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歌的心音與吶喊——探訪榮成漁民號子

向海而歌的心音與吶喊——探訪榮成漁民號子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榮成人依海而生,與海為伴——

在這裡,

有一種古老技藝傳唱至今。

海風吹過了幾千年,

漁民忙碌過多少輩,

這號子就響徹過多少時空……

我從海上來:

沿海而生的搏海勁歌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文化探究講求“從源到匯”。

榮成三面環海,千里海岸線曲折綿長,水域遼闊。在長期與大海、大風、大浪的抗爭中,勤勞勇敢的漁民創造出極具地方特色的海洋漁號——榮成漁民號子。在那個以個體、小農經濟分散勞動的時代裡,它是漁民勞動不可缺少的古老歌謠和精神號令,是凝心聚力的生產宣言,代表著集體勞動的開始。

文化部門調研數據顯示,從秦朝至明朝,榮成漁民號子由簡單的音節、無調式的號子逐步演變為有調式,唱詞及內容更加豐富,尤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最為興盛,其音樂性、節奏性、實用性與生產勞動密切相連,喊唱交替、氣勢雄渾。經過代代相傳、口口相授,榮成漁民號子具備協調生產、鼓舞情緒的作用,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酣暢交替、即興發揮,大致可分為3類:

拼命號子(也稱“生死號子”)。在突遇風暴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號子就是命令,是組織協調動作的指揮,其節奏十分激烈緊張,鏗鏘短促,堅定有力,聲嘶力竭,驚心動魄,有震天撼地的氣勢,具有極強的震撼力和穿透力。頂流號子、迎風號子、救險號子、搖櫓號子等都屬於拼命號子,其曲調堅定、一氣呵成、氣息急促……

自由號子(也稱“一般號子”)。又稱“勸力之歌”,在拉大船、蹬船、拉網時使用。自由號子節奏平穩,有快有慢,一般採用“一領眾合”式,整套號子聽上去有力度有間歇,響亮而悠揚。這類號子多帶有唱詞,如蹬船號子、拉網號子、拉船號子等。在自由號子中,比較獨特的是拉網號子,也叫上網號子,它可急可緩,遇到風暴時號子激烈緊張,風和日麗時則又舒緩自然。

抒情號子(也稱“歡樂號子”)。多用於漁船收港時,其旋律優美,流暢歡快,帶有明顯的歌唱風格和浪漫色彩。抒情號子中的搖櫓號子也稱“歌唱號子”,因勞動強度變化而給音樂表現帶來直接影響,領與合交替進行,增進了感情交流。它採用了號子中少有的3/4拍,旋律優美,收港時,迎著晚霞,滿載而歸,一支大櫓悠然搖動,配上這種號子,漁民回家的喜悅和豐收的快樂油然而生。

上述漁號喊詞大多是語氣詞,如嚎、哦、哎、啊、咳、嗬、嗯、呀、啦、囉、嘿、哈等。人們把音律的長短跟勞動的輕重緩急巧妙地結合,節奏因勞動強度而變化。勞動強度小、動作幅度不大時,漁民們所唱出的號子委婉動聽,節奏和緩;反之,號子粗獷豪邁、節奏性強,先由領號發聲引領,當人們把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到一起的時候接聲,讓力量集體爆發,既有鼓舞情緒、調節精神的作用,又有指揮生產、協調動作、統一行動的功能,其喊腔、唱詞和榮成方言是密不可分的。不是土生土長的榮成人、不會地道的榮成話,就喊唱不出地道的榮成漁民號子。

榮成漁民號子演唱形式還有“二部輪唱式”、齊聲及重複演唱。領唱人有一特殊的稱呼——“海口”。要成為一個令人尊敬的“海口”,除了有天生的大嗓門外,還要具備豐富的漁獵經驗和指揮才能,德高望重。

十里不同風:

地域風情的典型反映

海是生命的頌歌、文化的搖籃。作為古老歌謠,榮成漁民號子也因生活氣息濃郁、風格獨特而成為我國民間口頭文學及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傾注著漁家漢子在搏擊大海、出沒風波時撼人心魄的情感。

《榮成市志》載,榮成的民歌類型之一就是漁號類,共計40多種,幾段連貫,就是漁民出海捕魚整個過程的精彩回放。南部號子高亢豪邁、粗獷有力、慷慨激昂、富有氣勢;北部號子悠揚動聽、和諧優美、富有韻律。

榮成漁民出海的勞作過程基本一樣,搖櫓南北一樣,打橛南北一樣,但南北的潮汐規律不同,船按大小、種類叫法因人而異略有差別,致使廣泛流傳的榮成漁家號子豐富多樣。即使是同類的漁家號子,由於時代不同,漁民居住的地域不同,唱號子時也有音調、音色及力度、風格的差異。按沿海方位可將其劃分為以大魚島為代表的西南海類、以俚島鎮瓦屋石為代表的中部沿海類和以龍鬚島、西霞口為代表的東北海類。

西南海類:包括大魚島、靖海、蚧口等地。大魚島村是我國比較大的自然漁村之一,至今有600多年的歷史。經過幾代傳唱而形成的大魚島號子,分為抬船號子、搖櫓號子、打橛號子、拉桿號子、拉網號子、收港號子等。搖櫓號子以喊為主,唱的較少,但節奏感強烈,富有號召力;行掛號子,喊“失著、失著”,隨勞作快慢變化,與搖櫓號子相似,力度較強。收港時唱的漁家號歌,是漁民號子與當地民歌相結合的典範,曲調悠揚悅耳,抒發了漁民魚蝦滿艙的喜悅之情。整體風格為旋律鮮明,喊唱緩慢悠長、節奏自由。搖櫓號子、打橛號子鏗鏘有力,抒情號子優美流暢,由五聲調式寫成,帶有典型的小調風格,漁家味道十足。

大魚島號子與當地地形和海灘有關,海灘坡度越大,拉船需要用的力越大,號子聲就越響亮,在西南海類號子中也是頗具特色和魅力。1960年,大魚島業餘劇團創作的歌曲《上網號》《劈風斬浪奪豐收》《歌唱新漁村》分別在山東省人民廣播電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此後至1995年,我市新創作歌曲50餘首,部分在全國、省級刊物發表或多個電臺播出,使得榮成漁家號子和其他歌曲一起,在全省乃至全國唱響。2010年2月,大魚島漁民號子團隊獲榮成市級“2009年優秀團隊”稱號。2010年12月,中央電視臺專門來我市拍攝了《走進大魚島》節目,擴大了大魚島漁民號子的影響力。

中部沿海類:包括瓦屋石、青魚灘、煙墩角等地,其中以俚島鎮瓦屋石村號子較為典型。隸屬於俚島鎮的瓦屋石村,在村子最南端的海岬旁邊,矗立著一塊礁石,退潮時和大陸連在一起,漲潮時被海水淹沒,距海岸約10餘米。因礁石被海水淹沒時,極像一塊橫放在海面上的瓦片,村名由此而來。2009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了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榮成市提交的“海洋漁號(榮成漁民號子)”等4個項目順利入選,主要傳承人為俚島鎮瓦屋石村李永喜。榮成中部的號子,包括蹬船號子、打橛號子、生死號子、歡樂號子(收港時的搖櫓號子等),以說唱性為主,雄勁豪放、力度極強。領號悠長嘹亮,危急時刻又聲嘶力竭,喊唱聲中釋放出強烈的感染力、聚集力、向心力和權威號召力。

東北海類:包括龍鬚島、馬蘭灣、港西等地。其號子按出海作業順序為第一趟出海是下船號子、搖櫓號子、開帆號子、打橛號子、搖櫓號子、拉船號子。第二趟出海是去拴網,唱行掛號子。第三趟出海是捕魚回來在海灘曬網,唱上網號子。龍鬚島的拉船號子自由延長音較多,每一句尾音處容易加下滑音,而且是喊和唱結合。有時領號者會來上一段自由的海上長調,出現混合節奏。有趣的是,禮村的拉船號子、搖櫓號子通常以三拍或六拍出現,與榮成其他地區二拍的搖櫓號子有很大區別。打橛號子的力度視海底的軟泥底、硬泥底以及橛的大小而定,而龍鬚島打橛號子沒有榮成中南部那麼急促有力,通常力度不強的是打小橛號子。值得一提的是,位於西南海的院夼村,其號子風格與東北海西霞口號子風格相似,這與兩地方言腔調有關。

在榮成,即使同種漁民號子,在不同的船上都沿襲著自己的唱詞和調式,漁船歸港時,只要一聽號子,就能知道是誰家的船回來了。

匠心藏不住:

漁家號手的執著遠行

鋪水蓋浪、耕海牧漁,搏風斗浪、豪邁我心。

作為在漁業勞動中自然生成的通俗音樂,作為漁民生活中無形的勞動工具,榮成漁民號子一直是一種力量象徵、精神鼓舞。進入20世紀80年代,當大馬力漁船和先進的機械化作業取代了原始人工捕撈作業時,漁民號子逐漸退出漁業生產的歷史舞臺,且隨著時間推移而日漸式微,有“絕唱”之虞。

滄海橫流,初心恆守。關鍵時刻,生長於俚島鎮瓦屋石村一個“海口”之家的李永喜挺身而出,在與大海拼搏了半個世紀之後,他懷著對榮成漁民號子的一腔摯愛,以闖海人和文化探索者的身份,孜孜不倦地跋涉於漁民號子傳承的路上。

今年67歲的李永喜,出生在一個漁民世家。榮成中部的漁民號子,就是由他的曾祖父李廷奉在清代創作並傳下來的,他的爺爺和父親也曾做過多年的“海口”。那時候,“海口”是不收錢的,一般船主會給半升玉米,如果是領號又是掐杆,船主會給1斤油條。

“每到冬天或者夏天歇伏時,漁民們都要趁這個時候修補船隻,在沒有現代化機械時,怎樣把漁船運上岸?只有靠集體的力量。”李永喜說,這就要用到“自由號子”。尤其是蹬船時,往往需要幾十人乃至上百人,在漁船周圍躺下一字排開,用腳的力量將船一寸一寸推至沙灘。“自由號子的總體特點呈平穩式,節奏不慢不快,在一段悠長的‘引號’聲後,隨著領唱者或高亢或低沉的唱腔,大家齊聲附和。”談到第一次擔當“海口”的經歷,李永喜至今還掩飾不住當年的欣喜。

1977年,一艘16米長的機器船在瓦屋石村等待靠岸。全村300多人加上村裡駐軍都來幫忙,村長找了當時村裡的“海口”來喊號子。他是李永喜爺爺的徒弟,已經將近80歲了,喊起來難免力不從心。他喊了一陣,船紋絲未動。眼看著西南風越刮越大,再過半小時,如果還沒有將船拉上岸,就更難了。而船長時間浸泡在海水當中,經受海浪拍打會大大折損船舶壽命。緊急時刻,村長想到了李永喜。

“安子,你來試試!”村長來到李永喜家,高聲說道。

雖然李永喜之前從來沒有喊過漁民號子,但是這對於5歲就跟隨父親出海、自小在海邊長大的他來說,也不是什麼難事。

沒細想,李永喜跟村長來到海邊。先是發動周邊村民靠到船邊來,然後圍船走了一週,劃定船的四個角各派誰負責。這4名負責人必須有很強的凝聚力,喊起號子來,哪個船角沒起來大家就喊誰。緊接著,李永喜拿起了船上的拋鉤,在船上敲了三下說:“安子第一次喊號子,各位父老鄉親捧捧場!”

前期動員到位,加上李永喜年輕力壯,喊起來氣勢不輸人。號子響起,頭一號子船就走了一尺多遠,沙灘上留下兩道深深的痕跡。這是李永喜第一次喊號子,也正是這一次喊號子,讓他聲名遠播。在瓦屋石村,提起李永喜,村裡人都對他豎起大拇指。

生命中一次“生命號子”的運用,也讓李永喜成功脫險。1983年,他與同村的一位老漁民出海,沒想到中途天氣陡變,遇上大風大浪。4個半小時“拼命號子”的吶喊,挽救了李永喜2人的生命。儘管逃生之後,李永喜已經說不出話,漁民號子在關鍵時刻發揮的作用,讓他刻骨銘心。

“嗬來嚎,嗨——嚎!”“哎伊來喲,握緊繩呀哎,趁好天呀,多打魚呀,魚滿艙呀!”即使多年不打魚了,漁家號子也會從李永喜的口中自然唱出。幾年後,34歲的他成為當地最年輕的船長。年過半百、幹了半輩子“船老大”的李永喜,率先提議並熱心聯絡、組織成立了“李永喜海洋漁號”演唱小組。他和團隊成員用了近5年的時間,不斷挖掘、整理、總結、編排出各種漁家號子,並走進漁村、碼頭,走進千家萬戶,在為漁民們演出的過程中不斷徵求意見,不斷進行改進和完善。2008年6月13日,榮成漁民號子被列入威海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確定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時下,李永喜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是,如何用傳統的形式向現代人展現漁民號子。或者說如何真實再現漁民們喊出號子的場景,讓觀眾們感同身受,這是如何面對藝術、傳承藝術的問題。令人欣慰的是,跟隨李永喜學習的人很多。他對學生要求近乎苛刻,衣服、妝容都要得體,站隊也要規整,稍有不對就訓話。妻子趙洪霞總說:“他脾氣太急,要求也高,就怕別人說自己不專業。”在2009年山東省首屆山東民歌演唱大賽和2010年“誰不說俺家鄉好”山東地方文藝電視大賽中,李永喜演唱的《漁家號子》分別獲得一等獎和銀獎,在我市掀起一股挖掘、弘揚、傳承、保護海洋民俗文化藝術的熱潮。為傳承、光大榮成漁家號子,李永喜投入不少時間和精力。今年1月,威海地區有5人入選“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李永喜為海洋漁號(榮成漁民號子)傳承人。

在李永喜的引領下,榮成漁民號子如今遍地開花。2017年4月,斥山街道西火塘寨村“榮成漁民號子”原生態民俗表演團的15位成員代表山東省亮相“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優秀民歌藝術展演”,贏得現場熱烈的掌聲,並得到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的稱讚。

老曲翻新聲:

傳承致遠的文化基因

白帆掩映、漁火通明,在這片榮成人世世代代生存的地方,漁民號子已經成為生活的真實寫照。它源於海洋漁業勞動,又服務於海洋漁業勞動,是海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榮成文化史、漁業生產史上的重要一頁。民俗專家認為,在調試、喊唱、說詞、內容及民俗規範等方面,榮成漁民號子對研究當地民俗文化的作用不可替代,不僅具備歷史價值、民俗文化和民間音樂價值,還有再利用開發價值,是人們開發、挖掘當地民俗旅遊項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有識之士認為,自2002年國家啟動“搶救和保護中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工程”以來,榮成市委、市政府積極支持,並在榮成漁民號子的保護和傳承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在這個急劇向現代化社會轉型的時刻,面對人們生產、生活習俗的漸變和現代文化的衝擊,更要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通過“非遺”進校園、進社區,培養青少年對榮成漁民號子等民俗文化的興趣;通過舉行民俗技藝類比賽等,發揮好傳承人的優勢與作用,講好榮成故事,不斷強化全民保護、傳承意識,代代相承,讓“江北第一虎”的精氣神有體可託,行而致遠。

由此,漁民號子——這從榮成人骨子裡流淌出來的文化,將一遍一遍為我們講述生動的歷史傳奇,讓我們記住回家的路,傳唱到永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