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三農
在農村,經常能看到一些野塘(也就是沒人管理的池塘),每年到了春季和夏季,都會有很多魚出現,很多小夥伴相約一起去釣魚,不過,有個問題,估計不少朋友都有困惑,這些野塘裡的魚是從哪來的?又沒人放養魚苗,難道是從天上刮下來的?或者是水裡面自生的?關於這個問題,小幫手小時候還真想過這個問題,當時就認為是水自生的,認為只要有水、有草,就能長出魚,現在來看,想法有些天真,隨著年齡的增加,瞭解的東西多了,對這個問題也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下面,小幫手從4個方面說說,野塘的魚是從哪來的,觀點只代表個人,大家一起來看:
1、雨水
隨雨水過來,並不是說天空下的雨中,有魚卵,而是雨季到來的時候,上游的一些河水,隨著雨水增多,開始往下游流動,在此過程中,會有一部分的河水,通過一些小溝小溪等途徑,流入到野塘中,而河水中會有魚卵的存在,然後就在野塘中繁殖,久而久之,越來越多。
2、風
每年到了春季魚類大量繁殖時,大家可以觀察下,在河邊或其他有魚的地方,都會有很多魚卵,導致河邊一些雜草上(或樹葉),也有很多魚卵,而這些雜草(或樹葉),經過風吹之後,有可能落入到野塘中,而這些魚卵就會在野塘中進行生長,隨後通過不斷的繁殖,越來越多。
3、水中的蟲類
我們知道,在水中有很多蟲類,有些是水陸都能生長,一會去水裡遊遊,一會跑到陸地上蹦蹦,而這些蟲類的身體上,就有可能攜帶魚卵,一旦攜帶有魚卵的蟲類,遇到了野塘,就把魚卵帶了進來,進行生長繁殖,魚就慢慢的增多了。
4、鳥類
鳥類傳播有2個方面,一方面是鳥類去河邊喝水時,身體上有可能會沾上魚卵,等它飛累了,到了野塘邊再喝水時,就被帶入了進去,另一方面,一些吃魚的鳥類,它會在河裡找魚吃,也會在野塘裡找魚吃,這樣一來一往,魚卵就有可能被帶入進去,進而導致野塘中出現魚類。
有人說有水就有魚,從另外一個層面看,意思是魚卵的生存能力很強,即使在乾枯狀態下很長時間,等有了水,再加上適宜的溫度,它就會孵化出魚來,所以,不要小看世間的萬物,既然存在,說明它就有生存的本領。
關於此問題,小幫手就先說這麼多,你認為野塘中的魚類是從哪來的呢?歡迎在評論中發表自己的看法,大家一起來討論。
農民的小幫手
農村有“千年魚籽,萬年藕”的說法。說明,受精魚卵有頑強的生命力,即使乾涸了,一旦遇上水,仍然可以孵化成魚苗,因此,只要池塘蓄水了,就有鯽魚出現。每年,我們池塘都要抽乾捕魚,可到來年,池塘仍然見到小雜魚。
魚是活的,尤其是鯽魚,一旦遇到大雨天氣,就會順水而上,我們當地稱之為:“魚上流”,鯽魚可能從外面順水跑到池塘裡了。池塘水是流動的,始終保持池塘水質優良,適合鯽魚生長。農村池塘即使乾涸過,但只要有水,就會有魚。
我們當地有句“魚過千張網,網網都有魚”的說法。過去,農村人捕魚決不會用“絕戶網”的,都採用大眼網,捕大留小,讓魚能的繁衍下去,不會去幹涸澤而漁之事的!聽老人們講,過去魚多得比白菜還便宜,小雜魚當地農村人沒多少人願意吃,因此,只要池塘與溝渠相通,池塘裡就不缺小雜魚。我們當地人認為用網捕魚,是捕不完,捕不絕的!
夏季是強對流天氣頻發季節,也是鯽魚活躍產卵季,一旦鯽魚攜帶鯽魚籽來池塘產卵,孵化,池塘裡鯽魚就會多起來。大部分魚類產卵,都需要流水作用,池塘涵洞,遭遇大雨,水流加大,會吸引魚類產卵的。
長江老農
農村的池塘裡一到夏天就有很多鯽魚,也沒有放養過魚苗,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魚呢?
據七星老農得知,凡是有水源的地方就一定有魚類的存在。
就拿七星老農家鄉來說,我們那裡的稻田,池塘裡面的水源,都依靠的是山澗水,我們上游在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東方紅大型水庫開閘放出來的灌溉用水。
東方紅大型水庫據說國家除了用來抗洪,灌溉農田,每年國家還在水庫裡投放了不少的魚苗,同時水庫裡還生長著大量的野生魚類,甲魚,黃鴨叫,螃蟹,泥鰍鱔魚等水野生類動物。
在水庫開閘放水之時,雖然說水庫設有防護網,但對於很小的野生魚類是無法攔截了的,總有一部分漏網之魚是吧。
到了每年的夏天,我老家人都喜歡去渠道,河裡,水塘中放豪沉魚,也就是用尼龍網織成的一個個小網,都設有網門,魚兒,甲魚,泥鰍鱔魚一旦游進去了,就別想再出來了,鄉親們一般都下午放豪網,第二天一大早去收豪網,天天滿載而歸了,抓回來的野生魚煮豆腐乾吃,下紅薯粉絲吃,火焙乾後存放起來炒辣吃,味道兒棒棒噠啊!
所以,七星老農個人認為,農村的水塘裡一到夏天就有很多的小鯽魚,肯定是渠道里的灌溉水源經過了你的水塘,野生小鯽魚,油皮條魚們才生存下來的,這個就不足為奇了。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問題:農村的池塘裡一到夏天就有很多鯽魚,也沒有放養過魚苗,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呢?
答案:農村的池塘裡一到夏天就有很多鯽魚,也沒有放養過魚苗,是發洪水時,隨水而來的鯽魚繁殖而來。
鯽魚是一種經濟食用魚,它也是一種常見的魚,在我國養殖是特別普遍,鯽魚不但營養價值高,而且還有藥用價值,和食療的功效,鯽魚在繁殖過程中比其它魚類繁殖要快得多。
鯽魚屬鯉科,幼小鯽魚與鯉魚在形體上非常相似,是很難分辨出鯽魚和鯉魚的。它們在自然環境下繁殖能力非常強大。鯽魚生長緩慢,當年的鯽魚能長100克左右,最大的個體2千克左右。習慣生活在水的下層,是底棲性魚類,。鯽魚生長最佳氣溫是15~25℃,超過30℃或低於4℃即不吃少動。鯽魚最大的特點是喜歡靜,愛清潔,喜歡群居,且體形相近似才會成群,膽小而性情溫柔,聽到大的聲音就在水底不動。
鯽魚繁殖能力很強,大的鯽魚產卵幾萬甚至幾十萬粒。別的魚繁殖期侷限在春季和秋夏之交,而鯽魚從春季開始產卵,可一直持續到秋季。它是雜食性魚類,食性很廣,蟲、蝦、蚯蚓、糧食、藻類都愛吃。一月到六月愛吃葷料,七月到次年二月愛吃素料。它採食時間,依季節不同而有所區別,在水溫為20~28℃食量大。春季為採食旺季,晝夜均在不斷覓食。夏季採食時間為早、晚和夜間,秋季全天採食,冬季則在中午前後。
總之,池塘裡原先沒有放養過魚苗,後來有非常多的小鯽魚,這是在雨季發洪水時,隨水而來的外來鯽魚種,不到一年,每尾鯽魚能產卵幾萬至幾十萬,繁殖率非常驚人。所以,池塘裡就有了非常多的鯽魚。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並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三農達人旭日東昇付先,一起探討三農問題!】
旭日東昇付先
農村的池塘一到夏天就有很多鯽魚,在以前其實我也感覺挺奇怪的!
不僅僅是農村的大池塘,水庫,水井,河溝,甚至是常年沒有水的小坑,小渠等,只要連續下了幾場大雨,只要水不是很快乾枯,可能過不了幾天,就會有很多小鯽魚在池塘裡或者水坑裡游來游去。
在農村有“千年的草籽,萬年的魚籽”的說法,雖然可能魚籽活不了萬年,但是也說明了魚籽生命力的頑強。在池塘裡以前可能有魚,後來乾枯了,有些魚籽可能都躲到泥層下面了,等到雨水季節來臨,魚籽遇水成活,孵化成小魚,小魚兒又成長成大魚,游來游去。
有些池塘比較深,與地下水相連,當池塘有水的時候,在其它地方的魚兒順著地下水游到池塘裡,在池塘裡安家樂業,繁育後代。
農村很多池塘與溝渠相連,縱橫遍佈,雨水豐富的季節到處都是水流淌的聲音,只要一個地方有魚,就可能游到其它任何一個地方。
一些養殖鯽魚的池塘,可能因為雨勢過大或者決堤,造成池塘水四處漫延,會流到低窪的地方,一些魚兒也會順著水流四處流浪。
有很多動物,鳥類,在其它有水的地方停下來喝水,會把一些魚籽喝到肚子裡,還有一些魚籽會沾到鳥類或者動物的爪子上,皮毛上。然後鳥類飛越,動物遷移,都可能把魚籽帶到沒有魚的池塘裡,從而導致沒有魚的池塘裡魚兒越來越多。
鄉間一抹陽光
水坑時間久了有魚一點不稀奇,一條就可以解釋,水坑現有蛤蟆,蛤蟆孵化蝌蚪,水鳥(以鷺鳥為例)在四月份後的有魚池塘裡鯽魚鯉魚繁殖期,極易沾到鳥爪上受精卵,鳥再飛到別的地方去抓蝌蚪,就會落下魚卵,魚卵就會孵化,順便說一下,魚的受精卵,在春天干卵可短途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