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無爲」,究竟是什麼意思?

丘心客Q


有人說:“修道的目的不是破除我執嗎?怎麼在道長這裡反而成了執念呢?”這不是一人之誤區。

很多人都有這種誤區,也是不少道教圈文章中常見的通病。這個通病拿粗話說就叫“小姐的身子丫鬟命,”“不知道自己吃幾碗乾飯”等,是人的常見病,社會中大家也經常看到。

就社會觀察和歷史經驗來看,這種病的治癒率並不高,因為病根在他的現狀!當丫鬟的人非要過小姐生活,只能吃半碗飯的人非要裝自己能吃十碗造成的,當事人不敢正視自己才造成這種笑話。

同樣這裡就算把“無為、無我、減法”到底是什麼說清楚,還是很難改變這種心態。

一 無為

無為出自《道德經》,書中對無為說的很清楚,是王侯,不是普通人。如“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儒家經典說無為也是說王侯,如 《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所以說無為這個概念從一開始就不是給普通人的,而是給領導者的,這是一種管理藝術,統治之道。大家也可想想如果一個普通人啥也不幹,追求無為,他的名聲是啥樣?

作為一個普通人標榜自己清靜無為,很像是屌絲學習王思聰充幾十萬打遊戲,完了覺得自己和王思聰一樣了,可笑之餘更讓人覺得可悲!

而無為在內修上的概念,也不是啥也不幹!大家可看成仙作祖的道教先輩,看成神裡廟的華夏先神,這些楷模可有一人是懶漢?有一人是啥也不幹而成道的?他們都是大英雄,大丈夫啊!都有非凡之毅力,絕非是空談無為之懶漢。

二 無我

無我或者說我執是佛道共有的概念,但佛家更為看重,而且很可能是佛教進入中國後影響道教才出現的!而且也不是簡單的不要“我”了。

如漢傳大乘佛教中的禪宗是我心既佛,即便是小乘藏密,無我都不是一開始就要搞的,都是要先找我。

所以說即便你是修佛的,先求一個更好的自己,從內尋找力量並不矛盾。如果你是修道的,修道不是一條路啊!大道三千,但三千大道皆是人來做,道家破我執,然後是尋真我,非是不要我。

更何況破我執在道家也不是一開始就讓你做的,這就蓋房子一樣,要蓋一百層樓,非要急著蓋九十多層,這蓋得好嗎?

三 減法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有些就把這句話理解成不能學習,要不斷的放下,這個就太奇怪了。

道家先輩無一不重視知識的積累,老君本身就是圖書管理員,如果讀書學習有壞處,道家先輩豈不都是壞人?留下那麼多書和知識給我們學?不直接留一句你別看書就好。

放下是對的,但放下是結果,不是方法。

因為你捨棄一樣東西,必定會再抱起一樣,這就是捨得之理,也是人的常態,就像網上的段子,抱著磚頭無法抱人,但放下就沒飯吃了。所以說如果以放下,結果還是會拿起,是搞錯了方法,

而且大家要注意一件事!古往今來傑出的道家人物都是人傑,不是啥也不能做的廢物,如果一個人啥都放下不做,別說達到先賢的境界了,過好普通人的生活都困難。

為什麼為道會日損,司馬遷他爹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說的非常清楚了“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你專一了,不就放下了嗎?

這就像老君爺說的“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當你有了專注的事情,專注的方向,那麼你必定會放下很多,而專注本是道教修身養性,性命雙修必要之能,對大家在社會上工作學習也是用途廣泛。

大家如果看道教文章,道教內容覺得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就可以想想道教尊奉的神仙,這些神仙是指路明燈!這三個問題如果讀者瞭解神仙功績事業,就不可能相信這些錯誤的說法。


全真道士梁興揚


《道德經》札記之八: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因果關係

“無為”二字,在老子《道德經》其中的十個章節裡,共出現了十二處,顯然是老子非常重視的一個重要詞彙。

老子在第一章開宗明義點了“道”的名頭之後,緊接著就在第二章的“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中提到了“無為”。 更在道經最後第三十七章的總結性篇章中,把“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作為主題,指出了道與無為的辯證關係。

首先,老子告訴我們,“無為”是聖人的處事方式,是對待“道”的一種態度。為什麼要搬出聖人?因為聖人是品格高尚、智慧出眾的人,是我們效仿學習的楷模。也就說這是我們應該採取的對待道的最為恰當的方式。

無是否定、不要;為是妄為、自認為;無為:不要妄為。

老子要我們遵循道的客觀規律,順其自然,不可思議,更不可妄為。不要為了自己的主觀願望而去違背客觀規律,不要自以為是,要以道的真相,而不是以自己的好惡作為行動指南,要講道理,實事求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你只要做到了無為,你也能成為聖人。

有人把“為”解釋成行動,無為即不作為,也稱其為順其自然,不去人為干預,這其實是誤解。自然意為自身,其為道,順其自然是順應道本身的客觀規律,而不是任由發展的意思。其本意就是無為、不妄為,而不是不作為。

老子在第二章用了易經八卦五行學的相生、相刑等描述有與無、長與短的一系列辯證關係。那麼,無為與無不為是什麼關係?為什麼說“道常無為無不為”?

無不為,或有所為,這裡的為意即作為、發揮作用。與無為的妄為是不同的意思,無不為是無所不能、必有作為、無往而不勝之意。

無為與無不為之間存在主觀與客觀的因果辯證關係。無為是因,是人對待道的主觀方式;無不為是果,是道發揮的客觀作用。即只有當人採用無為的方式對待道,道就會道法自然地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或者說,只有當我們實事求是,遵循客觀規律,我們就會無往而不勝。

四川成都的青城山、都江堰是聯合國世界物質文化遺產。青城山是著名的道教發祥地,而都江堰則是詮釋“道常無為無不為”的一個很好的範例。

都江堰,是當今世界唯一留存最久、而且依舊發揮功能的巨型水利工程,充分體現了老子道法自然的無為思想。成都平原,原本因岷江洪水氾濫成災,民不聊生。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得道治水,採取“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的築堰方針和“深掏灘,低作堰”的歲修準則,修建和維護都江堰,以“不妄為”而不是“不作為”的“無為”征服了岷江的洪水猛獸,使之在2260多年以來,而且還會繼續“無不為”地為天府之國的繁榮昌盛發揮巨大作用。都江堰也因此真正成為全世界當之無愧、最古老的、最具生命力的人類文明奇蹟。


王強的價值經營




理解無為先要弄清楚“無”。“無”是老子最重要的兩個根概念之一,另一個則是道。由“無”衍生出一系列重要理念乃至理論,如無為,無為無不為,無為而治,無中生有,無名,無極,無物,無狀,夷、希、微( 即無色,無聲,無形)等。

無不是沒有,而是沒有可視形象的存在,如電,重力的存在。無猶如佛家說的空,我們說的真空。真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只是沒有可視的存在物。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裡老子明確了萬物的形成和源頭。提出了“無”和“有”的問題。正確理解了“無”和“有”的問題,才會真正讀懂《道德經》。簡言之,“有”是特定物體在特定狀態的存在,“無”是特定物體在特定狀態存在之前的那種存在。無是有的前身,有是無的衍生,而萬物又是有的具體表現。

“無”的概念是主觀上的無,客觀上的有。這個“無”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既是物質的本源,也是意識的本源。“無”是道的一個基本特徵,這個無是無形物質的無,是無中生有的無。



搞清楚了無,無為就好理解。無為不爭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指君主不與民爭。無為不是普遍的道德準則,是指君主不與民爭,順應民眾,不妄為的意思,目的是無為無不為。不是要君主無所事事,無所作為,只是指君主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不要憑主觀願望和想象去亂為。

無為絕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指一種行為原則和行為方式,即按“道”行事,因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和發展趨勢,以道所體現的柔弱特點和方式加以引導或變革,使其向著既符合客觀規律,又利國利民的方向發展。


無中生有hz


在老子認為,“無為”是終極的和諧之道。

這裡的“無”,不是“沒有”的意思,而是“實有似無”。

“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是老子的核心思想,“無為而治”主要是指聖人、君主的無為。

老子認為,“道”為世界的本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為萬民之主的聖人、君主“法自然”,就是要效仿“道”而為之,即像“道”那樣“無為”。

“為無為,則無不治。”在老子看來,聖人、君主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也就是看著表面上不管,而實際上卻達到無所不管的境界。如果不是“無為”,而是“有為”,統治者不是處“無”,而是佔“有”,這就可能被侷限而不能總攬全局。

“無為而治”,是老子對理想的社會管理方式的一種表達——聖人、君主的無為之治是實現社會自然、和諧的最好方法。

老子提倡,聖人、君主要改變傳統的“治天下”“取天下”“蒞天下”的觀念,在社會管理上,要避免直接的強烈干預和控制,避免社會整體發展的突然變化和震盪,避免社會各部分之間和不同人之間的劇烈衝突,這樣才可以保證社會發展比較自然、和諧的進程,沒有發展軌跡的突然中斷或轉折,沒有過多的鬥爭或戰爭。這種無為之治也就是實有似無的行為。

老子之後,“無為”的概念發生了一系列演變。

楊朱把“無為”的原則引向貴己養生,“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把老子的“無為”改造成了重視肉體生命價值的無為。

莊子沒有老子的悲天憫人的態度,他對現實已經完全失望,他也沒有楊朱那種對身體髮膚的珍視,因此他把“無為”發展到了無心無情的絕對化地步,主張在現實生活中要超脫一切,什麼都不必在意,直到完全超脫現實並進入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精神境界。

莊子後學中的述莊派把“無為”運用於技藝的創造,強調在進入創作狀態之前的凝神虛靜,成為後代“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臟,澡雪精神”的文學創作理論的先河。

莊子後學中的無君派繼承了老子“無為而治”的理想,但落腳點不在於社會整體的自然、和諧,而是個人的性命之情的絕對價值。

莊子後學中的黃老派則明確提出了“君無為而臣有為”的觀點,明確把“無為”與“有為”作為一對概念協調起來,把“無為”的理論引導到可操作的方向,為漢初黃老之學走上政治舞臺提供了理論準備。

《淮南子》在黃老之學興盛的大氣候下,接受《韓非子》等思想的影響把“無為”引向了理性的行為原則,把無為定義為“因物之所為”“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無為”變成了從條件出發的有為,這是“無為”論的理性化的高峰,但是也與老子最初概念的“無為”有了很大不同。

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在現代社會仍然有著極強的借鑑意義。“實有似無”的社會管理行為,具體說來,就是通過最少的、必要的、有效的法律、制度把社會干涉行為減少到最低限度,從而實現社會的自然、和諧與個人自由的協調發展。通俗來說,在底線之上,儘量少管,不該管的就不管。

“無為而治”在今天也提醒人類注重和自然、注重人類內部的和諧相處。

一般說來,人類的錯誤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過分的行為造成的,一類是努力不夠引起的。努力不夠造成的後果可能是嚴重的,但畢竟沒有消耗過多的人力、物力,留下的空白也可以彌補。過分努力所造成的危害不僅可能更為嚴重,而且更難補救和恢復。因為不僅要拆除、清理、醫治原有努力所造成的障碌廢墟和破壞,而且還要承受人力、物力甚至生命的巨大代價。

比如,人類為了巨大的經濟利益破壞自然環境,竭澤而漁之後又要花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彌補;比如不顧經濟發展進程,造成很多基本建設的爛尾;比如,土地財政造成的高房價;等等。

因此,“無為而治”的思想,在今天也有助於防止過分的社會支出,它相當於人類社會行為的剎車機制,沒有減速和制動機制的社會治理,往往會走向毀滅之路。


麻辣一加一


“無為”有五層意思:

1.自然而然為之。不求而得,弗為而成,而不是出於主觀意志的強行為之,出於目的心的刻意為之;

2.為之於其兆未生。也就是為“無”。就像扁鵲他大哥,別人病還未起就被他治好了,所以反而沒人知道他會治病,是以無為;

3.順勢而為。順其勢而自然成,則功成事遂,百姓都說:“我本來就是要這麼做的啊”,而不知道有人居於幕後主導,是以無為;

4.以“無為”為為。“無為”,既是處世方法,也是治世目標。《莊子》中描述的治世是什麼樣的呢?“黎民百姓日常處居沒有明確的目的,交往走動也沒有確定的方向,口裡含著食物嬉戲,鼓著吃飽的肚子游玩”。

百姓悠閒自在而沒有什麼可以追求的目標,吃飽了飯也沒有什麼可以忙碌的事情。這就是“無為”之治世,因為天下平安無事。百姓連走動都沒有明確的方向,與人交往也沒有潛在的目的,又哪裡還會有什麼爭執和動亂呢?

老子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治理國家,以不擾亂民眾,不縱慾生事,讓自己無所作為,為為;以能把自己解放出來,讓國家自行運轉,讓自己無事可做,為事;以能讓國家平安無事,生活淡然無味,為味。如此則沒有忠孝仁義的好品德冒出來,沒有可歌可泣的偉大事蹟發生,這就是相忘於江湖的治世。

我:

5.不親手施為。任何人的能力都有侷限,不可能做到無所不為。但只要不輕易動用自身的力量,不事事親力親為,就不會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就可以做任何事——“無為而無不為”。只要懂得用人之力,用天之力。

一個人的能力有限,能做好一方面的事情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就算是聖人,也不可能做到精通一切技能。但只要懂得用勢用人,就可以做任何事情。合理地搭配人員,發揮每個人的特長,順其勢而為之,又有什麼事情是做不成的呢!


道家大師兄


老子的“無為”是一種哲學主張,是針對人類與生俱來就有的自以為是、過度作為的天性而說的,是老子哲學之中針對人事要害方面的思想核心之一。“

無為”不是無所事事,遊手好閒,而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君有為於臣而無為於具體事務;樵夫有為於斧而無為於木;船伕有為於漿而無為於水。

為君者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有多能幹,多麼不得了,凡事親力親為;而是要有識人、知人和用人之智。劉邦的武力值遠遠低於項羽,根本就不在一個數量級上。韓信的武力值高,原本還是項羽的手下,但項羽沒有知人之明,還要殺韓信。劉邦認知韓信的武力值之後,築壇拜將——君有為於臣,把軍事方面的工作交給韓信——無為於具體事務。如果劉邦有為於具體事務,在軍事上頻繁插手,韓信沒有了舞臺,劉邦能得天下嗎?!

現在人類所面臨的資源衰竭、生態惡化、食品危機、醫療危機和沒法可持續發展的困境,就是沒有遵循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主張,讓科技力過度作為若的禍!西方哲學本原的迷失使西方人找不到宇宙和生命的終極存在和終極依據,在機器革命取得的成就面前心理過度膨脹,自以為是,天不怕地不怕、無知者無畏,不知道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老子的“無為”,就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認識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來配合,該自然完成的事,就交給自然來完成。

食物是人類的安身立命之本,食物體是自然力的產物。用化肥和農藥代替農家肥和生物防治法,食物體就由自然生長改變為非自然生長。以催紅素為代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改變了食物體的自然生長節律,生長時間縮短了,天地大自然元氣場孕育的時間不夠,食物體內部毒素橫行、氣機紊亂。

作為先進技術從西方引進的食品工業,更是利用人工合成的各種各樣化學性的食品添加劑,通過工業化的生產線和方便加工的化學添加劑,把食品就像是肥皂一樣的生產出來,裡面添加著大量的欺騙消費者的感官性狀——視覺、味覺、嗅覺和口感——的色素、香精、防腐劑、抗氧化劑等。讓化學物源源不斷地進入消費者的體內,使人類由自然人變成了化學人……

轉基因食品更是科技強暴自然的產物,這種科技過度作為改變食物體創造方式的技術竟然被無知者無畏的美國人稱之為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生物技術成就。西方一本科幻小說裡面說:“

窺探上帝權力的人,必將帶來毀滅!”很多國家的研究都發現,轉基因食品不僅會帶來癌症和各種惡性疾病,更嚴重的是會帶來人類生殖力的急速下降,如果發展下去,會直接導致人類族群的滅絕!

從老子“無為”的思想主張之中,我們可以知道與天地大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

離自然越近,離疾病越遠;

離自然越遠,離疾病越近。

郭文喜於2017年5月31日晚8:30


文喜有話說


”無為”中的”為”是什麼?作為!不管是人還是別的動物甚至植物都得有所作為才能活下去人又豈能例外呢?”為”就是要做事,準確地說是助事!因為任何事情不僅是多元共同組闔成的其背後還有相應的自然法則支撐與支持著的在沒有人為因素參與的狀態下依然會自己運行著生與滅的循環而人類要尋求生存下去必須要對有利於生存下去的事情進行助力性的推動循環才能獲得循環過程中得到收益來供人類求生的消耗來支撐人類能繼續活下去!人為什麼要有所作為就是要為活下去的努力行為!最簡單地理解”無”:有什麼東西先天就有不需要人類去勞動創造就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東西存在?只要是靈魂還在,良心還在者都知道沒有那種不用有所作為就能獲得的東西——人類財富存在!人類財富都是從無到有地被創造出來的!”無為”就是從沒有到有的作為的努力奮進中獲得的!為何不用沒有而要用”無”來表述呢?天地是先於人類生存就已經存在的自然界,天地是在依據自己的需求運行的與人類毫無關係!在天地運行中才有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誕生與萬物生長的自身規律存在而人類是利用萬物生長髮育的規律去選擇對人類生存下去有用的東西來助其生存與生長來獲得食物製備來供人類生存消耗的!沒有天地的無形地助力人是什麼事也做不成的!到現在人類都不清楚那些無形的助力是什麼?中華民族的古人知道存在卻無法清楚就只能用”無”來表述了。故”無”並不是單一的概念而是符闔性的概念既有自然法則的無也有人為的勞動創造財富的從無開始就必須要有所作為!故”無為”最積極的努力奮進的勞動創造財富的行為!絕非那些不管不顧事實存在的人惡意註解的是什麼事都不做的消極等待!那些為了抬高自己貶低別人的人是沒有良心的失魂者的胡攪蠻纏者的言語不足信!……


公議


“無為”是老子哲學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概念,準確點說應該是“自然無為”。“自然”就是順其自然,老子認為任何事物都應該順應它自身的情況去發展,不應該人為的加以干涉。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是針對“有為”而言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要遵循“道”,遵循“自然”,這個對象是針對統治者而言的。老子正是看到了統治者的獨斷專行,導致社會紛亂,民不聊生,才極力呼籲“無為”這一主張。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的意思。而後人對老子的“無為”思想產生了很大的誤解,韓非子如是,程朱更甚。人們認為“無為而無不為”是表面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直指老子為陰謀論者。其實並非如此,而“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樣情做不成的。“無為”乃是一種處事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乃是指“無為”(不妄為)所產生的效果。《老子》第三章上所說的“為天為則無不治”和上面的意義相同。


我們常常提到“無為”就把老子歸為出世的學說,他並不向孔子或者儒家那種入世學問,其實老子並不反對人類的努力,也不反對人們有所作為。老子其實是鼓勵大家去做的,去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但是要做到“為而不待”“為而不爭”。做但是不要把持,不要爭奪,不要對於努力的成果去伸展一己的佔有慾。


老子既然主張“自然無為”,便不會勸你不要做什麼的,而是允許每個個人都能依照自己的需要去發展他的秉賦。從而達到消解人類社會的紛爭,人民生活幸福安寧的目的。“無為”只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方法而已。


安意如


  當人群集聚起來形成更大的社會,當氏族和部落逐漸的瓦解,而新社會看起來未必比舊的生存方式更好,那作為當時的智者,老子,對此深感痛心同時也深感無力,正所謂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而老子心目中的烏托邦——小國寡民,以及雞犬之聲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是絕對不可能存在了,當然事實上也從來沒有存在過,這就是為什麼老子最終只能是一個哲學家或者玄學家,從來不曾是一個人類學家的根本原因。

  在這樣的背景下來看老子希望上層統治者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就很容易理解了。而限於各種技術條件依然很糟糕的古代社會,統治者的雄心壯志通常帶來的都是災難,因為最常見和基本的雄心壯志就是開疆拓土,就像現代人玩的古代擴張故事,但擴張彷佛是每一個文明的內在本性。看看下面這個視頻,就能明白一件事,文明沒法去無為的,不管內部有著種種什麼問題,但固守大概只會被別人吞併,在老子生活的時代,整個世界都進入了這樣的模式之中。直到人類把地球基本上瓜分殆盡。所以,從這一點看,老子提出的無為,只有小聰明沒有時代的大智慧是毫無疑問的。

\n

{!-- PGC_VIDEO:{"thumb_url": "1ca7000b6d24f4f5fde0\

三思逍遙


謝謝!很多人對老子的“無為”很有興趣,經常總是掛在嘴上,但是“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又是如何來實際應用的?

1、“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恰恰相反,“無為”是什麼都要做,但是又要完全不能違反天理,不能違反自然,這才可以稱為“無為”。

2、這裡的“為”是違反的意思,不要當做“作為”來理解,也就是不違反天理,不違反自然。

3、當你什麼都要做時,這才能叫“無為而無不為”,也就是“無為”的重點是“無不為”,什麼都要做,要養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態度和習慣,但是你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考慮合不合天理,如果不合天理,你遲早會得到很壞的後果,後患無窮。

4、“無為”有什麼功用?掌握好“無”字就可以天下無敵。我認識一個朋友,他原是大學校長,他做領導很長時間,30歲就當上中學校長,後來60歲大學校長退休。在這期間,他的所有幹部問他任何問題,他都不會直接給幹部答案,而且永遠只有一個回答:你的看法怎麼樣?他非要讓幹部把他們自己的看法說出來不可,因為幹部自己說出來,他就會很輕鬆,也就沒事了,否則他肯定累死了。

每當幹部說的時候,他都細細聽,但是幹部一開口,他就知道幹部有沒有全盤掌握,掌握到什麼程度了,是不是很用心,有沒有得到其他同事的支持等,他都聽得出來。如果幹部講得很滿意,他就會問幹部,如果找你這樣的話你有沒有經費?你人員配置夠不夠?你的時間夠不夠?你有沒有把握?基本這樣一下來,幹部全部包了,最後他說照你的去做,我沒有意見。

你看他從頭到尾都沒有意見,幹部一個人在那裡獨挑大樑,回去後有問題趕快解決,有困難悶聲不敢說,說叫你講沒有問題呢。他當校長就會非常輕鬆愉快,如果你想要給幹部答案,你就完蛋了,當領導要什麼都知道,但是什麼都不要管。你不能不知道,不知道幹部就會蒙你,但是你一管就完了,事必躬親,看看諸葛亮就知道了,你甩不掉,別人就會袖手旁觀,最後累死的肯定是你。

這就是“無為”的妙用,當然還有很多方面的應用,請大家多多在生活工作中在體悟!

以上只是自己的一點點不成熟的淺見,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