战场上,湘军由防御转为进攻,湘军悍将李续宾率部攻克军事重镇九江,全灭驻守该地区五年之久的太平军,并乘势转入安徽战场。面对内外交困的不利局势,洪秀全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主持大局。



现在说三河之战,陈李联军相互配合,陈玉成果断决策,集中优势兵力,包围分割,战术灵活。当湘军进抵舒城、三河时,陈决定兼程回援,并请求李秀成部同往,形成了兵力对比上的绝对优势。在对敌发起进攻时,太平军采取正面迎战与伏击、抄袭相结合的战法,各部之间又能密切协同,主动配合,迅速分割包围敌人,打得湘军前后左右不能相救,以速决的方式迅速达成战役目的,最终全歼包括湘军悍将李续宾在内湘军精锐六千余人,解了天京之围。



下面再说二郎河之战,三河大捷后,陈玉成和李秀成两军继续并肩追击,一直追到了安徽和湖北的交界处,在二郎河与从安庆撤围的湘军鲍超和多隆阿部相遇。这一路追击,基本没遇到像样的对手,陈玉成开始有些轻敌了,湘军的精锐李续宾部都能全歼,其它湘军就更不用说了。而李秀成头脑比较清醒,认为太平军已经征战数月,人困马乏,已经到了强弩之末,需要休整。陈不想放弃,想要扩大战果,多次陈述利害游说李,李只好无奈答应。这次没有之前那么幸运了,鲍超和多隆阿以逸待劳,表现得极其顽强,连续多次打退太平军的进攻。巧合的是湘军发现陈玉成的行帐,集中火力向陈的营帐攻击,造成营帐起火,下面作战的太平军看到此情况,以为主将有失,开始自乱阵脚。湘军乘势反击,大败太平军,最后连陈玉成差点都被湘军活捉。



三河大捷到二郎河惨败,不到短短一个月时间,主要原因还是主将轻敌,指挥失误造成,连续的胜利加之己方兵力多就有所懈怠。而湘军一方兵力少,两位主将对此慎之又慎,防守严密。同时战场上发现陈的指挥部直接打掉,正所谓擒贼先擒王,所以指挥部一定要藏好,二郎河惨败也带有巧合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