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對課本上張衡發明地動儀印象深刻,剛剛得知新的歷史教材把這段刪掉了。這是爲什麼?

於球球耐摺咧


小時候對課本上張衡發明地動儀印象深刻,剛剛得知新的歷史教材把這段刪掉了。我覺得並不是因為張衡地動儀是假的,而是因為直到現在為止也不能很好復原。

根據後漢書的描述: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現在大家可以看到如上圖所示的地動儀模型。但是,實際上對於張衡地動儀內部的狀況,直到現在各路專家都沒有很好的復原。因為後漢書給的信息太少,而中國古代工匠製作的精巧機關,也是現代中國人所不能復原的。

如上圖所示的地動儀模型,雖然表面上看在其內部也有一根所謂的都柱,但是由於在遇到地震時候,地震引發的振動是異常複雜的,既有上下的振動,還會有左右的振動,並不是像這個地動儀設計者預想的那樣,西邊來個地震就會將都柱倒向東邊,從而使東邊的龍吐出珠子給東邊的蛤蟆!

而現在很多博物館給大眾展示的地動儀復原模型是如上圖這樣的,其實也是問題多多。其上面沒有了以前的後漢書所記載的都柱,而是一個類似於現代歐洲地震儀的擺。但是實際上,都柱還是一箇中國人古代就擅長使用的槓桿。而上圖這樣的擺只有善於製造鐘錶的歐洲人才擅長使用。而且即使這樣的水平擺它也可以做往復運動,即西邊來地震時,擺要做的是沿東西方向的往復運動。那麼就會有東西方兩個龍吐出珠子給其下方的蛤蟆。

總之,正是由於不能很好復原這個地動儀,那麼作為宣傳我國優秀歷史傳統文化的教材,自然不能將其放入。但是,我不同意有的答主所說的地動儀是假的,古人的智慧還是不能低估的。


地震博士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一件事情,那就是現在的歷史教材中已經將張衡發明地動儀的故事從課本上刪除了。

對這件事情很多人表示了肯定和接受,他們肯定此事的原因就是:

我們所看到的地動儀實際是上世紀50年代、現代的科學家通過史料上含糊之極的記載憑自己的想象模擬出來的、沒有什麼測量地震的作用,所以他們就用這件事情對課本刪掉張衡地動儀的事情表示了肯定。

對於此事我有不同的看法,在說這個看法之前我們得糾正大家一個很常見的錯誤。

歷史中的地動儀,只有同步地震的功能,沒有預測地震的功能

那就是很多人都以為張衡的地動儀是能提前預測地震發生的,但在實際記載中的地動儀卻並沒有這個功能,歷史中的地動儀有的僅僅只是對正在發生的地震進行通報的功能,如果地震沒有發生,它是預測不出來的


只有地震發生了,地動儀才能產生反應,對地震範圍、方向同步消息。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就會有疑惑了,都已經發生的地震,再通過儀器檢測同步又有什麼意義呢?

說到這裡,可能大家都會忽略了古代信息傳遞的困難程度,古代傳遞重要情報一般都是快馬加鞭或者飛鴿傳書完成的,效率非常低下。

如果古代發生了地震,距離京都比較遙遠的,可能得需要一個月、半個月的時間才能傳達給皇帝,到時候再實行救援就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張衡發明地動儀的初衷就是能在地震發生的時候及時地將消息傳遞給皇帝,好在皇帝的準備下及時對災區進行救援。


如果真要說到預測的話,即便以現代的技術也是無能為力的,當初我在看文章的時候沒有看仔細,以為地動儀的作用是預測,所以也曾經對此事產生過質疑。

但是後來我仔細看過文章知道了地動儀的功效後,我卻對地動儀的作用充分的相信了,雖然現代人模擬出來的地動儀並沒有同步記測地震的功能,但是這能說明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同樣是沒有作用的嗎?我覺得有這種想法的人未免太過於武斷。

一直不被人們相信的山海經生物,以及現代在別的國家發現的出處

就比如我們都熟知的山海經吧,在山海經裡面記載的很多古生物因為古人一直沒有見到過真身,所以那時的很多人以為山海經中所記載的生物都是上古時期人們想象出來的。


他們覺得世間根本不可能存在這些奇形怪狀的生物,一直到我們現在,還有很多人以為山海經中的生物是杜撰的,是完全沒有出處的。

但是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接軌,信息的現代化,我們開始發現很多山海經中記載的生物實際上是存在的。

山海經中的犰狳

就比如山海經中記載的犰狳,山海經中記載的犰狳樣子很像兔子,嘴巴像鳥、有著貓頭鷹的眼睛和蛇一樣的尾巴,叫聲非常特殊,如果有蟲害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而且它一看到人就會經常裝死。

古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見到過這種生物,所以他們將犰狳當成了是和龍一樣的神話生物,以為世間不存在。

但是最近我們發現,在北美洲有一種生物和山海經中記載的犰狳十分相似,大家看一下照片就可以分辨出來了,而且這種生物也是吃螞蟻的,叫聲也非常特殊,見人也有裝死的習慣。

山海經中的四角角

還有山海經中記載了一種四角鹿,說的是有一種生活在山上的鹿,頭上奇怪的長了四隻角。

古人從來都沒有見到過長四隻角的鹿,所以也覺得這種生物是不存在的,也是一種神話中的生物,一直到我們現在,甚至還有人覺得山海經中的四角鹿其實說的是馴鹿之類的動物,覺得是上古時期人們描述錯誤了,這才有了四角鹿這種說法。

但是實際上在印度,這種長著四隻角的鹿是存在的,只不過因為我們之前一直不知道,就以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長著四隻角的鹿。



現代人複製出的地動儀不存在測量地震的功能,並不意味著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沒有用處

事情說到這裡可能大家就知道我想要表達的意思了吧?在這裡我想要說的是,雖然我們現代人無法通過非常含糊的記載、完美地複製出張衡的地動儀,也不能在任何出土遺蹟上找到張衡地動儀的痕跡,但是這卻並不是我們否認地動儀不曾存在過的說辭。


以我們現在的技術,類似於地動儀功能的儀器是存在的。

但是很多人覺得古代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科技、沒有電、沒有各種先進的理論,所以就覺得張衡的地動儀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雖然我自己個人也找不出張衡地動儀存在的證據,但是這種情況不正很類似於我們上面所說的山海經嗎?古人沒見到過山海經中存在的生物,難道那些生物就根本不可能會存在嗎?我們沒有找到地動儀存在的痕跡,難道張衡就真的沒有發明出這種神奇的儀器嗎?


我個人對地動儀從歷史教材中刪除的看法

所以我覺得地動儀是存在的,要不然大家覺得是地動儀那個史官閒著無聊亂編的歷史嗎?那個時候是東漢時期,人們對歷史還是非常嚴謹的,地動儀的出處也不是各種野史雜史,所以編造的可能很小。

而我們再度迴歸到關於地動儀課文被刪除的事情上,我覺得地動儀的課文只是描述了一件古人有過神奇發明的大概,讓我們現代的後人知道了古人有過的智慧,張衡的事蹟也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而現在有人卻以複製的地動儀沒有同步地震發生的功能而在課本上刪掉了這件事情,大家不覺得這件事情很不合常理嗎?大家不覺得這件事情在基本的邏輯上也說不過去嗎?


所以說我個人對在歷史教材上刪掉地動儀的事情是有著不同意見的,我覺得地動儀的介紹應當繼續存在在歷史教材中,我保持我個人的看法,無論怎麼說,我的看法也是不會改變的。


孤客生


地動儀當然必須刪掉,因為現在21世紀了,仍然不能預測地震。

從歷史教材中的地動儀圖片可以看出,這樣預測地震純屬娛樂。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地震發生時,有橫波和縱波,地動儀可以檢測哪一種?恐怕都不能,如果能那也和室內掛的燈泡效果差不多。

地震發生前,地動儀能檢測到什麼?我覺得什麼都檢測不到。

與其費力去預測地震的發生,不如努力去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地震預測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依舊是科學難題,用2000年前的地動儀來解決現在的難題,只能說勇氣可嘉。

張衡是中國古代少有的科學家,他的科學探索行為和精神值得每一箇中國人學習和發揚。

但,這不意味著地動儀不能被質疑,不意味著我們好好複習古代科技就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刪掉張衡的地動儀,意味著中國人的科教興國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丹水秋風!


歷史知事


查了一些資料。《後漢書·張衡傳》有這樣35個字:

“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以此為基礎,張衡的“地動儀”留芳百世。



我們也相應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臺能測量感知地震的儀器,比歐洲早了1700多年,是中華民族古代科技文明的結晶。

然而,這個說法其實是不對的。首先,這臺地動儀只能感知地震的方向,卻不能測量地震的震級,也不能記錄地震發生的準確時間。這並不是真正的地震測量儀。



其次,地動儀到底是什麼樣子,恐怕至今並沒有定論。今天我們看到的地動儀,實際上是1934年,燕京大學歷史專業的研究生王振鐸讀到了有關地動儀的以下記載: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這讓他印象深刻,併為後來復原地動儀打下了基礎。1949年,王振鐸擔任了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為了弘揚古代文化,國家要求博物館復原一批代表古代文明的器物,作為陳列和宣傳之用。其中就有張衡地動儀。

在他完成了複製工作後,1952年4月,《人民畫報》對這尊模型的復原進行了報道。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的王天木,以《偉大的祖國古代科學發明地動儀》為題,用了一個整版的篇幅圖文並茂地向讀者講解了地動儀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隨後,王振鐸複製的這款“張衡地動儀”隨即被編寫進入全國中小學教科書,但在之後歷次的修訂中,卻略去了《人民畫報》的一段話:

“可惜張衡這一重要發明早就失傳了,隋朝時科學家臨孝恭尚寫有一部《地震銅儀經》,也未能傳流下來。……這裡介紹的這個模型,是我們在1951年設計完成,主要是根據《後漢書·張衡傳》的記載,及考古材料而複製的。”



這段話未能傳達下來,因此大部分學生都以為課本上的圖片,就是張衡當年造的地動儀。因此時至今日,歷史課本里只好刪去了有關地動儀的記錄,避免貽笑大方。

以上一點資料供參考。


林海




張 衡在中國歷史上的存在感應該說還是比較強的,因為他精通很多東西,文化上也有很成就,數學上也是當時的大家,天文地理更是為當世人民所熟知。

現在的歷史教材把張衡發明地動儀給刪除了,確實是一大遺憾。

當然當局可能認為,地動儀雖然極有可能在歷史上存在過,但顯然功能沒有多麼強大,甚至根本就沒有辦法預測地震。

進一步來推導,這嚴重不符合科學精神,可能對學生對天文地理的理解有誤導,不太適合在歷史書上大書特書。



但我個人認為,如果什麼都在站在結果論上來看歷史,可能這個歷史有很多地方都沒有必要寫了。

我也相信地動儀不可能預測地震,但不可否認,這是一次偉大的試驗。

對於科學試驗,我們要抱有很大的包容心態。不能只對那些成功的試驗進行宣傳,而是要對所有科學試驗進行宣傳。



只有如此,才能正確引導學生對科學試驗的積極性,建立正確的科學試驗的態度。

科學試驗的本質就是爭取成功,而不能苛求一次就成功。

如果一定要因為地動儀沒有那麼強大的功能,就從歷史課本止取消,那麼是不 是要把其它無法證實的研究也取消,比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再者來說,從科學史上來看,科學真理是一直在變化的,後來發現的成果往往都把前邊我們認定的真理給否定了。

然而不管後邊的理論有沒有把前邊的理論給否定了,都不能否認發明前邊理論的那個科學家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只有時代的科學成果,沒有永恆的科學成果,但有永恆的科學家和科學精神。

比如牛頓的三大定律催生了工業革命,後來卻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推翻,但不能據此認為牛頓是偉大的科學家。


如果將來有一天,有人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推翻,又有新的理論出現,我們也不能認為愛因斯坦就不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他們都曾在科學史上寫下濃墨重書的篇章,都是舉世公認的偉大的科學家。

同樣,我們不能因為地動儀的功能問題,就否定張衡的才能和科學精神,這本身就是反科學的,期待他能夠回到我們歷史教材中來。


新知傳習閣


刪古詩、刪魯迅、刪“革命英雄”,每一次中小學的新教材一經推出,總是會獲得臧否不一,這一次,以發明地動儀而著稱的張衡先生又坐不住了。

2010年,教育部暫時刪除了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有關張衡和地動儀的內容。在2017年的統編本中,徹底刪除了張衡和地動儀。

其實從很久以前,張衡的屁股就坐在火山口上了,網上和現實中,存在很多包括著名研究學者的質疑聲音,質疑的目標主要在於:一、張衡的地動儀只是記錄地震,並非預測地震。二、哪怕是按現有科技複製製作的地動儀,其地震記錄也達不到應有的準確程度。三、中國歷史博物館裡的地動儀複製品,都是後人根據196個字的文字記載(連個圖片也沒有)附會而成,沒有事實依據說明張衡曾經發明瞭可靠的地動儀。

截至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臺公認精確的地震預報儀器,地震預報無從談起!因此第一條我們就不能苛責張衡先生。而1800年後的後人“

仿製”出來的地動儀,居然連真實發生的地震也無法如實記錄,這一點確實無法自圓其說了。

愛迪生很難用光的反射原理協助母親做闌尾炎手術,因為他生活的年代還沒有闌尾炎手術;華盛頓家裡也沒有櫻桃樹讓他砍;1989年的美國洛杉磯根本沒有發生過大地震,因此也就沒有那個徒手挖地找出孩子偉大父親......

面對用誇張虛構的“愛國主義”教材教育出來的孩子,我們其實更希望他們長大後擁有更為可貴的品質——那就是誠實。從這一點上出發,教育部門的教材改革應和人心,應該鼓勵。

中國歷史博物館裡的東漢地動儀,已經66週歲了,在民間,一代又一代的地動儀正在出生,它們引頸眺望的方向不一定是地震,而很可能就是一聲空炮。


歷來現實


一個高大的青銅器,八個方位分別雕有口含銅珠的飛龍,其下對應位置,分別蹲著張著大口的蟾蜍。


如果哪個方位有地震的異動,青銅器內的複雜的槓桿系統,就會使銅珠掉落在蟾蜍口中,巨大的聲響會引起監測人員的注意,從而知道發生地震的方位。


這大概是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關於地動儀的印象吧,張衡也因此被我們熟知。近聞新的歷史教材,把張衡的地動儀之說已經刪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們也是眾說紛紜,觀點各異。


有書君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的進步,人們對歷史的認知,也一直處於糾錯改變的過程。


因為現代科學對張衡地動儀功能的質疑,新版教材本著嚴謹的科學態度,將其刪除無可厚非。這也無損張衡對天文學所做的貢獻。



有書君就來聊聊地動儀的歷史吧。


一、張衡製造地動儀的歷史。


張衡出生於南陽有名望的世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聰敏好學,尤其是對天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


其成年後在數學、文學、尤其是天文學領域都頗有建樹,他是東漢時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張衡所處的東漢時期,地震頻發。公元92年~公元125年,三十多年時間就爆發了二十六次大規模的地震,百姓深受其害。


張衡也親歷了多次地震體驗,他開始研究能感知地震的儀器。公元132年,他終於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臺候風地動儀,其構造就如開篇所示。



據說,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動儀的一個龍機突有異動,銅球落入蟾蜍口中。當時洛陽的百姓並未感覺到地震跡象,一時間地動儀頗受非議。


幾天後,隴西傳來發生地震的驛報,和地動儀異動的方位正相符,人們才對地震儀的靈敏程度大加信服。


這些都是後世史書所記載的文字。候風地動儀只短暫性使用一段時間,後來就神秘的失傳了,也許是戰亂的原因吧。只有在《續漢書》、《後漢紀》、《後漢書》中對此有簡短的記載。


有書君認為,候風地動儀只是能監測地震的方位,並沒有預測地震的功能。在當時信息傳送不暢的時代,讓統治者提前知道哪個方位爆發了地震而已,沒有傳說中的神奇。


二,現代人對地震儀歷史的質疑。


真正的候風地動儀早已失傳,也從未出土過地動儀文物。現有的地動儀只是現代人復原的地動儀模型。


最早的地動儀模型,是五十年代考古學家王振鐸根據《後漢書》中196字的記載,復原製造的。據說王振鐸製造的地震儀,在展覽過程中多次失靈,引起了國內外廣泛的質疑。


2005年,國家地震局的研究員馮銳等人,又復原製作了新的候風地動儀模型,這次他們改變了地動儀的內部構造,把內部的都柱改成了懸垂擺。據說已經通過了地震模擬測試,可是還沒有實踐監測。


對此,專家們仍然質疑地動儀是否真實存在。有書君認為,現代科學家,只是根據史書上二百來字簡短的記載,無法得到張衡候風地動儀的技術精髓。



他們復原的地動儀,也許和真正的地動儀有很大區別。因此我們不能一口否決地動儀的真實存在,也不能確定地動儀只是擺設而已。


正因為現在對地動儀的歷史尚無定論,作為國家級教材,暫時把張衡的地動儀歷史刪除,是為了更嚴謹的教學,以免誤導學生。


三,張衡在天文學領域不可抹滅的貢獻


無論怎樣做,都不會抹滅張衡在天文學領域的貢獻。他在前人經驗基礎上,製作的渾天儀,現在紫金山天文臺擺放,人們可以通過渾天儀觀察到星體在天空的運行軌跡。


他在著作《靈憲》中,論述了月亮本身不能發光,它的光亮是反射的太陽光。同時精確的解釋了月蝕形成的原因,是世界解釋月蝕成因的第一人。



開創了中國研究天文學的先河。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有書君認為,現代科技亦未能精確的預報地震,預測地震災害還是世界未解之難題。


我們就不要過於苛責1800年前張衡了,真正的地動儀即使不能監測地震,這也是張衡在地震研究中向前邁出的第一步。


也許地動儀還有許多先進的技術,不為我們所知。也許時間,會給張衡的候風地動儀一個公正的評價。


張衡依舊是我們中國的驕傲。


荒海拾書


張衡地動儀從來沒有實物出土,很有可能是偽造


像司馬光砸缸、匡衡鑿壁偷光、張衡地動儀等故事,是我對小學裡面印象最深刻的幾篇文章。張衡地動儀甚至被認為是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被國家地震局當作標誌用了十幾年。與美國帶回來的月球土一起,在聯合國知識產權總部被展出,可見國家、世界對它的高評價。



然而隨著一個個古墓被髮掘,從來沒有任何墓穴裡面出土過地動儀原型。而我們所看到的地動儀是怎麼來的?1951年由考古學家王振鐸根據《後漢書·張衡傳》裡面的196字,硬生生憑藉想象“偽造”出來的文物。

其實對於地震儀的真假性一直爭論不休,地動儀出現在《後漢書》中,但是並沒有實物。而《後漢書》描述的地動儀,是范曄在沒有實物的情況下,憑藉自己想象“描寫”出來內容。


而地動儀真的可以測試地震嗎?根據專家仿造的地動儀效果來看,地動儀更像是事後諸葛亮,像四川、雅安地震沒有任何反應。而《後漢書》記載地震儀曾經精準預測過隴西地震,但是也只是幾千年前的記錄。

而如今國家要把張衡地動儀刪除課本,是出於對歷史的準確性考慮。如今科技這麼發達還未曾可以預測地震,更別提幾千年前了。如果把這段歷史當做典故來讀,其實還是不錯的。


史之策


到底為什麼刪我不是很清楚,但我覺得應當刪除。

首先,這東西的圖片是假的,是個現代推出的概念仿製品。與其它粗製濫造的漢代出土器物完全不同,所以給你“印象深刻”。其次,即便是現代的仿製品,也並不能檢測地震。

這個我們在課本上見到的地動儀,是歷史學家王振鐸,在1951年根據史書記載,加上個人想象和設計,造出來的。當然,由於是歷史學家,非常嚴謹,他考證了該地動儀的所有外表裝飾細節。然而,同樣也因為是歷史學家,他對地震檢測的原理一竅不通,做的這個地動儀也無法檢測地震。更不用說測出方位了。

那能還原出擁有書中功能的地動儀麼?我們來看看史書是如何記載的:

《後漢書 張衡列傳》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大家可以看見,這段文字中,有效部分非常少。這麼少的幾個字裡,大部分又是講地動儀造型,那裡頭是什麼機制呢?沒有說。用詞是“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這點介紹,可復原不出來,所以只能拗個造型。

那麼,這東西真有效果麼?文中說效果是“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就是隴西(今甘肅一代)發生了地震,京師(即洛陽)人不能感知,而地動儀能夠感知到,還能夠測出方位。

然而,即便我們認為效果是真實的,但光這樣是不夠的,因為假如只是感知人無法覺察的震動,那很容易,我用一個啤酒瓶子倒立也能做到,根本不需要造什麼地動儀。其關鍵是,需要能夠區分出地震波和平常的震動(比如人走路,馬奔跑,放音樂之類)。否則越靈敏,誤報就會越多。其次,假如測的是地震的震波,那麼很顯然,地震到來時,八個龍首都會受到震動,不可能只有一個吐珠,根本無法測出方向。現代對地震震源位置的測量,是需要在全國各地建造地震臺站和測量點,通過多個點的數據擬合後,才能做到。

對於震動和方向這兩個問題,張衡均沒有任何解釋。從地動儀的命名上,可以看出,張衡將此稱之為“侯風”,大致可以判斷張衡認為地震波是靠風傳播的。那麼從原理上這東西就是錯誤的。隴西的地震更像是一次巧合。

在地動儀造出70年來,到最終毀於戰火,沒有除此以外的任何一次地震被它測量到的記錄。所以,史書上這段文字是不可靠的,也無法得到它能夠測量地震的科學結論。

這類東西在史書上非常多。無原理、無設計圖,只有神奇的功用。它們大多是虛假或極盡誇張的。僅以東漢時期為例:

比如諸葛亮的木牛流馬。

《三國志注 諸葛亮集》

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橫者為牛領,轉者為牛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秋軸。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流馬尺寸之數,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二寸。前腳孔分墨二寸,去前軸孔四寸五分,廣一寸。前槓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長二寸,廣一寸。後軸孔去前槓分墨一尺五分,大小與前同。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大小與前同。後槓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後載克去後槓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槓長一尺八寸,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後槓與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鬥。從上槓孔去肋下七寸,前後同。上槓孔去下槓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長一寸五分,廣七分,八孔同。前後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長四寸,徑面四寸三分。孔徑中三腳槓,長二尺一寸,廣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槓耳。

諸葛亮為了戰爭造出能運四百斤糧食的“木牛流馬”。你靠這段描述造造看?

比如華佗的全身麻醉藥和開膛手術。

《後漢書 華佗傳》

若病發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 。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截斷湔洗,除去疾積 ,既而縫合,傅以神膏 。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

很神奇吧,咱們也試試?病發結於內,那是什麼病?麻沸散只是個名字,成分是什麼?還是說只是酒?除去疾積,是什麼意思?長在哪裡?怎麼除去?神膏又是什麼?全部不知道。

大家不要對史料迷信,史料文人所著,口口相傳,裡面的各種超越時代的傳奇事例層出不窮,這些人像是流星,完全凌駕於當代所有人的水平之上,沒有任何群體的理論積累過程。就是一個人到處播撒神蹟後,很快像絕密武功那樣“失傳”。我認為沉迷這個,還不如去看吹牛大王歷險記。

那哪些是可以取信的呢?比如張衡造的另一件器物,渾天儀(明代仿製品):

雖然實物也已經丟失,但有《渾天儀圖注》等說明原理,闡述自己的宇宙觀。因為原理清晰已知,所以歷朝仿製,比如唐朝、明朝、清朝,都有渾天儀的仿製品。有觀測記錄,比如星圖的文物出土等。那麼這樣的歷史記載,就相對可靠很多了。


破破的橋


大家熱議中學歷史教科書刪除了張衡發明地動儀的事,反應出教育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應該說這是一件好事。其實,教科書內容增減刪加是很正常的事,全國各地教材多年不統一,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門,同樣是九年義務教育,學制的劃分有五四制,有六三制。同樣是高考,考卷考題還不一樣。

今年從9月1日起,九年義務教育的一年級、七年級使用人教版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新版教材,到2019年全國統一使用這三科教材。這應該說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編寫教科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科書要面向所有的學生,要考慮方方面面的需求,要講究教育的規律性,考慮到知識的銜接,體現對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反應時代精神和時代風貌,等等,需要考慮很多問題。

所以,教科書的修改是常事,年歲差得略微大一些的人,使用的教材是小有變動的。本人從小學到高中畢業,11年學,沒見過歷史課本,很多人不相信吧?而且沒見過地理、生物、美術、音樂等課本。因為趕上了特殊歷史時期,那代人就這樣過來的。十幾年前的一次教科書修改,修訂前177頁,修訂後不到130頁,少了40多頁,會刪掉多少內容?

所以說,刪去了一個地動儀,刪去了一個衛青、霍去病,問題沒有那麼嚴重,不會影響到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歷史上的精華也沒有丟掉,該愛國還是愛國嗎。本人大學讀的是歷史系,在中學也教過歷史,對歷史還知道一二。

可以告訴大家是,中學歷史就是要培養學生最初的歷史素養,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識,關鍵在於學會對歷史的思考。所以,不用糾結於某一個知識點的刪除的問題。

再從另一個方面談談歷史教科書的問題。

編寫歷史教科書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不是什麼人都有資格參與教科書的編寫,領銜的都是歷史學的大家,一般的專家教授還輪不上參與教科書的編寫。由一些知名教授,有建樹很高的教研員和特級教師組成編輯團隊,能有資格參與的人都是很牛的。而且編寫的是一撥人,審定的是另一撥人。編寫有一套嚴格的規範,依據體例大綱,編寫出樣章,共同討論修改,樣章確定後,分頭按樣章標準去撰寫,撰寫出的新書,要拿到一些學校去試講試用,根據教學效果再修改完善,最終審定為教科書。

說了半天,就是說不用再懷疑了,更不要上綱上線的,刪有刪的考慮,減有減的想法。至於什麼考慮和想法社會上不是很清楚,難免就會有這樣那樣的議論了,教育部門向社會公佈一份編寫修改說明,解釋修改理由,大家就清楚了,如果之前向社會廣泛徵集修改意見,大家更沒說的了。

時代真是飛速前進,沒有見過歷史課本的那批人,當年也沒人喊苦叫冤,十幾年前一下子課本減了40多頁,也沒有什麼人強烈不滿。現在呢,小小的改動就引起一些人憤憤不滿,何必呢?

唉,教育怎麼啦,乾點好事還這麼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