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时走南闯北,一切只为了它

72小时走南闯北,一切只为了它

导语:7月10日至12日,由双流区领导鲜荣生、陈建霖,以及区投促、商务、西开区管委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行21人组成的投资推介团队,先后前往北京和深圳,邀请300余家企业共同探讨新经济,共谋双流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策如何为企业精准服务?哪些行业拥有更多机会?上下游产业如何紧密配套?本次投资推介会上,涵盖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流量经济、智能经济等领域的300余家企业共同进行了探讨。

不仅如此,双流派出了由区投促局、区商务局、西航港经济开发区、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天府园)等部门、园区相关人员21人,拜访了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王旭东院长、深圳科沃高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振华、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陈宁等新经济行业龙头企业的负责人,共谋新经济产业发展。

当前,双流正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积极打造成都重要战略支撑极,并提出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建成产城一体、宜业宜居的国际空港城市,全面建成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一流空港城市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双流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答案就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双流有着深厚的基础。

72小时走南闯北,一切只为了它

(连日来四川持续大雨,但双流国际机场依然繁忙)

连通世界的枢纽空港

双流坐拥全球30强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双流国际机场,已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08条、通达全球五大洲200余个城市。2017年,双流国际机场客货吞吐量分别达4980万人次、64.3万吨,稳居中西部第一。双流国际机场作为国家一类口岸,也是全国第四个、中西部首个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和提供“7×24”小时通关服务的城市。双流已形成北接“蓉欧+”、南连长江黄金水道的“空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

产城融合的实力空港

全国首批内陆自贸试验区,34平方公里区域位于双流境内,是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成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主要承载地。试验区内国家级机遇多重叠加、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扎实、口岸功能成熟。同时按照产城一体理念,高标准规划打造了

空港高技术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航空服务业集聚区、天府怡心湖。电子信息、航空经济、绿色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势崛起。

72小时走南闯北,一切只为了它

(位于双流区凤翔湖畔的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

人才富集的创新空港

双流人才智力资源丰富,拥有四川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

知名高校7所,聚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27所,建成香港城市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大等知名高校产业园和研究院5所,目前全区聚集国家“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200余名,在校本科及以上大学生8万余名,教育科研优势和高端人才资源在中西部地区首屈一指。

生态宜居的品质空港

双流以“五湖四海”“海纳百川”为设计理念,规划建设10 平方公里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心湿地——“空港中央公园”,牧马山城市森林公园、锦江生态带、江安河生态带、金马河生态带串联成景、贯穿全域。时代·奥特莱斯、万达广场、华侨城等时尚消费精彩纷呈,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奢侈品、珠宝等进口商品陆续在双流综保区入驻展销,已成为全省“全球购”的首选地。四川国际网球中心、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双流中学、棠湖中学、华西国际医院等优质公共服务配套完善,是创业者的理想家园。

罗克佳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李玮说:“双流人杰地灵,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投资环境优良,对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中国电子企业协会秘书长齐怀东认为,中国电子、中国电科等龙头企业纷纷落户,这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趋势,许多优质企业都深受吸引。

双流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吸引了德国拜耳、加德纳航空、中国电子、通威等行业巨头落户。截至2017年,双流区拥有新经济企业260余家,其中97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800亿元电子信息、航空和绿色能源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聚集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规模以上战略新兴产业企业120余家,为数字经济、智能经济与绿色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72小时走南闯北,一切只为了它

(位于双流西航港经济开发区的中国电子8.6代线项目)

如何用好用活资源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视察期间,来到了位于双流区的中国电子8.6代线项目,深入车间观看新一代液晶面板生产工艺流程。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企业抢抓机遇,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今年,双流区将《聚焦“三个转变”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的一个重点课题。为推进新经济工作加快推进落实,双流区成立了新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新经济发展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双流区投促、科新、规建、国土等部门持续发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月12日,紫荆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合作中心项目,中电华登信息产业基金项目与双流签约,协议总投资22亿

▶4月9日,39个项目在双流集中开工,全面建成投产后,预计实现产值超过200亿元

▶4月17日,世界首条大面积发电玻璃生产线在双流投产

▶5月10日,双流区与涉及电子信息、大数据、绿色能源等领域的5个项目签约。

▶5月11日,位于双流区凤翔湖湖畔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艺创空间开幕。

▶6月21日,成都芯谷又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每月都有大动作,从集中签约到项目动工再到投产,从研究院到孵化器再到企业,不难看出双流稳步下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每一棋。

今年7月6日至7日,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全会强调,要围绕提升经济中心和区域带动能力,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打造以成都为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双流区目前正科学编制《双流区新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5)》,筑牢顶层设计、优化发展空间,同时,一方面优化完善天府新区双流空港高技术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和航空服务业集聚区公共服务配套,有效承载新经济企业落地发展,另一方面在全区遴选一批准瞪羚、准独角兽企业实施梯度培育,着力构建现代新经济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积极打造成都重要战略支撑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