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八大王」 改革開放的探路者

温州“八大王” 改革开放的探路者

李方平接受媒體採訪。

温州“八大王” 改革开放的探路者

石錦寬

浙江在線7月23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王益敏)在溫州乃至整個浙江改革開放四十年曆程中,“八大王事件”不得不提。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溫州北部的柳市鎮,出現了一批經商戶,他們在各個領域冒尖,被人稱之為“大王”。可以說,“八大王”是市場經濟發展中大膽的探路者。在改革開放初期,“八大王”的命運被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烙印。

此後,另一批精明的柳市人藉助社會的大氣候乘勢而起,他們創辦的企業後來居上。這其中就有正泰、德力西、天正、人民等一大批民營企業。

近日,“兩千年商脈,四十載改革——2018浙商文化尋根之旅”走進溫州。

“八大王”發起人石錦寬

創辦了樂清最早的電器廠

今年78歲的石錦寬,並不是“八大王”之一,但沒有他,就沒有當年的“八大王”。這位老人曾為推動柳市乃至整個樂清的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如今的石錦寬,住在柳市鎮中心的一條小巷裡。上下兩層的民房,總面積不足60平方米。

他的腿腳已經不大利索,平日裡很少下樓,大部分時間就呆在一間10平方米的小房間裡。房間裡擺放最多的,是他讀過的書籍和報刊。

老人的字依舊寫得很工整。很多年前,他開始記錄過去的那段歲月,厚厚的筆記本里,不時能翻出當年對“八大王事件”的報道,還有他自己的照片。

老人回憶的故事很多,每一段歲月,都有讓他難以忘記的時刻。儘管聲音很輕,但我們知道這些事留在他心裡很深。

當時的柳市是個非常小的鎮,下轄只有一個居委會,他是居委會負責人。1969年,國家動員知識青年下鄉支邊,他推薦了一批有志青年去響應號召。但三年後,他們紛紛回鄉時,依然面臨“沒工作、沒戶口”的生存困境。

迫於生計,石錦寬動起了腦子。他看中在溫州剛出現的家庭作坊模式,以居委會的名義申報成立了一家街道企業,取名反修工藝社,專門研製、生產礦燈和配件,自己擔任社長。這是樂清這個“中國低壓電器之都”最早的電器廠。

反修工藝社當時雖然掛名“集體”企業,但實際上卻是典型的股份合作企業。辦企業要有資金,但居委會沒有錢,石錦寬就動員身邊的人和他一起籌錢投資入股,一起參加工藝社勞動,有利潤按投資多少分紅。創業初期,石錦寬既當廠長又當會計,還當供銷員,經常跑出去談合同。

之後,工藝社更名為柳市通用電器廠,經營以低壓電器為主要產品的各種業務。起初只有10來個門市部(車間),後來發展到32個門市部(車間),如電器車間、舊貨車間、翻砂車間等。電器廠的發展出人意料地快,產值節節攀升,在當地引起極大轟動。

為了樹立榜樣,發展生產,從1980年起,石錦寬在廠裡開始評比先進,共評出10個營業額最好的門市部(車間),並對其經營者予以表彰,以響亮的“大王”為稱號。於是,柳市便出了後來轟動一時的“五金大王”胡金林、“礦燈大王”程步青、“螺絲大王”劉大源、“合同大王”李方平、“舊貨大王”王邁仟、“目錄大王”葉建華、“線圈大王”鄭祥青、“電器大王”鄭元忠……事實上,當時的“八大王”,一共有11人。

石錦寬始終兢兢業業,之後他接連到過好幾家企業擔任廠長,直到60多歲退休。

多年過去,石錦寬的故事在柳市一直被人記著。同樣在柳市創辦工廠的張成信專門以石錦寬的故事為原型,寫了一部長篇小說:《春風夢》。最近,他又將這部小說改編成了電視劇劇本《潮起溫州》。

“合同大王”李方平

心懷執念50歲再創業

作為當年的“八大王”之一,“合同大王”李方平,是為數不多依然堅持的創業者。

“八大王事件”之後,李方平來到了上海,將柳市生產的五金電器賣到了這個國際大都市。“那時大約有15個員工,我在上海買了一輛卡車,基本上一天可以做1萬元的生意,一年交易額幾百萬元。”李方平說。

1989年的冬天,李方平成為樂清第一批出國人員之一。他先帶著家人到了泰國,然後到加拿大“定居”,與大多數出國的溫州人一樣,經營餐館和超市。

上世紀90年代後,中國的改革開放步入“快車道”,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期。僑居國外6年的他,萌生了回國發展的念頭。

1996年,李方平從加拿大回到祖國投資發展,先後在浙江杭州和山東泰安做房地產生意,建造了慶春路上的嘉德廣場和泰安嘉德現代城。

200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李方平接觸了人工耳蝸研發工作。他隨後投入300多萬美元,先後成立美國和杭州的諾爾康公司。“當時我已經50歲出頭,也算賺了些錢,想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李方平說。

如今,李方平把公司設在了杭州城西,毗鄰阿里巴巴總部。年逾六旬的他談起這項為聽障人士謀利的事,眼神裡依然閃著光芒,依然激情滿懷。

就這樣,李方平憑藉著對高科技產業的堅持與執著,建成了全球第四家、國內第一家實現全年齡覆蓋且全面產業化銷售的人工耳蝸企業,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打破了國外企業高價壟斷,讓全球8000多名聽障人士重獲“新聲”。

“讓聽不見的人可以聽見,讓看不見的人可以看見,讓站不起來的人能夠站起來。”李方平的三個夢想常被人津津樂道。公司的多項研發成果獲得國家專利,他在公司顯眼的位置上,專門騰出一個房間,陳列著每一項專利和榮譽獎牌。

這位做低壓電器和房地產起家的浙商,在人工耳蝸領域算不上專業,但是他對於這份工作的執念,卻是公司中最強的。他動情地說:“看到越來越多的患者因為我們的產品獲得了新生,我就知道自己這麼多年的堅持是有意義的。我最大的心願是讓中國2780萬耳殘人迴歸有聲世界,快樂地生活!

敢為人先,造福大家,我們在李方平身上看到了“八大王”精神的延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