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養生與中醫養生有什麼建議?

丹青凝墨


道家養生是養生的根源,黃帝問道赤松子,道家養生主要有內丹,外丹,房中,食餌,導引等五個方法為主,天人合一,是修練的宗旨,長視久坐乃能與天壽。

中醫養生有體質養生,四季養生,情志養生,起居養生,食療(藥膳)養生,推拿養生。

上述兩個流派都是源於陰陽五行,所以基本是有相同點,也有不同的地方。建議養生者按大自然的運行法則生活工作,做到按時起居,飲食有度,不妄勞,不亂想,修心養性,自然會長壽。


戴至真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這是中國古人都熟知的一句話。所以, 在過去古籍中常會說,上士養心,中士養氣,下士養身;而觀察人也是如此,觀相不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

在此,我想湊熱鬧談談幾句中國道家的養生法。整理了些切實有用的材料,希望對讀者朋友有幫助。


現代的人,多對道家養生不僅陌生,而且多誤解。 “佛教是怕死的哲學,道家是貪生的哲學”。這句話從北宋歐陽修開始說,到民國馮友蘭寫哲學史,還接著這麼講,如今更不會有人生病了“迷信”“愚昧”地求助於道家學問。


這也許是有道理的。但是一旦極端,當然又是充滿偏見和不客觀的。因為,道家學說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社會和文化的骨幹部分,不對之鑽研含咀,可說根本無法瞭解中國文化之精髓,更不能解釋何以中國曆代道士真的多長生少病。

而且,這句話本身,在俏皮中也透露著一個信息:道家是專注於生命的延壽的宗教,它對生命有著極為透徹的瞭解的,它的養生之道實際上有著深美閎約的道理在。


我自然是不懂道家的。但是我個人契機而言,自小性喜幽奇,對於佛道等各種宗教事務興趣頗濃,所以平日閱讀就注重旁涉多方,檢輯緒論,對於道家養生法則尤為留意,因此在方法上亦漸有所積。

在這裡簡要羅列數十則簡單易行的道理,共勉實行,並求教於真正對其深思有得的朋友們。


1,順應自然是養生第一道理。為了養生而養生的,往往死的更快更早。就是說,越怕死,死的越快。原因在於太愛惜自身身體,怕受辱,怕受寵,怕吃虧,怕上當,瞻前顧後,左顧右盼,擔驚受怕,患得患失,如此,此心每日縮成核桃樣,像是被狗反覆啃過,怎麼能不早死。

而人體人其實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人的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而不該太依賴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是輔助 。

所以,養生有一條很重要,就是不能怕死。怕死者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各種疾病就會侵襲。這就是道家所講的,修煉人要有英雄的氣質,仁、智、勇三者缺一不可。道家如此講,自然是要求人:一,身體要順應自然;二,心胸要達觀。如此,才是深合養生之道,不求而得。


2,按時作息是養生第一要素。道家認為的睡眠時間為晚21:00~ 早3:00。因這段時間猶如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 春夏不長,即會缺神;子時失眠,腎水必虧,心腎相連,水虧則火旺,最易傷神;睡時如有思慮,不能安著,在枕上轉側思慮,也最耗神 。


3,人偶爾拉肚子、打噴嚏、咳嗽、發燒等,都是人體體修復系統在工作,不要一出現這些症狀就濫用藥物。


4,戶外運動時有兩點禁忌:一,不能在氣血不足之時運動;二是不能在汙濁不淨的環境中運動。


5,人的真誠心、清淨心,安定心,是養生的要訣。因此,當你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惱怒之心,心裡要安定,心 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6,人體的康健不能離開兩大要素:一,充足的氣血;二,暢通的經絡,包含血管與排洩垃圾的通道暢通。

足夠的氣血靠:足夠的食物+膽汁+必要時間內(晚天黑後~ 午夜1點40)優質的睡眠(這個時候大腦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 經主導)+良好的生活習慣。

暢通的經絡需要:清淨心。一切七情六慾都會破壞清淨心,從 而破壞經絡的正常運行。


7,過度地吃,不僅不會增加血氣,且會成為身體中的垃圾負擔,反過來還得需要消耗血氣來清理它們。因為,五臟六腑是很像一座血氣加工廠,食物是原材料,是無限的,而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垃圾過多,血脈阻塞減少,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正是人衰老的機理。

所以,維持一定程度的飢渴對養生有利。道家講,虛則靈,這就 是“虛”的妙用。持健康。

因此,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 做到三點:一,減少人體內的食物垃圾;二,增強血脈經絡的暢通性;三,增加人體內的氣血。


8,現代人一味地提倡運動,按道家學說,其實是偏差的。道家養生學說認為,適當運動固然可以幫助人的氣血運行,但運動其實同時也在消耗人的氣血 ,運動越巨損耗越巨,也因此運動員往往更 快衰老、更多疾病、甚至更為短壽。

因為,人體的微循環主要應該靠松靜來達到的,保持心情輕鬆和靜態,這也是養生和健康必不可少的。

9,不必瞎搞什麼吃什麼補陰,吃什麼壯陽的行為。道家認為,適當運動即可以生陽;而靜坐則能生陰。陰為陽之母,陽為陰之用,二者交和,健康則來。

10,道家養生學說,恨基本是一切疾病產生的誘因,也是最難根除的。認為世間最難解的是綿延不止的恨,因為解不開的恨,才有治不好的病。這聽著很現代雞湯,確實也是道家養生中的一個看法。

感謝閱讀。會勉力堅持每天都寫一些文史八卦、生活隨感、時政看法、影視評論等。歡迎關注、點贊,也期待大家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劉愚愚


中醫養生,系統學說,陰陽平衡學說,經絡學說。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飲食,睡眠,運動,心情好壞, 遵循自然之道。

1.從系統學說看,系統學說,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找到病源系統的醫治。人的心理和生理是互相影響的。心裡所想的東西會物質化的作用於你的生理。人的健康狀況,包括其他動物都是靠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輔助作用。修心尤為重要。心裡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人的健康離不開兩大要素:1)足夠的氣血;2)暢通的經絡(包括血管和排洩垃圾的通道)。足夠的氣血靠:足夠的食物+膽汁+必要時間內(晚天黑後~午夜1點40)優質的睡眠(這個時候大腦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經主導)+良好的生活習慣。

2.從陰陽平衡看,陰陽是自然界對立統一的根本法則。心屬火、腎屬水,心腎相連。火宜降下,水宜上升,水火相濟,則蒸氣內發,所得之氣可使得身體生機勃勃,滋潤五臟。如果陰陽不平衡則容易上火,而內家拳得氣的原理就是水火既濟,心腎相交,這樣就達到了陰陽平衡。此可於舌上察知。舌無水則不活,就是說舌內生津。八卦掌的走圈,還有很多的靜態樁功都可以很好的去心火。達到陰陽平衡。平衡就是陰陽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約,哪一方太過或不及都會失去平衡。怎麼會傷元氣,失去平衡就是在傷元氣。經常處於平衡的狀態,元氣就會保持得好,人就衰老的慢。

3.從經絡學說看,經絡分為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分佈在人體表裡,內屬於臟腑,外行於肢節。內強五臟,外強筋骨。經絡通則氣血通,經絡不通,則有痠痛,淤邪氣的地方。經絡猶如河流,遍佈人體,經絡的暢通,才有營衛氣血的正常運行,才有五臟的強健。

心為一切之統領,心靜神安方,心定氣順。心靜,潛能才得以開發。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所以,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看一個人也是一樣,觀相不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武術,洗髓,就是指修心,腦為髓之海,除此還有脊髓。心靜,則對外界的感知敏感度得到提升,促進對內在的潛能開發。大腦和脊髓是人的中樞神經系統,洗為洗心革面之意。所以,無論是武術和是中醫,修心都是最高境界。


精武圈


中醫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基礎理論跟於三皇五帝時期形成和演化出的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文明。

道家學說是保留比較完整的傳統的三皇五帝之學,相對於儒家的周代之學,要更遠離統治者的修改和誤導。更符合中華文明真面目。所以魯迅說,中國的根底大抵在道教。

基於這樣的實際情況,道家學說和中醫理論是包含和被包含的關係。道家養生和中醫養生也是同樣的。


衛水流693


這樣的問題邀請我來答,孔子說"一個傻子提出的問題,十個聰明人也答不出來",我不知你是什麼大腦,提出這問題。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醫兵各家,從哲學層面上說本是一家,也就是說道家,中醫就養生的觀點或者說建議其實一致,道法自然,體現中醫上來說就是順應四時=十四節氣,飲食有節,氣暢情達。當然,也許有人糾結細節方面差別。總之,提問者還是瞭解一下道家,醫者,包括二十四節氣等傳統文化再提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