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家火燒 香飄600年

盛家火燒 香飄600年

盛家火燒 香飄600年

盛家火燒文化展示及加工展銷大院。

盛家火燒 香飄600年

遊客購買盛家火燒。

盛家火燒 香飄600年

擀麵。

盛家火燒 香飄600年

翻面。

盛家火燒 香飄600年

定型。

盛家火燒 香飄600年

燒火。

盛家火燒 香飄600年

蓋上鍋蓋,半蒸半烙製成火燒。

盛家火燒 香飄600年

出鍋。

盛家火燒 香飄600年

成品展示。

【非遺傳承人】——盛元淑

盛元淑,1943年生,斥山街道盛家村人,盛家火燒製作技藝第7代傳人,烙火燒58年。2012年12月,盛元淑被評為威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盛家火燒代表性傳承人。

文化檔案

威海市級項目:盛家火燒製作技藝

保護單位:斥山街道盛家村

盛家火燒是盛家村一門傳統的手工技藝。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盛家火燒所有工序均為手工完成,保持了傳統的製作工藝,是真正的天然綠色食品,它傳承著榮成沿海的民俗飲食文化和風土民情,是榮成特色麵食中的亮點。

當地人都知道,盛家村人制作火燒有個絕招,一般只用三把火就把火燒製熟。所以,盛家火燒出鍋後,一面酥脆,一面柔軟,中間白裡透黃,層次分明,吃起來又脆又香,而且便於攜帶,便於貯藏,備受當地群眾和出海漁民的喜愛。幾百年來,凡是到盛家村辦事、趕集、遊玩的人,都要買一些盛家火燒作乾糧;當地人家裡來了客人,只要添一道盛家火燒,客人便會交口稱讚,主人臉上也增添了幾分光彩。

盛家火燒分三種口味:

第一種:無糖。不加任何輔助材料,原香原味,適合血糖高的中老年人食用。

第二種:含糖。在麵粉中加入適量的雞蛋、白糖揉和烘烤而成,出鍋時香氣四溢,酥軟適中。

第三種:加餡料。在火燒麵皮中加入紅糖、豆沙揉和烘烤而成,香甜可口,甜而不膩。

在榮成,有這樣一種美食,它是古驛道上過往行人用來填飽肚子的乾糧;它是當地老百姓非常喜歡吃的一種日常麵食;它也是漂泊在外的榮成人異常懷念的家鄉味道。它就是——盛家火燒。

說到盛家火燒,不得不提的是斥山街道盛家村,該村是名副其實的“火燒村”,盛家火燒已經在這裡傳承了600多年。

盛家火燒萬里香

走進盛家村,你會被濃濃的盛家火燒文化氛圍所包圍。村內有一座盛家火燒文化展示及加工展銷大院,大門口建設了海草房樣式的牌坊,兩側鐫刻著引人注目的對聯:膠東美食老字號,盛家火燒萬里香。橫批:麥味飄香。牌坊左邊白色的牆上,寫著醒目的大字“盛家火燒——威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膠東美食老字號、盛家火燒最盛家”,彰顯著這個村子和盛家火燒的榮耀。大院門前南北村路兩側的居民牆壁上,繪製著先人們加工火燒的場面,並將製作技藝、烘製技藝標註在相應圖片的旁邊,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踏入盛家火燒文化展示及加工展銷大院,一股香氣撲鼻而來。大院四周牆壁上寫著“盛家火燒香、傳承600年”等宣傳標語。北邊是一排12間火燒加工車間和展銷門市,西側加工製作車間內,擺放著鐵鍋、案板等簡潔的工具。鍋臺前堆放著一堆麥秸,4位巧婦正在勤奮勞作,熱火朝天的加工場面和香噴噴的火燒味道,讓人產生體驗觀察的極大樂趣。

加工車間東邊是營銷展示中心,其牆壁上依次鑲嵌著盛家火燒文化宣傳畫框,詳細介紹了盛家火燒的歷史淵源、風味特色、製作工藝等詳細信息,圖文並茂的形式,讓即使不瞭解盛家火燒的人也能感受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畫框的下邊,擺放著一排乾淨整潔的玻璃櫥櫃,裡面陳列著歷史文物、文化資料、加工器皿、火食產品等珍貴文物。

據盛家火燒第7代傳承人盛元淑介紹,盛家火燒有著600多年的歷史,可追溯到元末明初時期。相傳是來自河南汝南的盛家始祖盛伯全,帶領3個兒子,選定盛家寶地,以姓氏命名,創立盛家村,將火燒獨門手藝帶到村裡,此後世代相傳,發展成為我市乃至膠東地區的美食老字號。由於火燒好吃好看,銷售火爆,明代中期以後,全村家家戶戶都會製作,村中百分之七八十的家庭從事火燒生意。當年盛家火燒發展高峰期時,全村每天可製作火燒五六十擔,耗費白麵600多公斤。新中國成立前,石島和斥山街頭就有30多家盛家火燒銷售攤點。20世紀30年代,村民盛德本到朝鮮謀生,在朝開設了“三把火火燒店”,華僑和朝鮮人非常喜歡,經常顧客盈門。

革命戰爭年代,盛家人積極支援前線,經常為八路軍、區中隊、民兵、支前民工等烙制贈送火燒。火燒因口感香甜、半月不壞、易於儲存、便於攜帶、富有營養、耐飢強身等特點,成為前線大受歡迎的“擁軍乾糧”。盛家村先後湧現了15名革命英烈,其中多名是揹著火燒上前線殺敵立功的英雄。

在著名的淮海戰役、孟良崮戰役中,盛家村有多名民工揹著火燒前往,捨命支援前線。如今,在盛家村的精心經營管理下,盛家火燒重現輝煌,遠銷國內外,年銷量2萬多公斤,使盛家村成為真正的“火燒村”。

技藝獨特見功夫

75歲的盛元淑是盛家火燒第7代傳承人,她從小經常看爺爺和父母做火燒,並跟著學習製作,掌握了全部技藝。20歲左右出嫁後,盛元淑開始獨立烙制火燒,有50多年的從業經歷。目前,老人帶著3個徒弟,不顧年事已高,每天早上5時就來到車間,和麵、揉麵、燒火、烙火燒,每一步驟都親力親為,十分認真嚴謹。“烙火燒可是個苦營生和累營生,不能吃苦的人幹不了。”老人說,特別是炎熱的夏天,室內高溫悶熱,烙火燒的人既要面對火苗直躥的鍋灶燒火,還要面對燙手烤臉的鐵鍋翻弄火燒,一不小心很容易燙傷。與此同時,還要不時下蹲燒火,頻繁起身彎腰烙餅。因為長時間置身煙熏火燎、又累又熱的的環境中,難受又遭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幹這個活兒。如今,盛元淑帶領的3個徒弟,都是四五十歲的年齡,個個吃苦耐勞、踏實肯幹。看到這門手藝後繼有人,盛元淑十分高興。

記者被老人的手藝所吸引,也體驗了一次做火燒的感覺。在親身體驗製作的過程中,記者瞭解到盛家火燒有5處獨特絕技:

——工具原始。烙火燒用的是老式鍋灶、10印大鐵鍋,全部是原始工具。鐵鍋上面有三層捂蓋,第一層是緊貼鍋沿放著草編圓圈的裹布墊子;第二層是墊子上加蓋高粱稈製作的裹布大圓蓋子;第三層又在高粱秸蓋子上再蓋上厚厚的木製鍋蓋。這三層捂蓋,既透氣保溫又保溼。和麵有專用鐵鍋,揉制火燒用木製案板,製作火燒用鋼製模子。

——用“引子粑粑”和麵發麵。“引子粑粑”等同現在的酵母,是用大米麵和玉米麵土法攪制發酵,再製成小粑粑狀,曬乾後在和麵時使用。盛家火燒用自制的“引子粑粑”和麵,具體做法是,頭天晚上將“引子粑粑”弄碎加水,攪成糊狀芡子,第二天早上用於和麵。

——揉麵製作。盛家火燒選用精製麵粉。面和好後,在案板上用力反覆揉搓成長條,使之勻和柔軟,筋道韌性。然後用手掐成210克左右的火燒面坯,再放入一個直徑13釐米、厚1.5釐米的不鏽鋼圓圈模子裡攤勻壓平,取出後加蓋“盛家火食”戳記,即成一個雪白透亮的生面火燒坯子。

發制也有技巧,盛家火燒是餳火燒不餳面,就是將做好的生面火燒坯子一一擺放在木板上,然後放在熱炕上,蒙上白棉被,春夏秋冬按照不同溫度,餳面1小時至1.5小時,據經驗觀察生面火燒坯子餳好後才可下鍋烙制。

——專燒麥秸。據盛元淑老人介紹,烙火燒要專燒麥秸,好處是易燃燒、火苗勻、火不“硬”、無炭火、好控制。用麥秸燒火,還解決了農村秸稈浪費汙染環境問題,廢物利用,一舉兩得。

——燒“三把火”。“三把火”,是盛家火燒的核心技術。火燒下鍋烙之前,先在鍋灶裡添上麥秸,將鍋燒熱。鍋熱後,正式開始烙火燒。每烙一鍋時,用白布蘸著少許花生油擦一下鍋,這樣鍋滑易烙,也容易將火燒烙出好顏色,然後開始燒“三把火”。一把火:火燒下鍋時快燒,為得是給火燒的一面烙出一圈好看的花眉。二把火:將火燒的另一面烙成金黃色。三把火:就是將鍋蓋上草編圓圈、高粱秸蓋子、木製鍋蓋後,將火燒半蒸半烙,蓋鍋5分鐘至10分鐘,火燒厚度會膨脹到3釐米左右,逐漸熟透。

這其中,“三把火”是技術關鍵,燒輕了火燒不熟,燒多了就會糊,非常難把握。燒火期間,要用心和經驗去掌握火候,做到心中有數,注意勤翻和轉動火燒,保證著色均勻。發現鍋裡太乾燥,可零星灑上一點水,保持乾溼度合適。

盛元淑回憶:“三把火”來自“三袋煙”。過去農村貧窮,沒有鐘錶看時間,她爺爺烙火燒時,用抽旱菸的方法來計時間。即抽一菸袋鍋旱菸,大約5分鐘的時間,每抽一袋煙就燒一把火,三袋煙後火燒基本就熟透了,這也就成了“三把火”的來歷。

非遺文化傳久遠

盛家火燒用精製麵粉,無任何添加材料,純手工製作,純原麥清香,純田園風味,是人們紅白喜事、饋贈親朋、備作乾糧、旅遊購物、款待客人的上乘美食。家裡來了客人,只要上一道盛家火燒,客人便會交口稱讚,主人也頓覺臉上有光。據《榮成民俗》記載:“火燒,以斥山盛家村的最負盛名,面白如生,吃時香味四溢。”就是說火燒看起來像生的一樣,吃起來非常爽口。

2006年,盛家火燒被評為“榮成市首批優秀旅遊食品”。2008年,入選“威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鞏固了盛家火燒膠東風味麵食老字號的地位,凸顯了巨大的經濟、旅遊和文化價值。如今,盛家火燒已經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張閃亮名片。

盛家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十分重視盛家火燒的歷史文化傳承工作,大力扶持火燒傳統名吃,使之發揚光大。村裡無償拿出12間原村辦小學房屋和整個大院,作為盛家火燒的加工車間和展銷中心,投資10餘萬元,改造房屋、新增鐵鍋、案板等設備,於2016年成立“榮成市盛家火燒有限公司”,實行企業化運營。同時,將盛家火燒第7代傳承人盛元淑等3位火燒製作巧手招入公司,進行火燒生產並指導具體加工。設立產品和文化展銷部,在“淘寶網”開設盛家火燒專賣店,廣泛對外銷售。目前,每天可銷售火燒近600個,全年銷售20多萬個,遠銷全國各地及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

在盛家火燒產業的帶動下,盛家村拓寬經營思路,將結婚用的喜餅和膠東特色大饅頭也納入經營範圍,同樣在火燒加工車間裡加工製作,不僅豐富了產品的類別,還形成了典型的麵食系列文化產品。“無論是火燒,還是喜餅、饅頭,我們都用傳統制作方法和製作工具,目的就是為了保證最醇香的口味,而對於很多出門在外的榮成人來說。吃到盛家火燒,就是品嚐到家鄉的味道,無論走到哪裡,也不忘父老,不忘家鄉。”盛家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盛躍松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