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奋斗 我幸福丨买买提 吾守尔的红色电影院

买买提 • 吾守尔的红色电影院

5月15日,一场寒流让尉犁气温骤降,但在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一户农家小院里,55岁的买买提 • 吾守尔像往常一样,调整好放映机,准备给村民放电影。

在农家小院门口,“达西农民电影院”几个红色大字格外显眼;推门而入,两台老式电影放映机映入眼帘;正对门的墙上,挂着一块巨大的投映幕布,两边的墙面上悬挂着介绍尉犁县影剧院发展变迁的照片、中央领导人接见电影工作者的资料图,还有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展板。

“只要乡亲们想看,我就会把红色电影一直放下去,把党的好声音传下去。”买买提 • 吾守尔是尉犁县罗布淖尔影剧院的经理,也是这家农民电影院的负责人。2016年4月,他在达西村买下这处250余平方米的院子,又投入五万元,办成了农民电影院,每周末给村民免费放映电影,两年来,风雨无阻。

墙上的一张合影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那是我的父母,也是尉犁县第一批电影工作者。”买买提笑着说。

买买提的父亲吾守尔和母亲沙达汉都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电影院的工作人员,1964年,两人因电影结缘走到了一起,1974年,夫妻俩又调至尉犁县人民电影院工作。

20世纪70年代,为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各地开始组建电影放映队,跟随父母走乡入村放电影成为买买提儿时记忆里最深刻的事。

“那时候,农村电影放映员是村民眼里的大红人,看到父亲拉着放映机来了,大家都会热情地招呼说,‘吾守尔电影’来啦,还有老人会端着热茶和馕来慰问我们。”买买提说,那时的电影题材以抗日战争为主,比如《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和《闪闪的红星》,虽然题材单一,但老百姓观看的热情很高涨。

1980年,42岁的吾守尔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工作岗位上。16岁的买买提接过接力棒,开始延续父亲的电影梦。

“放映机传来‘咔咔’声,一束明亮的白光照在幕布上,电影开始播放,我也渐渐爱上了这份工作。”买买提说,每次到村里放映电影,村民们都奔走相告,早早来占座,看到大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这样强烈,他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

一幅电影幕布、一台放映机,足迹遍布尉犁县50个行政村。39年的坚守,让买买提成了和父亲一样家喻户晓的电影放映人。

“过去下乡放电影没有汽车,交通工具就是驴车、自行车和摩托车,放映设备又非常重,马车陷在泥潭里,摩托车坏在路上的事经常发生。”买买提说。2003年,受益于国家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尉犁县人民电影院分配到一辆流动电影放映车和数字放映机,如今,这台流动放映车每年深入尉犁县50个行政村为各族群众放映电影600场次,受到了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

“从驴车到流动电影放映车,从胶片机到现在的数字放映机,这既是时代发展变迁的缩影,也体现了党的文化惠民政策对基层群众的关怀。”在达西农民电影院里,买买提一边带记者参观,一边介绍说。

这间宽敞的屋子,不仅是一间放映室,更像是一个展示尉犁农村电影发展变迁的博物馆。

“你看,左边这张照片是过去的尉犁县人民电影院,右边这张是现在的影剧院,变化多大!如今,尉犁县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收看高质量的3D影片了。”买买提说,“我建这个农民电影院不仅给村民免费放电影,还希望乡亲们从影厅里展示的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里,看到生活的变化,感受到党的好政策。”

“通过新旧对比,群众肯定会思考现在的好日子是谁给我们带来的。每当这时候,我就告诉大家,是党给我们带来的好日子,我们不能忘本。”买买提说,达西农民电影院从2016年建成至今,已经为达西村各族群众放映电影180余场次。

在影片的选择上,买买提选择的是能够传递党的好声音、弘扬社会正能量和激发爱国热情的红色影片,比如《湄公河行动》《厉害了,我的国》《战狼》《红海行动》和《梦开始的地方》等。

电影《梦开始的地方》讲述了新疆内高班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成长的青春励志故事,生动展现了党中央对新疆各族青少年的亲切关怀和对新疆教育事业的倾力支持。2017年8月,达西农民电影院播放这部影片时,许多村民都落泪了。

“买买提给我们选的片子都非常好看,我们通过影片了解到了许多党的好政策,也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达西村村民杜孟河说。

“买买提大叔每周免费给我们放电影,还给我们讲尉犁县过去的事,放假了我们总爱来他这儿。”尉犁县第一小学六年级学生古丽米热 • 艾合木提说。

“现在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大家在家里就能收看网络电视节目,我会把‘达西农民电影院’一直办下去,因为它不仅是丰富乡亲们精神生活的文化阵地,更是凝聚民心的精神阵地。”买买提说。

记者:夏青等

查看更多内容 请微信关注言江:xj-tal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