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酒神季克良造就茅台5000億商業帝國爲何感嘆心安處即是故鄉

一代酒神季克良造就茅臺5000億商業帝國為何感嘆心安處即是故鄉

1939年4月24日,中共機關報《新華日報》上刊登了一則茅臺酒的廣告。這彷彿是一則召喚酒神的廣告。

這一天,南通市區東郊農家一間茅草屋裡,一個瘦弱的小男孩呱呱墜地。因為家貧,小男孩被過繼給一季姓人家,並被取名——季克良。

一代酒神季克良造就茅臺5000億商業帝國為何感嘆心安處即是故鄉

彼時,沒人能想到,這個小男孩未來會在千里之外的異鄉,成為一代酒神。

許多年後,一位朋友偶然發現這張報紙,託人轉給季克良。季克良看著廣告半晌無語,

長嘆一聲,流下淚,笑道:“看來這是命運的安排啊!”

人們常說“雲煙貴酒”,褚時健被稱為中國菸草大王,而季克良則被譽為“一代酒神”,一手造就了一段茅臺的國酒傳奇

2017年4月,茅臺市值5027億元,儘管此時季克良已卸任茅臺榮譽董事長一職,可人們都知道,先有茅臺後有季克良,但季克良成就了茅臺

一代酒神季克良造就茅臺5000億商業帝國為何感嘆心安處即是故鄉

自打有記憶以來,季克良聞到的第一縷酒香來自於親生父親。生父姓顧,是江蘇省南通縣通海公社八大隊的農民。

除了操持農活,父親還擅釀酒,破敗的老宅時時瀰漫著的甜甜的酒釀香氣。不過這股酒釀香氣,很快就成了辛酸的回憶。

一代酒神季克良造就茅臺5000億商業帝國為何感嘆心安處即是故鄉

季克良是家中第五個孩子,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同時拉扯五個孩子長大,其中艱辛可想而知。

在季克良三歲的時候,父母做了一個艱難決定——把他送給膝下無子的姑姑,顧克良從此改名姓季。

雖然父母們都是農民,未接受過文化教育,卻十分重視子女教育。揹負兩家人的期望,季克良一路考到了大學。

在大學時,季克良認識了後來的妻子徐英。因為身體很單薄,填報志願的時候,從字面意義出發,季克良刻意選擇了無錫“輕”工業學院。

在入校後,季克良選擇了食品發酵專業。“那時他就選擇了與酒相關的人生。”有人說。季克良卻不願附會這種傳奇的說法。“選擇這所大學,只因‘路費便宜’。季克良說。

儘管路費便宜,因為付不起一塊二毛錢的車船費,他有三次寒暑假沒有回家。其間,顧家被一場大火燒得只剩下一床鋪蓋、一個哥哥病重去世,季家養母因為闌尾炎連續兩次開刀……這些苦難被長輩們善意地隱瞞,季克良總是到事情過了許久才知曉。

並不是每一個傳奇,都有傳奇的開始,卻往往都有著酸心的回憶。

一代酒神季克良造就茅臺5000億商業帝國為何感嘆心安處即是故鄉

從老家張芝山出發, 一天從南通坐船到上海;兩天坐火車到湖南株洲;兩天坐火車從株洲到貴陽;一天坐汽車從貴陽到遵義。

1964年,大學畢業後的季克良第一次踏上了貴州的土地。一路走來,季克良唏噓不已。一方面,很興奮。他即將吃上“商品糧”——被分配到茅臺廠工作。

那時的茅臺並不是如今的茅臺。

1963年12月,《大公報》公佈了全國第二屆評酒會的評選結果。茅臺酒的名酒排名從上一年的第一名掉到了第五名,這引起了周恩來的重視。責令茅臺酒廠整改,並派專家幫助茅臺酒廠提高產品質量。

可專家不可能常駐,剛剛畢業的季克良和徐英就一起被分配到了茅臺酒廠。

原本,成績優秀的他可以分到上海去。“但因為上海是個好地方,想去的人太多,和學校、老師有點關係的都去找,而我是農村孩子,根本不曉得找領導,結果我被擠出來了。”季克良說。

另一方面,很忐忑。因為有恐高症,一路走來,越來越偏僻,越來越荒涼,他的手心裡頭都是汗水。

一代酒神季克良造就茅臺5000億商業帝國為何感嘆心安處即是故鄉

當年的茅臺鎮

懵懵懂懂,他一路西行。只是在遵義城,季克良就停留了三天。不是不願走,從遵義到達目的地茅臺鎮,三天才有一趟班車。同時,他從窘迫的口袋裡掏了三角六分錢,買了一杯散裝茅臺酒來喝。

這是他人生第一次喝到茅臺。他要親口品一品,聞名於世的茅臺酒將會為他釀造怎樣的人生。

當酒端上來時,一股濃郁的醬香撲面而來,這讓季克良為之一震。

“什麼樣的地方,能做出這種酒?”茅臺酒的神秘味道,讓原本懵懂的他似乎“聞”到了一條清晰的道路。

一代酒神季克良造就茅臺5000億商業帝國為何感嘆心安處即是故鄉

可當夢想照進現實,或許總有幾分不堪。從遵義到茅臺鎮,又是一天。汽車在大山裡起伏盤旋,老半天走不出來。如此偏僻閉塞的交通,讓季克良心裡越來越苦。

在茅臺鎮一下汽車,映入季克良眼簾的是成片的低矮黑瓦房。本想乘公交車將行李和書、箱子等運送到廠區,可招來鎮上居民善意的笑聲――哪裡有什麼公交車!好不容易請到一位拉板車的,短短兩三公里路走了一個多小時。

進到廠門,又讓他心裡咯噔了一下。低矮破舊的小房子把廠區“打扮”成一片荒涼,豬仔在泥濘的路邊拱得渾身沾滿泥巴,不時從人的腿邊擦過去。這哪裡是分配工作,簡直是流放,是來遭罪的。

不過,很快,他就被神秘的茅臺工藝深深吸引住。

一代酒神季克良造就茅臺5000億商業帝國為何感嘆心安處即是故鄉

幾乎所有的重要工序都與炎熱連在一起:高溫制曲,高溫發酵,高溫蒸餾。

還有修禪悟道般的漫長過程:堆積發酵,入池發酵,7次取酒,9次蒸煮……這與他在大學課本上學到的並不相同。

季克良發現,茅臺工藝和世界上任何一種蒸餾酒都不一樣,有的甚至背向而為。為什麼要近乎整粒的蒸糧?為什麼要高溫蒸餾?為什麼要高溫制曲?為什麼要季節性生產?特殊工藝給酒質帶來了哪些獨具一格的品質?

一份好奇,讓季克良暫時忘記了一路來的辛苦:“我要弄清楚茅臺酒的奧妙在哪裡,秘密在哪裡?”夢想就在此間生髮:我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釀酒師。

一代酒神季克良造就茅臺5000億商業帝國為何感嘆心安處即是故鄉

不過獨特的茅臺釀造工藝,也讓季克良既敬又畏:對茅臺酒,恐怕十年,我在這裡都沒有發言權。

可發言的機會卻來得很快。剛來,廠長就交給他一個任務,讓他去酒庫總結一下酒庫勾酒的經驗。

一方面,季克良深入車間、深入班組,看老師傅們如何勾、如何調,看不懂的就問,認真向勾酒師傅學習。

此時,本不好酒的季克良開始被逼上“梁山”——既然研究勾兌,他不得不每天都要品酒。但是,優秀的勾兌師應保持嗅覺和味覺的敏感,酒即使再愛也不能多喝。

為了保持嗅覺的靈敏度,季克良一直遵循有規律的生活習慣:不酗酒、不抽菸、不熬夜、不吃辛辣食物。

一代酒神季克良造就茅臺5000億商業帝國為何感嘆心安處即是故鄉

另一方面,季克良結合科研成果,應用茅臺試點對幾種酒香香型的分析結果,寫了一篇《我們是如何勾酒的》的文章。文章一經發出,立即在白酒界引起震動。

文中闡述了如何勾兌和為什麼要勾兌的問題,這是國內首次。第一次,季克良用科學理論解讀了茅臺:將茅臺酒體劃分醬香、醇甜、窖底三種香型,同時把“香型”概 念也引入到行業。

文化高,又能吃苦,此時的季克良,被視為能帶領茅臺重新走向輝煌的不二人選。

不過,夢想還未展開,一場浩劫隨之而來。

文革期間,茅臺酒廠60年代的書記和廠長被打成了“走資派”。因為曾經跟書記一同出過差,季克良心直口快地說了句“不像”,就被扣了個“鐵桿保皇派”的帽子。

於是,季克良被當成臭老九下放到生產車間。這一干,就是三年。

一代酒神季克良造就茅臺5000億商業帝國為何感嘆心安處即是故鄉

烤酒是人工燒火,每天凌晨兩三點就要爬起來給爐子生火,忙碌12小時,到深夜才能休息。 “背酒糟時因重心不穩常常摔下酵池,烤酒時常累得暈過去。

”從投料、蒸煮、制曲到堆積發酵,這些環節他都沒落下。“現在看來我有150斤,那個時候我只有108斤。季克良說。

那時,正值他剛當爸爸。有次,他一個星期沒回家。妻子抱著孩子來找他,正好看到他在烤酒時累得在那裡暈到。

後來,季克良說燉個雞給娘倆吃。雞都燉好了,等他伸出手去拿時,由於手臂火辣辣得疼,猶如過了一個世紀才拿回來。

不過,現在再回憶那段往事,季克良沒有絲毫抱怨。

一代酒神季克良造就茅臺5000億商業帝國為何感嘆心安處即是故鄉

“我感到文革時期的鍛鍊,增長了很多知識,是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季克良說。

一 些日後被封為金科玉律的茅臺生產規律,一條條被季克良總結出來。

單 位產酒量所需要的酒醅多產酒就香、質量就好;茅臺酒中香氣成份最多的微生物適宜溫度...

一代酒神季克良造就茅臺5000億商業帝國為何感嘆心安處即是故鄉

而他的品酒方式也漸漸發生變化,只要用鼻子一聞,就能區分出幾百種不同年份、不同輪次、不同酒精濃度、不同典型體、不同酒齡的茅臺酒。

“他的鼻子是世界上最貴的鼻子。”國內酒廠紛紛以請到季克良品酒為榮。十年未發言,一發言,他就成了茅臺乃至白酒行業的權威。

由於工作成績突出,季克良慢慢從副科長、副廠長一直到1983年做了廠長。這期間,質量穩定下來的茅臺廠,也早已擺脫了虧損。

鮮為人知的是,期間,季克良寫過數次請調報告。

如山的親情是他數次申請調令的原因所在。他的養母在1967年離開人世,因為交通實在不便,季克良趕了五天五夜回到老家,還是沒能見到養母生前最後一面。

一代酒神季克良造就茅臺5000億商業帝國為何感嘆心安處即是故鄉

季克良從此開始申請調令。“但一級一級都不放我。”季克良說。先是廠裡不放,後來是輕工廳不放,再後來是省委不放。

1985年,技術出身的季克良做起行政職務來,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他主動提出辭掉廠長的工作。

此時的沿海開放城市正是求賢若渴的時候,聽到這樣的消息,很多公司開出了優厚的條件。他也有了機會回到離家更近的地方。

“曾經有人給我一個小別墅,那時候我的工資才幾十塊錢。那個時候告訴我年薪有5萬塊錢。我說不去不去。”真的等到可以離開時,季克良為什麼又不走了呢?

“去那些地方,我感到對不起茅臺。”季克良說。

在他心中,是茅臺成就了他。

季克良悉心培養接班人到了1993年,各級政府換屆,省委主要負責人找他談話,要調他到省廳當領導。

季克良再次婉言拒絕。“輕工行業有54個行業,我只懂點茅臺酒。”季克良說。

這時,季克良已經知道,這一生已不可能離開茅臺。“心安處即是故鄉。”每天到車間聞到原料發酵的酸味,他會心安。每天嗅到早上品酒會的種種醬香,他會心安。

與此同時,茅臺酒還未達到毛主席和周總理寄予年產萬噸的願望,卻讓季克良難以完全心安。

也許命運註定了季克良離不開茅臺酒。

一代酒神季克良造就茅臺5000億商業帝國為何感嘆心安處即是故鄉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包括茅臺酒在內的整個黔酒陣營幾乎全軍覆沒,集體失語。當年5月,季克良臨危受命,被任命為公司黨委書記,集黨委書記、董事長、總工程師於一身。

這一年,季克良虛歲60。

本該卸甲歸田,含飴弄孫的年紀,季克良帶著一幫老兄弟重新創業。對質量上,季克良更加嚴格。

他提出——產量服從質量、速度服從質量、效益服從質量、工作量服從質量。

一代酒神季克良造就茅臺5000億商業帝國為何感嘆心安處即是故鄉

季克良更忙了。但是隻要在公司,每天早上的品酒會,季克良一次沒落下。

“老爺子讓茅臺整個技術的傳承來得更加快,變得更加成熟。整個茅臺技術隊伍的強大,他功不可沒。”

猶 如酒越陳越香,堅守後的彩虹也格外絢麗。

正是季克良的堅守,讓茅臺在堅守質量的同時,產量也扶搖直上,市值也一再創下新高,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

品盡人生百味,季克良終釀出世人為之神魂顛倒的國酒味道。但每次聽到“季克良成就了茅臺”這句話,季克良總會用濃重的鄉音糾正:是茅臺成就了我。

大家都說說你的看法吧,請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