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早報 -2015年10月15日星期四

“中國電影產業體系的建立可能需要一代人的努力,一方面,以中外合作的方式進行,另一方面,不少海外歸來人才已經有西方電影工業思維,這也有所促進。”

早報記者 閆鵬飛

當下,電影產業板塊的投資給“黎叔”和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簡稱“華人文化”或“CMC”)掙足了面子。

10月8日,電影技術供應商IMAX旗下IMAX中國在香港掛牌上市,而華人文化作為主要股東的收益也可以量化——2014年4月,華人文化出資4000萬美元,獲得IMAX中國10%的股權,而現在,在售出IMAX中國部分股權後,華人文化持有的市值仍接近9億港元,一年多的時間就有三倍多的回報。

“我們研究這個項目大約在兩年前,那應該說是很不錯的項目,當然,我也很看重這層意義,即這是世界上第一例純美國上市公司把它的中國業務拆分出來,拿到中國(香港)的股市裡上市的案例。”近日,華人文化董事長黎瑞剛在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2010年開始運營後,華人文化做出不少大項目:從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手中接過星空衛視、與美國“夢工廠”合作成立東方夢工廠,打造上海“夢中心”,入股香港最大的電視機構——無線電視TVB等。

目前,華人文化的投資方向被黎瑞剛定為三個,第一是傳媒和娛樂行業,更多偏重內容;第二是互聯網和移動,主要側重平臺;第三是關注生活方式。再細分看來,電影領域毫無疑問是華人文化特別關注的一個熱點。

而已經走出體制的黎瑞剛,最近也在電影產業上頻頻出手:和美國好萊塢最大的電影公司華納兄弟共同在香港出資成立“旗艦影業”,而華人文化領導的財團控股約51%;與美國華特迪士尼公司、Evolution Media Partners三方領投位於硅谷的虛擬現實(VR)技術領先企業Jaunt。

黎瑞剛介紹,除了參投IMAX中國、主控東方夢工廠、旗艦影業外,華人文化現在還投資了一些中小型的電影公司和工作室,以及電影票務公司和藝人經紀公司,除了暫時未碰電影院外,基本上介入到電影產業上下游整個鏈條。

為什麼牽手IMAX中國?

當然,在無論哪個領域,華人文化的投資都有一個前提。黎瑞剛說,作為一個投資收益驅動的集團,被投公司的財務狀況是基礎。

IMAX中國本身的業績也自證優質:2014年IMAX中國收入增長40%,至7822萬美元,利潤增長30%,達到2278萬美元。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共建成IMAX影院221間,已簽約的還有217個IMAX影院系統。

在中國每天平均票房超過1億元的當下,IMAX中國吃到了不小的票房增長紅利,除了水漲船高的因素外,黎瑞剛也解釋了當初看好這一項目的原因。

“成熟的電影市場,觀眾對於直接的感官刺激關注度會略低一點,會更關注劇情人文,而中國目前的情況是,對於高科技觀影體驗的認同感和偏好高於發達國家,重視視覺衝擊,這一類型影片構成進口大片的主體。”他說。

也有政策對IMAX市場放量的促進。2012年,中美之間在電影進口配額上有調整,從最早20部進口大片增加到34部,新增的14部必須是MAX格式和3D格式。

根據藝恩諮詢的報告,2014年,中國一塊普通的電影屏幕平均產出票房約20萬美元,而IMAX屏幕的產出則為120萬美元。

利用華人文化在中國的經驗,IMAX中國規劃的發展路徑實際比其美國公司更為豐富。

在黎瑞剛看來,IMAX院線屏幕數上,中國在3年到5年很有可能超過北美,而利用IMAX的技術針對高端消費者的家庭影院系統也蘊含巨大的商業機會,現在IMAX中國已和不少房地產機構簽約,項目已經開始啟動。

他介紹,在別墅、高檔小區會所、度假村俱樂部等場所中建一個IMAX的私人放映廳,10-20個座位,最新的影片通過網絡和雲端傳輸,然後付費下載到放映機的硬盤中,這種專門針對中國高端消費者的產品,也將會開發出不少票房來源。

IMAX只提供技術不進行製作的商業模式也會被改變:今年6月,華人文化和IMAX共同設立中國電影投資基金,啟動資金規模為3億元人民幣(5000萬美元),首期目標是推出10部華語大片。

“IMAX屏幕的票房號召力是一大資源,在諸多影片爭上IMAX屏幕的背景下,我們提供的渠道能力實際上增加了參投影片的談判籌碼。”黎瑞剛說。

“好萊塢合夥人”還在學習

如果提起旗艦影業的設立,很容易被人聯繫到三年前——2012年,華人文化和美國“夢工廠”合作成立東方夢工廠,打造帶有中國元素的動畫電影。

彼時他還被冠以“好萊塢合夥人”的稱號,而現在東方夢工廠的首部合拍作品《功夫熊貓3》已經定檔明年春季前夕上映。

有了和好萊塢的合作經驗,黎瑞剛也有了合作中面對困難的準備。他說,在成立合資公司時有談判的博弈,成立後還要協調文化、工作流程的衝突等,外國廠商多年來形成一套運營體系,但也要考慮中國本土化,比如,華人文化看到這其中工業體系成本巨大,要思考成本如何消化的問題。

“即使華人文化是主控,不代表任何事情就能夠說了算,有不少相互理解的過程。”黎瑞剛說。

之前對外談起國外廠商合作時,黎瑞剛的說法始終是“學習”。比如在今年的夏季達沃斯上,當下,中國一直用體量交換西方的產品,未來的關鍵還看是否能學到西方的創意、內容生產整套流程體系。

而借用東方夢工廠製作《功夫熊貓3》的例子,他披露出了三年以來這種學習的過程。

黎瑞剛介紹,東方夢工廠的員工大概200多名員工,除了30名外籍外,其餘的是中國員工,其中不少為新人,形成內容生產體系,就是培訓這些員工能達到好萊塢員工的水準。在中美雙方探討了《功夫熊貓3》劇本後,美國夢工廠承擔三分之二的製作,而東方夢工廠大約承擔三分之一,雙方因為時差的原因,可以循環運作,對動畫進行製作和修改,這種工作系統複雜,而且耗費時間。

通過《功夫熊貓3》的實際操作,東方夢工廠的員工就可以100%承擔下一部動畫的製作了,不過,由於劇本創作的學習更為困難,中美合作劇本的路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中國電影產業體系的建立可能需要一代人的努力,一方面,以這種合作方式進行,另一方面,不少海外歸來人才已經有西方電影工業思維,這也有所促進。”黎瑞剛說。

題外話,當被問及這部“三年磨一劍” 《功夫熊貓3》的票房預期時,黎瑞剛沒有正面回答,他說,在2011年中國電影市場規模還不大時,《功夫熊貓2》在中國市場就拿下了6.17億元票房。

當然,旗艦影業學習過程可能快一些,畢竟按照華人文化計劃,2016年就可能會有項目的進展。

投資策略:

利用渠道將內容變現

其實,除了主控的電影企業外,華人文化也參投了不少電影項目,比如,既有《匆匆那年》這種小成本的文藝片,也有《智取威虎山》這樣國內罕見的大片。

黎瑞剛說,華人文化是非常商業化的,只要有價值,就會去投資,雖然海外電影不是經營重點,但公司也將有面向好萊塢電影的投資平臺。

華人文化在電影產業上佈局上如此之多,或許用黎瑞剛對外透露的投資策略也理解得通。

黎瑞剛在CMC的投資策略,實際上是通過投資及深度運營去獲取最優質的內容資源,然後通過線上和線下的各種渠道為優質內容拓展盈利和變現的途徑。

所以,黎瑞剛對於微鯨電視也頗為期待——8月13日,華人文化旗下一款名為微鯨的智能電視機亮相,這款電視將享有華人文化投資企業的綜藝、體育、影視以及新聞等內容。

“現在我希望旗下的電影產品幫助微鯨電視吸引用戶,但未來,希望微鯨電視把其變現能力發揮出來,比如一部電影在院線剛下線,留出一個窗口期,使觀眾只能在微鯨電視上付費來看,這樣也拓展了電影本身的收入。”黎瑞剛解釋。

有意思的是,即便旗下電影板塊現在頗為風光,黎瑞剛仍說,無論是主控和參投的項目,沒有一塊資產是華人文化一定不會退出的,畢竟華人文化還是以投資收益為導向的,第一條邏輯就是賺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