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爱在汶川」广东省侨刊乡讯“侨爱在汶川”采访纪实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8.0级大地震,汶川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到巨大的损失,海外侨胞在获悉汶川大地震后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用行动支持汶川重建家园。十年之后汶川有了什么新变化呢?2018年3月26日,广东省侨刊乡讯专业委员会及旗下8家侨刊媒体组成了广东省侨刊“侨爱在汶川”采访团,带着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们的牵挂走进了新生的汶川。

十年巨变新汶川

汶川地震后,为了尽快重建灾区,让汶川人民恢复正常生活,广东省对口援建汶川县,各地级市派出援建队伍,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支援汶川灾后重建,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全面完成”的总体目标和规划的重建任务,围绕“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扶贫帮困”三大任务,完成了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精神家园等九大类503个灾后重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33.6亿元。

「侨爱在汶川」广东省侨刊乡讯“侨爱在汶川”采访纪实

(汶川新貌)

汶川县委书记张通荣在接见采访团时说:“是祖国母亲给了汶川第二次生命,全国人民特别是广东援建方给了汶川人重建的力量。地震发生后,深深地教育了汶川人什么是祖国母亲……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包括广东及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在内的所有人守着电视,为汶川担忧、为汶川牵挂,每一个微笑、每一个问候,每一句鼓励都成了汶川人战胜灾难的力量。特别是海外侨胞的那种家国情怀,深深地鼓励着每一个汶川人。”

如今走进汶川,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最宽敞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村民活动中心、集贸市场相继落成,学校、医院等地抗震设防标准由7度提高到8度,建筑物更加坚固安全,设施装备也更加完善,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的全域覆盖和城乡均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08年的10,768元、2,745元增加到2017年的29,472元、12,243元,年均分别增长11.8%、18.1%,汶川经济已迅速走出了低谷并步入持续快速发展轨道,朝着布局科学、产业集聚、生态宜居的川西北高原开放发展高地阔步前进。

侨爱学校最漂亮

“5.12”大地震映秀中学的废墟曾经刺痛了全国人民的心,许多海外侨胞的捐赠中都指明要支援学校。

十年了,汶川的教育事业在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的支援下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在克枯小学、惠州援建的三江小学、第二炮兵援建的八一小学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援建的卧龙耿达学校,采访团看到的是一座座与广东珠三角重点学校相比毫不逊色的漂亮校园和一间间宽敞的教室,耳边听到的是孩子们朗朗读书声。

由广东省湛江市援建的侨爱小学校龙溪小学背靠苍山,乳白色的羌族风格教学楼在阳光之下格外显眼。操场上,孩子们的笑脸正如学校的校歌——羊角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据了解,新建成的龙溪小学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征3亩土地,并按9级抗震结构设计,可容纳480人的办学规模,学校实行免费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三免一补”政策。

「侨爱在汶川」广东省侨刊乡讯“侨爱在汶川”采访纪实

(克枯小学)

「侨爱在汶川」广东省侨刊乡讯“侨爱在汶川”采访纪实

(龙溪小学)

博爱卫生院的现代水平

雁门乡博爱卫生院,一个乡级的卫生院却有一个香港风格的名字。“博爱”是孙中山先生力倡的慈善精神。事实上卫生院正是香港同胞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缩影。

地震之后,为解决灾区群众的医疗需要,香港社会各界人士通过香港红十字会捐赠雁门乡卫生院人民币15万元用于配备医疗设备,使得雁门乡卫生院在震后快速全面恢复正常运行,并于2009年9月完成重建。

据卫生院的院长唐伟介绍,雁门乡卫生院主要承担辖区内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如今卫生院拥有救护车、心电图机、血球计数仪、水质快速检测仪等设备,医疗救治体系、应急救治能力、卫生防疫体系、医疗保障能力等,超过了震前水平。

云上街市的重生:萝卜寨

巍峨的岷山山脉天造地设地掩映着险峻、沧桑、雄伟的岷江大峡谷。崇山峻岭之间,沿着新修的盘山道盘旋而上,巨大古羌寨突然映入记者们的眼帘,这便是广东省江门市援建的“古羌王遗都,云朵上街市”——萝卜寨。

萝卜寨在地震中全貌基本被毁,如今,江门市侨资的注入与援建让寨子灾区变景区。萝卜寨村支书马前国介绍:“现在,萝卜寨的村民都搬进了新寨子里居住并开始发展起了羌家乐”。

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萝卜寨黄泥老羌寨由政府收回,通过全新的营销管理模式交由专业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村民们则作为公司员工参与老寨子的旅游接待服务。这样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也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同时,萝卜寨还大力发展甜樱桃、花椒等特色农业产业。游客来萝卜寨旅游让萝卜寨的特色农畜产品不出村就实现了销售,全新的运营模式深受村民们欢迎。

「侨爱在汶川」广东省侨刊乡讯“侨爱在汶川”采访纪实

「侨爱在汶川」广东省侨刊乡讯“侨爱在汶川”采访纪实

(萝卜寨新貌)

侨心居,安居乐业新生活

岭峦错落,群山环抱中的威州镇,一排排整齐漂亮的白色小楼房格外引人注目。平整的水泥路串联了镇上的每家每户,爱心型状的“侨心居”小牌子挂在门口与楼外阳光下迎风招展的国旗相互辉映,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同胞情。

汶川地震后,全球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积极捐款捐物,广东侨界募捐1665万元,用于汶川县克枯乡、绵虒镇、水磨镇、漩口镇、威州镇、三江镇、雁门乡等7个乡镇的农村房屋侨心居建设项目。侨心居投入使用后,每家每户门旁的墙上都镶嵌刻有“侨心居”三个字的标牌,既彰显和纪念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赠的善心义举,也体现了政府对侨捐项目的尊重和保护。

「侨爱在汶川」广东省侨刊乡讯“侨爱在汶川”采访纪实

(侨心居)

记者们走访了几户侨心居人家,村民家中宽敞明亮的房屋,现代化的家具设备,全新的生活方式,让大家赞叹不已。“快来尝尝我家的牛肉干”,记者们刚到镇民王燕的家中,她就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的“致富法宝”——牦牛肉干招待记者。

以前,王燕和威州镇大多数镇民一样务农,如今,她已经是威州镇小有名气的“微商”。凭借互联网微信平台销售自家产的牦牛肉干、车厘子等产品,每年的收入已能达到十余万元。据汶川县外事侨务办主任杨佳彬介绍,王燕的“微商”事业在威州镇并不是个例,越来越多的镇民通过互联网走出了大山,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侨心居里,一片安居乐业的景象。

映秀的东莞印象

当汽车抵达映秀湾公园时,抬头望去清晰地见到公园门口“东莞援建”的字样。不到几十米,一排排整齐的房屋映入眼帘,莞香居、莞香广场、东莞大道(也称“中滩堡大道”)、农贸市场、爱立方、地震体验馆……整个村庄,建筑显得规划合理、大气,看上去既有当地民族特色又充满现代化气息。

东莞大道上,一排排由东莞援建的羌藏风格的三层民居鳞次栉比,当地人在自家房子的一楼开启了茶馆、餐厅、特产店,随时可见到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漫步其中。

「侨爱在汶川」广东省侨刊乡讯“侨爱在汶川”采访纪实

(映秀新貌)

60多岁的老杨是映秀镇中滩堡村村民。他说,映秀地处汶川地震的震中,曾经是一个工业小镇,当地人以到工厂打工为生。灾难在给映秀带来毁灭的同时,也给予了其“重生”的契机。地震后,映秀放弃发展工业,着手挖掘藏羌文化发展旅游业,很多本地人转型做起了餐饮、住宿生意。他感慨道,东莞对口映秀援建是一种大爱大义的精神,让他全家人能在灾后住进了重建的新房子,也有了新的营生,他感到特别满足、特别幸福。

水磨镇的禅城特色

水磨古镇东临都江堰,南倚青城山,西接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北连映秀镇。这里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是西蜀人文、佛道宗教、藏羌文化汇聚之地,具有高山峡谷、森林覆盖、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

汶川地震后,广东省佛山市对口援建水磨镇,没有简单地为建而建,根据水磨镇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规划打造成为透视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独具羌族特色的旅游小镇。

「侨爱在汶川」广东省侨刊乡讯“侨爱在汶川”采访纪实

(水磨禅城桥)

水磨古镇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以及飞鸿广场广场上的黄飞鸿塑像,寿溪河上的禅城桥 、南海桥,望羌城、禅寿老街牌坊,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2010年,水磨镇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杂志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同年11月6日,汶川县水磨镇被正式授予国家4A级旅游区。

在水磨镇,采访团还遇到了一位广东老乡:广东佛山人梁杏媚副镇长,这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系的高材生,毕业后志愿参加援建汶川,情系灾区人民,后来毅然报考当地公务员,由志愿者变为扎根汶川的基层干部,为灾区人民贡献青春,在汶川重建中不断成长。

熊猫故乡展新貌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世界遗产所在地,世界著名的大熊猫的故乡—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国宝的遭遇牵动了全世界华侨华人的心。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援建的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恢复重建项目23个,包括11个生态保育科研项目及12个民生基建项目,援建资金达14.22亿元,对卧龙实现“全域重建”,包括恢复大熊猫栖息地,提升科研与保护能力,完善基础建设,改善民生条件。

「侨爱在汶川」广东省侨刊乡讯“侨爱在汶川”采访纪实

(采访团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合影留念)

重建后落成的“中华大熊猫苑”是全球最大的大熊猫饲养、繁育、研究基地和全球首个大熊猫野化培训基地,共有别墅群落10余座,小桥流水,竹木摇曳,大熊猫的繁育环境大大改善。据卧龙自然保护区负责人介绍,中华大熊猫苑半野生敞养的大熊猫达到40多只,游客可以与大熊猫亲密接触。

在采访过程中,每当汶川市民谈及援建的广东、海外侨胞时,始终充满着感激,重建的成果体现着汶川人民的自强不息与全国人民、海外侨胞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更是海外华人华侨对祖(籍)国的“根”认同和反哺的体现。

据汶川县不完全统计:全球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捐赠资金7127.06万元,其中1140万元用于汶川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新建综合楼及附属设施2,456.64平方米;5570万元用于水磨中学新建1.2号教学楼和操场;326万元用于克枯乡中心校、龙溪乡中心校、水磨小学部分基础设施建设;80万用于雁门乡卫生院、水磨镇卫生院设施设备购置及基础设施的维修维护;11.06万元用于银杏乡卫生院购置救护车1辆。广东侨界捐款1665万元,用于汶川县克枯乡、绵虒镇、水磨镇、漩口镇、威州镇、三江镇、雁门乡等7个乡镇的农村房屋侨心居建设项目。

其中克枯乡接受肇庆市侨界捐赠资金54万元,用于资助54户,每户1万元;绵虒镇接受珠海市侨界捐赠资金 501万元,资助334户,每户1.5万元;水磨镇接受佛山市侨界捐赠资金79万元,资助79户,每户1万元;漩口镇接受中山市侨界捐赠资金469万,资助469户,每户1万元;威州镇接受广州市侨捐赠资金300万元,资助300户,每户1万元;三江接受惠州市侨界捐赠资金150万元,资助150户,每户1万元;雁门乡接受江门市侨界捐赠资金217万元,资助217户,每户1万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