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國文化永遠轉不了的基因

2018年,首屆藝術西湖/國際水墨博覽會以“水墨無極”為題,將於5月24日19點在杭州拉開帷幕。一百多年以來,在中國這片土壤上,深受著西方文化的統治和覆蓋。同時,也是中國獨有的水墨經歷煉獄的一個時代。水墨作為中國文化特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藝術千年的選擇。如何更深入和廣泛的認識這份深邃而博大的精神傳承力,讓其煥發新的力量,為當今時代作出新的文化貢獻。水墨雖然出自中國,實際上也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資產,我們在不斷融和著世界的同時,水墨更在這樣的融合之中和而不同。這也是本次水墨博覽會重提“水墨無極”主題的重要緣由。以下是本屆水墨博覽會策展人王泊喬先生對“水墨無極”的詮釋。

水墨,中國文化永遠轉不了的基因

水墨到底是什麼?應該說,這不是個問題。這是中國近千年,文化脈絡的選擇。中國繪畫歷史源遠流長,見於史料上記載的以伏羲氏畫八卦、黃帝畫制服、舜妹螺氏繪影像為最早,早期的繪畫經匠人的再造,刻在料上、青銅器上及繪在陶器上,直至漢代紙張發明後,歷代文人士夫用毛筆在紙上繪畫,水墨繪畫才逐漸演變成熟。

水墨,在歷史的長河中,沿傳相續,嬗變演進,形成了它的傳統.這種傳統是民族的審美需要,又在時代的前進中不斷地得到充實、突破和創新,並又孕育和完善著自我的系統,一脈相承,從而獲取了中國藝術的最高成就。

從西方的視角來看,水墨是東方文化的代表,是東方文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完全迥異於西方藝術表達最突顯的地方。水墨正因如此的歷史性和特殊性,它對於中國以至於亞洲來說,更多的是對自我文化身份的一種確認和建構。如果僅僅從表象的角度來理解水墨,那就不免顯得有些淺顯——水墨其實是一種意識形態,是一套完整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體系,它不僅僅是一種藝術手段,更是一個精神意志的哲學命題。

水墨,中國文化永遠轉不了的基因

在新時代,我們需要從全面的角度、必要深度和正確的方式,來理解“水墨”這個古老而又不斷刷新的概念,這也是舉辦本次“水墨無極”主題展的初衷和意義。

水墨是東方獨有,西方共享的全人類共同文明,是東方文明高度的代表。縱觀百餘年來的西學東漸,使中國甚至整個東方屈辱性地淪為被西方觀察的“沉默他者”、“被審視者”,喪失掉了自我的話語權,造成的結果就是自我否定與文化上的不自信,而在近年隨著中國自省意識的日漸崛起,對於重新建構東方文化身份的呼聲越來越高,反映在藝術領域就是水墨越來越多的倍受關注,用亦安畫廊寬先生所說,“中國當代藝術在某種程度上是中國在某一特殊時期,為西方定製的‘外貿產品’而已。”所以,他不能代表過去、現在、未來的中國,正基於此,我們寄於了水墨未來的期望。

水墨,中國文化永遠轉不了的基因

近40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了當代水墨藝術的革故鼎新,在本次博覽會上,觀眾們不難發現,原來水墨藝術創作,早已不再是中國藝術家的專利;原來像墨齋、東京畫廊等許多國際頂級畫廊,幾十年來一直在深入研究和梳理著當代中國水墨藝術史;原來那麼多志存高遠的國際頂級藏家,早已在悄悄培育著當代水墨;原來眾多歐美博物館、美術館早已經系統性開始關注當代水墨。水墨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一起並進,嫣然已成為全球語境中全人類共同的藝術資源。

進入新時代以來,迴歸文化母體,在那裡汲取成長的資源和力量,已成為當代中國藝術發展的大趨勢。水墨藝術,以其特有的文化密度、技術複雜性、歷史厚度,理當是新時代美術創作的中流砥柱。而隨著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推進,水墨藝術那種獨特的、簡淡深厚的魅力,也必將彌散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水墨不但是藝術,更是哲學,是精神的意識形態。也許有人會問:水墨的邊際在哪裡?本次博覽會的主題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水墨無極。

最後我想說的是:“筆墨當隨時代,時代不負筆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