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談「道」與「德」,博學多才!

莊子談“道”與“德”,博學多才!

來自網絡圖片

莊子說:天地雖然廣大無際,但它們的運動變化卻是均勻的;萬物雖然繁多紛雜,而它們的發展變化的原理是一致的;黎民百姓雖然人數眾多,但統治他們的只是君主一人。君主治理天下應該遵循自然本性,而成功在於順其自然的變化。所以說:遠古時候君主治理天下,都遵循無所作為,聽憑自然的法則。遠古時候,用“道”的原則去觀察檢驗人們的心境,天下君主的行為才會端正;用“道”的原則去判定名分,君臣貴賤尊卑的等次才會分明,用“道”的原則去觀察人的才能,天下的官吏才會盡忠於職守;用“道”的原則詳察萬物,天下萬物才能對應齊備。所以, 行於天地之間的是“德”;主宰萬物之上的是“道”;治理百姓的最好辦法就是使他們各任其事,才能有所精通的是技巧。技藝要符合於任事,任事要符合於義理,義理要符合於“德”,德要符合於道,道要符合於自然。所以說,古代養育天下百姓的人,沒有過多的慾望,天下才會富足;從不妄為,萬物也就自然化育;恬淡虛靜,百姓才能安定。因此,古書上記載說:貫通於道萬事就能成功。不勞神志鬼神就會敬服。

莊子談“道”與“德”,博學多才!

來自網絡圖片

莊子說:道是覆育萬物的,無限廣大啊!君子不能不拋卻私心和偏見去效法“道”。以無為的態度對待萬物就是任其自然,用無為的意旨去說明萬物,就是順乎萬物的本性,為廣大的老百姓謀利益就是仁義,能融合不同性質的萬事萬物就是博大,行為不乖異就是寬容,包羅萬象就是富足。所以掌握了“德”就是抓住了“綱”;按地去做才會有所成就;順應於“道”萬物才算完備。不因物質慾望消磨意志才算是完人。君子能明白上述十個方面的道理,心境才會開闊並能包容萬物,心胸寬闊就能任萬物自由流逝了。 象這樣的人,就能使金子藏於深山, 明珠自沉於深淵, 不追求財貨,不貪圖富貴,不以長壽為樂,不以天亡為哀,不以為官顯達而榮耀,不以窮困而羞辱,不攫取天下的財利為己所私有,不以統治天下而炫耀自己的顯赫地位。炫耀自己的顯赫地位就是突出自己,而應該與萬物混處在一起,生死同處於一種狀態中。四海之內,人們共同享受社會財利就是大好事,人們的物質要求都能得到供給,就會安定。

莊子談“道”與“德”,博學多才!

來自網絡圖片

莊子文章說:天地雖大,萬物雖多,但其發展變化都是均等的,道理也是一致的。因此,治理天下應該“原於德而成於天”,即依據自然本性,任其自然,虛靜無為。同時, 還提出了“無慾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 的著名命題。這裡的所謂“無慾”,就是無取於民之意。莊子反對統治階級向老百姓徵取賦稅,要求統治者“不利貨財,不近貴富,不樂壽,不哀天,不榮通,不配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所謂“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就是無所用其私有之意,莊子不主張私有,反對封建地主私有制,提倡順乎物之自然,以立德明道為本。“無慾而天下足”,“淵靜而百姓定”,反對包容私慾和偏見,反對用苛重的賦稅去擾民。這就是莊子在本文中所闡述的賦稅觀點。莊子還提出了“共利共給”的分配主張,他說:“共利之之謂悅,共給之之謂安。”莊子這一社會分配思想在客觀上有利於民眾,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實現的可能性比較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