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未來空軍隱身化後,雷達是否會逐步退出歷史舞台?

天真小科普


不會,這是矛和盾的故事,相互促進的關係。先進雷達通過強大的計算功能和加大功率提高分辨率等方式還是能夠偵測到隱身戰機的。

還是那句話,隱身戰機不是隱身“消失”掉,而是在雷達RCS(Radar cross-section,雷達截面積)數據庫中沒有相對應的波紋信息特徵而已。雷達反射波背景波形複雜,隱身戰機通過減小截面積“縮骨”使雷達誤判,這是“隱身”的原理。(參看W君之前的問答《為什麼殲20要裝龍勃透鏡?》)

圖上藍線截取的就是這架飛機的RCS,通過波形就可以判斷出。


上面介紹的是隱身戰機目前普通的探測手段,雷達作為人類不斷髮展的電磁能量探測系統,已經發展出多代產品,應用在不同領域。對於隱身戰機的探測,最先進的是“量子雷達”。

利用新興的量子糾纏技術,不同於經典電磁波物理特性實現對目標“精準”探測。簡單說:傳統雷達是利用電磁波“波形反射”的特性進行空間的定位和定距,而量子雷達採用的是量子的“粒子”特性,“逐點”掃描空間中的物體。好比傳統的晶體管電視與現代液晶電視的區別。“畫質”提升顯著!

量子雷達顯像的B-2和飛鳥圖片

基本上,當量子雷達投入應用後,現階段的“隱身”戰機什麼的是不具備任何隱身性能的。

當然,目前量子雷達的研究剛剛起步,比如,如何處理大氣中的懸浮物參與的反射?最佳的量子頻率是什麼?量子雷達結構優化等等。現階段正在加入研發的美、俄、中都已經出現實物。

俄羅斯研發的微波光子雷達(機載),據說將是Su-57機頭雷達的“標配”

美國量子雷達圖像


軍武數據庫


目前,世界上各主要軍事大國,都在研發第5代隱身戰鬥機,個別頂尖的國家譬如美中,事實上已經在研發人工智能化的第6代戰鬥機,儘管才剛進入概念提案研製階段不久。

但第6代戰鬥機研製成功還是可期的,畢竟現在科技發展速度極快,美中兩國在隱身戰鬥機領域又各自獨領風騷,已有相當的科研基礎和航空科技人才。

其實,自F22戰鬥機、F35聯合攻擊戰鬥機和殲20戰鬥機等,正式服役美中空軍開始,空軍已向隱身化發展,對現有艦載和地面雷達甚至包括空中預警機,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戰。

美中兩國的隱身戰鬥機,在各自國內空軍組織的演習中,都取得了對3代(有稱4代)的絕對空優成績,呈現了一邊倒的戰果,表明了第5代戰鬥機隱身性能非常好。

與有代差的戰鬥機發生對陣時,一個空域全向透明,一個根本就看不到對手在哪裡,這仗就無法打了,戰機上去多少就被打掉多少,祝幸國內軍工的努力,否則,追趕不上世界先進水平,只有被動挨打的份,毫無還手之力。

但有矛就會有盾,沒有隱身戰鬥機的國家,也不可能任由隱身戰鬥機來去自由,而毫無約束,一定會千方百計地研發反隱身雷達,這方面已有成功的案列。

譬如某國已研製成功米波反隱身雷達,可在一定距離內,發現、跟蹤、鎖定目標,可以引導地面防空導彈攻擊前來進犯的隱身戰鬥機,儘管

雷達作用距離不是很遠,畢竟對手是隱身戰鬥機,本身雷達反射面積極小,難以捕捉到反射信號。

國內反隱身戰鬥機雷達的研發比較早,在某國F117隱身戰鬥轟炸機南聯盟的時候,就已啟動了反隱身雷達項目的研發工作,幾十年過去了,按照中電科首席科學家的說法,目前國際上沒有別的國家能達到國內反隱身雷達的水平。

直到國內殲20橫空出世,國內反隱身雷達才有了與殲20展開實戰化對抗測試的機會,在國內空軍組織的體系化對抗大型演習中,殲20與跟國產反隱身雷達正式槓上了。

經實戰檢測,國內新型對空警戒雷達,依然發現了隱身性能絕佳的殲20,儘管距離非常近才發現,但國內反隱身雷達畢竟能探測到隱身戰鬥機,無疑給了空軍極大的信心。

空軍先前“發揮現有裝備潛力,戰勝FXX”的推測、規劃,以及研製多年的反隱身技術和裝備,隨著殲20服役,終於得到了實戰驗證。

此舉,證明了國內空軍的先見之明和超前的計劃和眼光,再也不懼F系列隱身戰鬥機了,特別是在有了國產殲20戰鬥機和新型反隱身雷達以後,在體系作戰內,一旦發現對方的隱身戰鬥機,即使是殲10、殲11等3代機,照樣能將F系列隱身戰鬥機揍下來。

2.2倍音速、2萬米升限的殲8兩型高空高速戰鬥機,在空中預警機和地面指揮所的導引下,裝上中遠距離的空空導彈,就成了狙殺隱身戰鬥機的絕佳殺手,飛得高、飛得遠,幾百公里的導彈打得遠,是隱身戰鬥機都不具備的。

總之,即使空軍隱身化了,雷達也不會退出現有舞臺,各國一定會在現有雷達的基礎上,想方設法研製反隱身技術的雷達。

如果說戰機和導彈是矛,那麼艦載和地面雷達包括空中預警機就是盾,矛非常鋒利,具備了刺破盾的能力,那麼盾也一定會加固,有效防止矛的進攻。

大千世界就是這樣,武器裝備也概莫如此,有矛就有盾,矛銳利了,盾也會相應加固,不會任由矛刺穿。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圖片均下載網絡。


國平軍史


首先任何機型都不能實現完全的隱身,目前的隱身戰鬥機在經過多方面的設計上的優化達到了雷達反射截面積,譬如F-35A戰鬥機的雷達反射截面積有0.002平方米,這個幾乎和一個小鳥類似,當然不可能是鴕鳥了。不是說有了低可探測性的戰鬥機就不需要雷達了,雷達的作用從誕生以來就非常重要,而且目前全世界的空中管制都是以雷達為主,所以說雷達是不會推出歷史舞臺的。



如果沒有雷達,我們就無法獲知空中的狀況,由於隱身戰鬥機的特性所以在日常訓練中是通過加裝龍勃透鏡的形式來加強雷達反射截面積的。這個原理比較簡單,就是用反射來增強雷達波的信號,這樣可以讓雷達能夠探測到隱身戰鬥機的位置,但是在作戰時沒有人會再裝上這個透鏡裝置的。


實際上目前對於隱身戰鬥機的探測已經有相關的雷達了,不過這個是一些國家的機密,包括之前美國空軍的F-117夜鷹隱身戰鬥機被南聯盟的老舊防空導彈打下來也是一個證明。雷達照樣可以捕獲隱身戰鬥機,這要看怎麼用,在多遠的距離使用了。

隱身戰鬥機或者隱身轟炸機不是全部隱身,只是其雷達和紅外特徵不明顯而已,不要把隱身看的太神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