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学”在哪儿?看看北京这所学校的徽州文化之旅

研学旅行,“学”在哪儿?看看北京这所学校的徽州文化之旅

研学旅行,“学”是核心。

研学课程如何设计?“把文化资源转变成教育资源,把教育资源转变为课程资源,把课程资源转变为教育成果”(王振民语),这是目前国内研学旅行需要探讨的核心课题。

在北京有一所中学,从2013年到2016年,历时四年,一直在进行“中华文化寻根之旅”的研学旅行:

四年来,师生的足迹遍布9个省,25个城市,累计1280名学生,完成314个课题,踏足10000公里行程,累计840000字报告。

研学旅行,“学”在哪儿?看看北京这所学校的徽州文化之旅

这所学校就是2013年9月成立的北京中学,这是一所由北京朝阳区政府创办的公办完全中学,从创立伊始,就致力于办一所“国际化、现代化、高品质”的学校,目前处于小规模实验阶段。

四年下来,北京中学已经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今天我们刊登北京中学老师余国志博士的一篇文章《全息徽州 课程先行》,以北京中学今年进行的徽州之行为例,和您一起探讨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

研学旅行,“学”在哪儿?看看北京这所学校的徽州文化之旅

如果您想进一步和余老师探讨,请参加1月11-12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研学与营地教育高峰论坛。余老师将举办“研学课程设计与教学的”专场工作坊,和您一起探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

全息徽州 课程先行

研学旅行,“学”在哪儿?看看北京这所学校的徽州文化之旅

余国志

教育学博士,曾赴台湾大学交换。

研究领域:教学与课程论。

研学是读万卷书,旅行是行万里路。间接知识的获得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直接知识的获得则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精神溯源于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治学是现代研学的始源。

研学,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单纯的学习,它应该是带着一种视角去体验世界,去丰富自己。从本质上看,研学旅行是一种跨学科学习活动。既是“脖子以上”的学习,也是“脖子以下”的学习。

以2017年11月6号-10号,北京中学九年级师生进行的徽州行为例:徽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中下游的文化典型和样板。它起于宋而至于清,兼及过去与现在的徽州本土和本土以外的徽州人所创造的以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区域性又有普遍性的典型文化。

研学旅行,“学”在哪儿?看看北京这所学校的徽州文化之旅

研学旅行,“学”在哪儿?看看北京这所学校的徽州文化之旅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主要内容包括: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书、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地理等。

研学旅行,“学”在哪儿?看看北京这所学校的徽州文化之旅

研学旅行,“学”在哪儿?看看北京这所学校的徽州文化之旅

徽州文化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起源于南越(亦称山越)文化,融合于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徽州文化不仅创造出徽剧、徽商,徽菜,徽墨、歙砚等物质财富,还创造出程朱理学、朴学等影响深远的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与意义。

研学旅行,“学”在哪儿?看看北京这所学校的徽州文化之旅

黄山诗会

研学旅行,“学”在哪儿?看看北京这所学校的徽州文化之旅

黄山傍晚景色

徽州行课程以徽州的人文遗迹、自然资源,饮食文化、物化素材为课程资源,让学生从充满地域特色建筑的徽式建筑、名人成长轨迹、民间的传统饮食等多个角度对徽州文化有一个全视角的了解。对拼搏奋进、百折不挠、吃苦耐劳的“徽骆驼”精神有一个深刻的全景认识,进而加深学生对中国不同地域文化的认知,学习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文化融合的重大意义。

本次徽州行课程最大的亮点在于:有效贯通了国家研学旅行政策与校本课程的对接,创新了传统的知识清单式学习手册,突破了以往行前热热闹闹,行中轰轰烈烈,行后冷冷清清的怪圈,首创行前-行中-行后的研学闭环,将研学旅行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1月12日上午,“研学课程设计与教学”工作坊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