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教育的家長和不懂教育的家長,差別在哪裡?為什麼?

學緣課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推動世界的物是搖搖籃的手。”自古以來,人們就深知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從一個人接受教育的過程來看,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接受最早、時間最長、影響最深的教育。一個人從出生到成人,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和影響。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子女都有著言傳身教、陶冶習染和潛移墨化的作用。”

那麼懂教育的家長會從小注重孩子的習慣培養,具有責任意識,為子女樹立榜樣,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必要條件。

相反,不懂教育的家長對孩子的日常行為管理較差,不注意培養孩子各種習慣,對孩子溺愛,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就會逐漸自私任性,生活無規律,學習不自覺,這些喜歡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同時也給學校管理增加了難度。


愛吃愛玩的豬豬俠


懂教育的家長和不懂教育的家長還是有些區別。

一是對待學習上,不懂教育的家長在孩子學習的監督上不得力,尤其是中小學階段。因為不懂,所以不清楚孩子哪部分學的好,哪部分還差些。有的家長孩子回去連作業都不帶,也不管不問,時間久了,養成孩子偷懶的壞毛病。

懂些教育的家長,會明白孩子的學習需要陪伴。因而會選擇放棄玩手機,坐在孩子身邊陪孩子閱讀,陪孩子學習,努力讓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養成獨立完成的習慣。當孩子愛上讀書學習,家長覺得這樣的陪伴很是值得。

二是對待孩子性格的培養上,懂教育的家長,更懂得一些方式方法。身邊有一位親戚是老師,她的兒子特別慢性,從小就愛磨蹭。她就絞盡腦汁地鍛鍊孩子做事的效率,除了陪孩子學習,還幫孩子定製計劃,規定做作業的時間。這個轉變也很難,不是一下子就能轉過來。經過一定努力後,孩子愛磨的性格有很大的改變。

同時,她還發現在轉變孩子的學習態度上,首先要給孩子極大的信心。當孩子有了自信時,就離成功不遠了,必能戰勝一切困難。假如她不懂這些教育方法,一味責怪打罵孩子,那孩子只會破罐破摔,就別談積極主動地去做什麼了。

三是對待孩子能力的培養上。懂教育的家長也疼愛孩子,但一般都不大會溺愛嬌慣孩子,而在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上下功夫。比如獨立能力的培養,我家小姑,在孩子六七歲時,就讓拿錢去小賣鋪買菜。上小學時,就讓自己上下學坐公交。還有就是讓孩子學會自己做飯。

不懂教育的家長,成天護著慣著孩子,孩子對家長的依賴越來越強。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總也長不大,很難離開家長獨立生存。或者是一些家長,對孩子各種能力的培養並不瞭解,只任其自由發展,這樣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懂教育的家長更懂孩子,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能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能與孩子攜手並進,伴他走向美好明天。





雲岫清泉


看過我下面的三個故事,我想都會明白什麼是懂教育的家長了。

第一個故事:孩子,這不是你的錯。

我曾經有個學生,天天騎行上學放學。

有一天,他依靠順學校門口的自行車忘了鎖,不見了。他不敢回家。這個孩子是班上最小的一個,本身也比較膽小,也不敢告訴任何一個人,就獨自在教室默默地寫作業。同學們都以為他有作業沒有完成,也沒管他。後來,他的家長見孩子還沒回家,就到學校來找他了,他這才泣不成聲地說出他的自行車不見了的事。

要是別的家長,衝口而出的可能是“你這沒用的東西,誰讓你粗心大意,不給車上鎖呢?”但這位家長卻沒半個字責備孩子,而是說:“孩子,你把車停在了該停的地方,錯在偷自行車的人,而不是你的錯,你不用自責。”這位家長的話,一下子放下了孩子心中的極度憂懼。

毋庸置疑,雖然家長沒有責備孩子,但孩子自己會從中自覺地吸取教訓,會知道如果自己鎖上了,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後果了。從而自覺地獲取生活經驗。

第二個故事:老師,我們來一起策劃一場騙局。

那是一位家境很不錯的孩子,生活、學習都比較散漫放縱。上了中學後,家長明白了在小學時對他教育的缺失,等中學來彌補,已經有些力不從心了。老師也盡心盡職地談心教導過了,但收效甚微,對此也有些束手無策了。

於是,這個精明的家長聯合班主任策劃了一場善意的騙局。

他讓老師以他多次教育他要守時、守紀,認真聽課寫作業,卻毫無效果為由,嚴重影響班級成績與名譽,要他轉學或者轉班,不要他在自已班上讓課了(鑽了學生不懂得學校不可隨便開除學生的空子)。被遣回家後,家長也對他謊稱已經去學校多個班級,以及同城的多個學校去聯繫過了,沒有老師和學校願意接納他,就說讓他在家想幹什麼幹什麼(那時還沒有手機上網,這是個可控的點)。

這孩子本身是個喜歡呼朋喚友一起玩的主,這下一個人幽禁地家,只幾天就百無聊賴了,坐立不安了,千般請求家長幫他再回到學校。這一回,是他自己要去上學的,自然家長會趁機給他提出一些必要的要求。後來,這個孩子成績嗖嗖上升,去國外留學,非常優秀。

第三個故事:老師,我家孩子本週表現怎麼樣?

這位家長,將自己對孩子的愛全部化為了管束。已經是高中生了,她對女兒的管束到了可以用分分秒秒來記錄的地步。對於班主任,她會一週多或電話或親自到校聯繫瞭解,對其他課任老師,她會每週至少一次的電話訪問,有時也會到班主任處,隨便找到課任老師瞭解情況。

這個女生其實很溫順,在小學和初中時成績也還不錯,因為沒進高中之前,未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獨立意識不強,甚至對家長有較強的依賴性,但到了高中,孩子的成長規律需要給他相當的獨立空間。但這位家長仍然把她當小學孩子一樣看待,把女兒當自己身上的一把辮子或者一件衣裳,只從自己喜歡的角度去隨時想怎麼打理就怎麼打理。

有一次,家長向老師說到她擔心孩子成績退步,可能是早戀了, 就去偷看女兒的日記,將偷看到的某此內容給老師說了。老師出於對這位可憐孩子的同情與安慰,也從維護家長的信譽的角度與她談及這件事,讓她從理解家長是愛她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沒想到,這位女生竟然一臉麻木,冷冷地說:“沒什麼,我早就習慣了。”這話如果只從字面去理解,那真不能看透孩子的內心,這位孩子雖然對家長表面不像別的孩子那樣逆反叛逆,但從那冷冷的話語中,她已經失去了對家長的信任,更感受不到了家長自以為的愛心。

後來的結果是,家長越是想她的成績更好,她因為家長的過份管束給她帶來了太多負面的壓抑,長期濃郁,成績反而越來越不理想了。

講完這三個故事,我最後的結論是:要做一位好家長,給孩子的愛不要太滿,同時,僅有愛是遠遠不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