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茶馬古道,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榮耀與光輝

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帶的叢林草莽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的古道,這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明傳播古道之一的茶馬古道。

千年的茶馬古道,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榮耀與光輝

茶馬古道源自唐宋時期漢藏民族間的“茶馬互市”。青藏屬高寒地區,海拔在三四千米以上,人們主要以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為主食。

由於該地區不產蔬菜和水果,囤積在人體內的脂肪又不易分解,對人體健康造成了很大傷害,且燥熱的糌粑亦對人體有傷害。茶葉不但能夠分解脂肪,而且還能防止燥熱,所以喝酥油茶成為民高原生活的習慣。

藏區不產茶,需從內地引進進。藏區和川、滇邊地產好馬。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往往需要大量的騾馬。於是,茶馬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

隨著藏區和川、滇邊地的騾馬、毛皮、藥材與內地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交換貿易日益繁盛,社會經濟發展日趨繁榮,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便形成了一條聯繫南北、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茶馬互市”從誕生的那天起就受到歷代統治者的盤剝。北宋時期,朝廷在成都、秦州(今甘肅天水)設置権茶和買馬司來監控茶馬貿易。到了元代,官府廢止了宋代實行的茶馬治邊政策。進入明代,茶馬治邊政策變得更加嚴厲,甚至成為統治者統治西北地區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

千年的茶馬古道,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榮耀與光輝

明太祖洪武年間,一匹上等馬最多可換120斤茶葉,而到了明萬曆年間,一匹上等馬只能換三十篦茶葉,中等換二十篦,下等換十五篦。清代時的茶馬治邊政策雖然有所鬆弛,但私茶商人開始增多,在茶馬交易中往往茶多馬少。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官營茶馬交易制度終被廢止,茶馬古道也隨之廢止了。可以說,崎嶇綿延的茶馬古道是中國商人在滄桑歲月中用自己的雙腳艱難踏出的。

茶馬古道是一條地道的馬幫之路,它的線路分為兩條。一條線路從雲南普洱茶原產地(今天的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發,經大理、麗江、中旬、德欽,到西藏邦達、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達、拉薩,然後再經江孜、亞東,分別到達印度、緬甸、尼泊爾,國內路程長達3800多公里。

另一條從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薩,再至尼泊爾,印度,其國內路程超過3100公里。在這兩條主線路上,又分佈著大量的支線,這些支線將滇、藏、川川地區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千年的茶馬古道,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榮耀與光輝

茶馬古道上,駝鈴聲悠揚,馬蹄聲激盪,馬幫們夜以繼日地奔波於旅程之中,不畏嚴寒酷暑,不畏路途艱辛,用他們們堅毅的信念與勤勞的汗水,開拓出一條直抵域外的經貿之路。他們不單是商人,更是開路人、探索者,維繫著不同地域、民族間文化與經濟交流的組帶。

茶馬古道還是一條通往精神殿堂的雲梯。馬幫的每一次旅程,都是徘徊於天堂與地獄之間的冒險。茶馬古道沿途綺麗的自然風光使人感受到生之美好,但旅途中的艱難險阻卻是常人所無法想象的,有的人甚至將生命都斷送在了茶話馬古道上。

所以,每一次的征程都是一場靈與肉的考驗,體現了生命的頑強與偉大。此外,藏傳佛教在茶馬古道上的傳播與發揚,進一步拉近了滇西北地區納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間的情感,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往來與文化交流。

沿途可見虔誠的藝術家在路邊的岩石和瑪尼堆上繪製、雕刻的大量佛陀、菩薩與高僧僧,還有富於靈性的動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種形象。不論藝術造型精美還是粗糙糙,都為茶馬古道這條漫漫長路增添了一種神聖、莊嚴之感,也為那天邊的地平線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紗。

千年的茶馬古道,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榮耀與光輝

如今,茶馬古道度過了千年的歷史,成群結隊的馬幫身影不復存在,清脆悠揚的駝鈴聲只能在歷史的記憶中迴響,遠古飄來的茶草清香也已消散於風中。但是,留在茶馬古道上的先人的足跡和馬蹄深深的烙印,都化作流淌於華夏子孫血液裡的民族創業精神。

千年的茶馬古道,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榮耀與光輝

這種矢志不渝的奮鬥精神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樹起了一座永恆之塔,凝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榮耀與光輝,傲然立於世界的東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