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再出發|購物天堂的體驗:足不出滬,買遍全球

改革開放再出發|購物天堂的體驗:足不出滬,買遍全球

圖說:隔街相望的市百一店和新世界城走在改革的前沿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

從漁村小鎮,到國際大都市,上海是一個“依海而生,因商而興”的城市。

一百多年前,開埠後的貿易興市,讓上海商業早早地接受了西方交易規則,孕育出中國第一代商業資本家,創建了一批民族品牌。四十年前的改革開放,讓上海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為了走出“短缺經濟”的困境,我們摸索著打響“流通革命”,通過引進外資、放開市場,實現了商業業態的大變革。

“國際化”三個字,更是流淌在上海商業血液中的東西,西風東漸的首站歷來都在此地。中國的第一家百貨商店、第一家超市、第一家便利店、第一家大賣場、第一家購物中心、第一家奧特萊斯都誕生在上海。上海不僅擁有強大的民族商業,更聚集了國際上幾乎所有跨國商業集團,並以上海為基地,向全國各地延伸、發展。

2017年,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1830.27億,居全國城市排名第一位。商貿行業就業人數超過325萬人,貢獻了全市近四分之一的就業崗位。“因商而興”絕不是浪得虛名,接軌國際更是步步深入。目前,上海的國際高端知名品牌聚集度超過90%,全球零售商集聚度達54.4%。

改革開放四十年,“上海購物”的金字招牌,不僅要傳承城市文化,更要擁有國際視野。11月5日-10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從“賣全球”到“買全球”,高品質的國際商品將為“買買買”提供更多選擇,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需求。

改革開放再出發|購物天堂的體驗:足不出滬,買遍全球

圖說:南京路步行街無論何時都是人頭攢動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

南京路 打響改革第一槍

作為上海開埠後最早建立的一條商業街,南京路的變遷見證著改革開放四十年上海商業的發展。它就像一座活著的商業博物館,有創建於開埠初的百年老店,也有興建於改革開放後的現代化商廈。如今的南京路夜景輝煌,街市繁華,無論何時都是人頭攢動,不負其“中華商業第一街”的美譽,而其蛻變正在這四十年間。

上世紀30年代起,南京路“四大公司”統治中國百貨業半個多世紀,卻在改革開放初期落後於廣州,市百一店全國第一的位置曾被廣州南方大廈取代。1984年,市百一店實行幹部競聘招標制,打破“鐵飯碗和大鍋飯”,用改革第一槍的魄力,當年就奪回了全國第一。

馬路對面的新世界城也不甘落後。1988年,新世界百貨公司成為黃浦區第一家定向募集的股份制企業,1993年又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成為上海商業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因此有了更多走在前面的“自選動作”。

“剛改制時,新世界營業面積僅800平方米,員工不足100人。”回憶當年,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徐家平頗有感觸,1988年,新世界首開上市公司較大規模兼併的先河,營業面積如今擴充到20.5萬平方米,擁有商場、酒店、餐飲、娛樂、文化、展示等多功能。“我們是上海首批增設上下行自動電梯和中央空調的新型商場,當年很多市民為了坐電梯、吹空調專程而來。”

上世紀90年代,以大型百貨商店集中上市為契機,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和豫園商城等商業街都舊貌換了新顏。南京路更升級為步行街,邁入全新階段。

作為1999年上海市重大工程,南京路步行街項目邀請法國、日本的設計事務所來做規劃設計,市區兩級則對商業經營結構調整下了苦功,形成市百一店、華聯商廈、新世界城的“三足鼎立”,19幢專業商廈各顯神通,20家名特商店各具特色的格局。營業面積增加了,商品經營面積卻下降了,娛樂休閒業態的比例大大上升,即便在如今看來,露天咖啡館、中西美食、展覽展示、廣場表演等商旅文結合的業態,也是增加體驗感的利器。

改革開放再出發|購物天堂的體驗:足不出滬,買遍全球

圖說:徐家彙商業購物中心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連鎖經營 商業走入現代化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歐美各國和日本就完成了“傳統商業向連鎖商業轉換”的變革,通過全球採購和供應鏈的整合,成為市場經濟的引領者。連鎖經營是現代商業的重要標誌,而上海邁入這一新時代,也是在改革開放之後。

“1991年,上海組織了一個商業考察團到香港,我們用整一天的時間把華潤集團在香港本島、九龍的57家超市看了一遍,晚上還去探訪了7-11、OK便利店,對‘超市’有了粗淺的認識。”曾任市財辦主任、市商委主任的張廣生,是上海商業改革、發展和流通革命的參與者、實踐者,他在《海商》一書中回憶,聯華超市的出現就緣起這次香港之行。

“1993年,所有憑證、憑票商品都取消了,上海居民年人均收入也跨過800美元的檻,正是發展超市、連鎖商業的最好時機。”從市財辦和內外貿易聯合公司拿到1200萬註冊資金,選址曲陽中心商場,聯華超市第一店開始籌劃,卻在前往工商局註冊時被拒絕。“工商局的工作人員認為,‘市場’是由工商局統一管理的,‘超級市場’是什麼?不能用這個名稱。”還是張廣生向當時的工商局副局長張文蔚解釋:“超市”不是“市場”,而是零售商業的一種連鎖業態,國外已經有50多年曆史了。“聯華超市”這才註冊成功。

誰能想到,條形碼也給開業帶來難度。上世紀90年代初,產品出廠沒有條形碼,超市進貨、倉儲、收銀和售後難管理,聯華人因此自行印製條形碼,貼到每一件商品上,進貨人員日夜加班,就連上級公司總經理都跑到倉庫裡貼到深更半夜。

1991年9月11日,聯華超市曲陽店正式開業,這是上海第一家以顧客自選、開架銷售、集中結算、連鎖經營為特色的超級市場。市民們蜂擁而至,結算臺人流不斷,晚上8點都關不上門。一時間,超市塑料袋竟成為顧客拎在手中的時尚包裝品。

到1992年底,上海一下子冒出200家連鎖超市,聯華、華聯、農工商等競爭激烈。但國有商業的基礎讓他們受制於傳統經營思想和缺乏資金的境況,面對現狀,商業部門決定吸引外資,用合資合作推動高質量發展,家樂福恰在此時來了,它讓上海人知道了什麼是“大賣場”。1994年,家樂福和聯華超市組建“上海聯家超市有限公司”,1995年12月31日,聯華超市曲陽店翻牌成為聯家超市曲陽店,第一年的銷售額就達到2.6億元,1998年更達到5.1億的頂峰,每平方米銷售12萬元的驚人業績,更是家樂福全球門店的最高紀錄。在此之後,不但家樂福快速擴張,麥德龍、樂購、沃爾瑪、大潤發、易初蓮花(後改名卜蜂蓮花)、歐尚、樂天瑪特等外資大賣場紛至沓來,成為上海市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夥伴。

改革開放再出發|購物天堂的體驗:足不出滬,買遍全球

圖說:恆隆廣場是上海老牌的購物中心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利用外資 跑出創新加速度

第一八佰伴、東方商廈、華潤時代廣場、佳士客(不夜城),是首批進入上海的百貨零售業,當年上海首開利用外資的先河,如今外資幾乎撤出,僅剩香港華潤集團還在堅守。

東方商廈是上海第一家滬港合資的大型零售企業,香港的“上海實業”一開始佔有49%的股權,後來又增資到51%。

“當時的徐家彙還在開發中,但市政府對東方商廈的要求是商品、服務、環境等都要一流,賣上海現在沒有的東西,那就是進口商品。”1991年,現任東方商廈居家禮品商場經理的瞿耀景就參與商場籌備,他告訴記者,為了找到進口商品,他和同事走出國門採購。“我主要負責家電採購,當時我們先去珠海免稅店,看哪些商品好,把品牌和供應商抄下來,擔心營業員阻撓,還要背下一個出門記好,再回去。然後我們到廣州友誼供貨公司進貨,完成了第一步採購。”下一步他去了香港,在高島屋、三越百貨抄了又抄後,再一個個跑設立在香港的辦事機構。“索尼、日立、三菱、飛利浦……都跑遍了,當時人家不能理解你這種採購方式,幾乎就是靠誠意感人的。所有商場經理都是這麼過來的,女裝部經理是位男士,在內衣店抄品牌時,面對不少異樣眼光。”

等到東方商廈開業時,店裡有了約2萬個品牌,CD機、LD機等首次成規模地進入百貨公司,李維斯牛仔褲也成為時尚青年的首選。“當時東方商廈的紙袋拎出去,不亞於如今的奢侈品。”東方商廈的新潮還不止於此,總辦的冷成暖曾經是模特隊的一員,20來位年輕姑娘一到週末就會在店裡走秀,展示最新款的服裝,國別商品周、保稅展示展銷等手段引領風潮。

1992年5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鵬正式批覆上海市政府,同意興辦中日合資的上海第一八佰伴股份有限公司。這意味著,第一八佰伴突破了外資不能進入中國零售業的禁區,成為中國第一家經國務院批准的大型中外合資商業企業。1992年9月2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20週年紀念日之際,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新世紀商廈奠基。1995年12月20日,第一八佰伴開業,107萬位顧客湧入商廈,創下了日光顧同一店鋪人數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選址大開發的浦東,新建成的第一八佰伴內外有87部電梯,空調、照明均由中央控制室集中控制,一經亮相就轟動全城。從2004年開始,第一八佰伴最先發起的跨年促銷盛會,也成為上海人軋鬧猛的第一選擇。

2001年7月14日,南京西路陝西路口有一座類似帆船形的建築橫空出世了,就是浦西當時的最高建築,66層,288米的恆隆廣場。恆隆廣場的出現,讓世界頂級品牌匯聚於此,不但是上海頂級寫字樓的所在,更成為上海精英消費的所在。梅龍鎮、中信泰富和恆隆廣場組成的上海時尚消費“金三角”,至今牢不可破,而正是由他們打開的局面,使得如今國際上八成的頂級品牌都在南京西路開有旗艦店或專賣店。

與之2公里之隔的淮海路商圈也在幾乎同一時段崛起。2000年,大上海時代廣場開業,隨它一起開業的是已有150年曆史的連卡佛;2001年,位於淮海中路向南的馬當路興業路,瑞安集團主導的國內首個商業零售項目上海新天地開業;2002年,在淮海中路黃陂南路段的香港新世界大廈建成,它便是後來K11藝術購物中心的前身。

而在此後,上海商業新一輪發展規劃以大型購物中心為主力,吃喝玩樂“一站式”的商業模式更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也對上海商業提出更高要求。

新民晚報記者 張鈺芸

改革開放再出發|購物天堂的體驗:足不出滬,買遍全球

圖說:將於9月開幕的凱德晶萃廣場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

【延伸閱讀一】

邁向智慧零售新時代 “上海購物”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去年,市委書記李強提出打響上海“四大品牌”,那麼“上海購物”這張牌該如何打?

李強說,要打響“上海購物”品牌,創造更加便利的購物消費環境,匯聚更加豐富的全球高端品牌,打造更有特色的知名商圈,抓住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重大機遇,把上海建成人人嚮往的購物天堂。

“‘打’就是要有措施、有行動,‘響’就是要在國內外叫得響,‘品’就是要質量高、品質好,‘牌’就是要有競爭力、影響力。打響購物品牌,‘購’就是要從體驗度著手,環境好,想逛、想看、想shopping;‘物’就是要從商品豐富度著手,最新、最潮、最划算。”市商務委主任尚玉英表示,上海是全國最大的消費城市和新零售的“試驗田”和“競技場”,也是國際零售商和國際知名品牌集聚度名列全球前茅的城市,消費已經成為上海城市經濟持續繁榮的“穩定器”和“壓艙石”。目前市商務委已經制定了8個專項行動,包括新消費引領專項行動,打造新零售“試驗田”;商業地標重塑專項行動,重塑“中華商業第一街南京路”“百年淮海路”形象;老字號重振專項行動,實施“老字號+互聯網”計劃等。

目前,上海已經是全球零售商進駐的重要目的地,國際零售商集聚度達54.4%,國際高端知名品牌集聚度超過90%,上海口岸的服裝、化妝品、汽車進口額分別佔到全國的70%、53%和37%,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高端消費品的進口集散地。然而,對標公認的國際消費大都市,上海在外來消費吸引力、商圈商街的國際影響力、消費體驗環境、消費市場的豐富度等方面,有待更好地和國際接軌。

市商務委商貿處處長孔福安表示,上海要抓住零售創新的機遇,用新技術驅動變革和發展。“中國的新零售開啟了智慧零售的新發展,如何利用技術來實現數字化升級和用戶體驗的優化,是業者需要實踐的問題。上海正在籌備‘全球零售創新大會’的領袖圓桌會議,我們希望集聚全球智慧,用智慧零售帶來更高品質生活。”

此外,抓住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滬舉辦的機遇,也是各方共識。李強指出,上海要抓住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契機,加快引進更多全球優質商品和服務,加快引進有實力的零售商和採購商。

“進口博覽會將幫助上海打造亞太乃至於全球的消費品集散中心,成為引領全球消費品市場的風向標。”孔福安表示,中國市場既有增長動力又有市場規模,看中這一優勢全球零售商正將其最好的資源帶入中國。“長三角的高端消費人群是‘上海購物’的支撐,三省一市共有3.2億人口,消費人口基礎是其他城市的3到5倍,再加上國內外旅遊人次,‘上海購物’不愁客戶群,更應該用高質量發展提供高品質生活,讓消費迴流。”

新民晚報記者 張鈺芸

改革開放再出發|購物天堂的體驗:足不出滬,買遍全球

【延伸閱讀二】

創新發展大事記

1989

12月8日,上海首家肯德基快餐店在中山東一路2號開業,連鎖洋快餐首次進入上海。三年後,麥當勞也進入上海。

1991

12月28日,“榮華雞快餐店”在人民公園肯德基門店旁的南京西路黃陂北路口開出首店,中式快餐叫板洋快餐。

1995

12月20日,上海第一八佰伴開業,當天接待顧客高達107萬人,創下了同一天光臨同一商店人數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12月31日,聯家超市曲陽店正式對外營業。1998年其每平方米銷售12萬元的驚人業績,創下家樂福全球門店的最高紀錄。

1997

8月25日,梅龍鎮廣場開業,第一次將MALL的概念展示在上海消費者面前,開啟了上海商業的購物中心時代。

1999

10月1日,南京路步行街正式向市民開放,由江澤民總書記題字的“南京路步行街”石碑豎立在步行街的兩端。

 2001

6月30日,“新天地”商業設施向市民開放,同年10月APEC會議期間,江澤民總書記、俄羅斯總統普京、新加坡總理吳作棟等國家元首先後前往參觀。

 2003

4月24日,由原上海市第一百貨集團、華聯集團、友誼集團、物資集團合併重組的大型國有商貿流通產業集團百聯集團掛牌成立。

2010

12月28日,上海大悅城正式開業,打造潮流、時尚的生活購物中心。

 2017

12月11日,上海市領導對上海發展提出新要求:著力構築上海發展的戰略優勢,全力打響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

 2018

5月8日,市商務委制定實施《全力打響上海購物品牌 加快國際消費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