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自行车的时光

骑自行车的时光

骑自行车的那条路,如今是水泥路

冬天的时候,从租来的房子搬到了自己的家。地处遥远,交通不便,上班离最近的地铁站走路要四十分钟。这时候共享单车在城市刚兴起不久,每天上下班,遂靠共享单车串起来回地铁站的路程。每天早晨,我们从小区门口开始找车,要一直走到一公里外的大街上,才能找到停在路边的空自行车,下班则方便得多,地铁站外挤挤挨挨停满了的,正是各处的人们骑到这里坐地铁留下来的共享单车。有一天早晨下雨,我想着是走去地铁站还是骑车去呢,骑车没有雨衣,打伞不安全,路上到处是汽车和行人,还有对面逆行而来的电瓶车和自行车,走路则太慢太远。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一手执伞一手扶龙头,小心地骑到了地铁站。想起少年时候也常常这样一手执伞一手骑车骑十几里路去上学,忽然觉得甚是怀念。

说来骑自行车真是一项神奇的技能,只要学会了,不管隔了多少年没有骑,只要再骑就还是会,那种神奇的控制感与平衡感,似乎只要一旦拥有就再也不会忘记。然而在不会骑时,想学会又分明是很难的事。我至今仍记得自己小时候是如何盼望学会骑一辆自行车,其愿想不亚于想获得一张个人的单人照片,或是一件美丽的蓝色背带裙子,是埋藏在小孩子时候的心里久久的事情。自行车我们那里又叫“脚踏车”,是很普通乃至土俗的名字,因为确实是用脚踏没错了,然而在九十年代的乡下,其实是十分珍贵且傲人的,一个家庭里能有一辆脚踏车,至少便说明这一家的经济颇有余裕。一般的种田人家买不起,又不常去街上,觉得不必耗费这样大一笔开支去预备一辆车在家里。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去哪里因此都是走路,逢年过节时去亲戚家玩耍,一走二三十里路是常有的事情。早早地在东方发白时起来,踏着带露的草跟在大人后面走,走到半上午时到,天黑前倘若回来不及,逢到没有月亮的日子,大人打着三节头的银色铁皮手电,或就在路边稻草堆里抽一大把稻草,一路燃作稻草把子,在蜿蜒如蛇的田埂上辨认着发白的路面,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回。如今想起来,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没有这样走过长路的小孩子,大约无法理解我们初遇自行车时惊异狂喜的心。那么遥远辛苦的长路,走要走好久,然而只要坐在脚踏车上,一下子就过去了,那么快,那么好,两只轮子哪吒的风火轮也似的转,竟不倒下去——怎么会不爱呢?看见偶尔有小孩子骑着家里给他买的脚踏车,心里不知道该从哪里羡慕了。然而脚踏车确实不是那时候的我们所敢想拥有的,只有去十几里外上中学的大孩子,家里有钱或者会给他买一辆,让他骑着早晚上学放学,多数人还是走路。那时候姐姐们也在乡里上中学,每天也是来回走路,却从没有说过想让爸爸给她们买一辆脚踏车之类的话,大概是明知道家里买不起吧。

那时候乡下一般还有什么人骑脚踏车呢?家里条件好一些的,比如村干部,或是到村里收鸭毛、收破铜烂铁的,每天要跑很多的路。大部分是男人,骑的也都是大车。“永久”牌,很高,很重,周身漆作黑色,前面有大杠,后轮的站脚不像后来的小自行车那样是一根斜撑的棍子,而是仿佛一个“山”字,两边是铁站脚,中间一竖恰仿佛拉进去停好的后车轮。收东西的从这个村到那个村,骑着他的脚踏车,车后座的上面和两边挂几只蛇皮袋子,里面鼓鼓囊囊地装满收来的东西。收鸭毛的除了鸭毛,还收鸡胗皮,黄黄的一小块,晒干了似乎很珍贵而神秘。收破铜烂铁的收的东西更杂,锈烂了的锄头、洋锹,破鞋底子,空啤酒瓶,乡下人家灶上烧破了的铜炊壶,七扭八扭的管子太占地方了,收来就常常挂在车龙头上。收东西的来了,小孩子们都很欢迎,把早早盘算好的东西赶紧拿出来给他看,看能得几毛钱,回头偷偷到小店换糖吃。但更经常的是没有东西可卖,看着收东西的又匆匆骑着车出了村子,心里感到一点落寞的叹息,要是有点东西能卖就好了!

我和妹妹平常想要学骑车,就只有等什么时候爸爸有自行车的朋友骑车到我们家来玩。我们的家虽然穷,爸爸却性格大方,因此很有一些朋友,常来家里的鱼塘钓鱼,或是来吃一餐饭,喝一餐酒。偶尔也有远方的亲戚骑车而来,我们就常常把他们的车子推到村子外面的大路上去骑。车子却太大太重了,我们只能勉强推动,大杠也太高了,我们的脚抬不过去(即使抬得过去,车子也太高了,坐在座凳上,把脚尖踮下去也没法把脚踏板踩到最底下),能学会的不过是一只脚在脚踏上踩半圈,另一只脚始终隔一会就在地上趟一下,以给车继续前进的动力。有的小孩子会把脚从大杠底下的三角形空档中穿过去,踩住另一边的踏板,身子猴得低低的,几乎像是挂在车子的一边踩,这太难了,我试过许多次,每次都是脚一伸过去就要摔倒,最后还是在地上趟趟。好不容易趟熟了一点,觉得可以把脚提起来了,已经到了做客的人要回家的时候,下一次碰到骑脚踏车来做客的人不知道是哪一天,趟车的技巧,又早已经忘光了。

五年级的暑假,有一天二姐在泾县的干爸干妈做完了田里的生活,双双骑着脚踏车到我们家里来玩。干妈的脚踏车是一辆桃红色的小车,矮矮的没有大杠,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小自行车,心里喜不自禁,这辆车我坐得上去!立刻便把它推到大路上去骑。趟了一会儿,试着把脚抬过去骑,踩几圈,看看要倒了,又赶紧跳下来。就这样一个人在烈日下不知道玩了多久,忽然我发现自己会骑车了!坐在座凳上,扶着龙头,既不向左倒,也不向右倒,而是可以一直稳稳地向前骑了!我高兴得像是在做梦,沿着那条大路一直往前骑啊骑,夏天的风迎面吹过来,一直骑到七八里外的田湖,一辆拖拉机迎面开过来,我慌了手脚,想跳下来,可是那样也显得太没面子了!战战兢兢扭着龙头往旁边踩,终于等到车开过了,龙头一歪,已经连人带车冲到了大路旁边的水田里。

水田里刚刚栽下晚稻秧,水面上绿蒙蒙一层刚生出不久的滑苔,我拎着一脚一裤管的泥巴,湿淋淋地从田里爬起来,再把脚踏车从田里拖出来,推到不远处的水塘边洗干净。这时候才发现车子的龙头也撞歪了,想到就这样把干妈的脚踏车撞坏了,回去少不得讨一顿骂或一顿打,怏怏地在大太阳下摇摇晃晃骑回去。等到了家,大人们看见我狼狈的样子,竟然不骂,而一齐哄笑起来,大人用两条腿紧紧夹住前轮,两手一掰,龙头就正了回来,脚踏车就又是一辆好好的脚踏车了。

等我和妹妹上初中以后,一开始还是没有自行车。都是靠走,沿着村子外土路走十来里路,走到乡里的柏油路上,再走五里,望见教室前一排尖尖的水杉树顶,就到了学校。有时村子里骑自行车的同学,上学或放学路上正好从我们身边经过,假如没有带别人,且不嫌累,就会主动提出来带一下我们。这车子的后座可以带一个人,我们个子小,前面大杠上还可以再坐一个,挤在骑车人的怀里,看龙头前的风景,是很好玩的。那时候我们同村子的童祝敏童祝芳的爸爸妈妈在东莞打工,两兄弟都有脚踏车,常常在路上带我和妹妹。他们骑车骑得风快,下大坡子也从不带刹车,有一回在路上把妹妹颠得从后座上掉了下来,那边还浑然不觉,兀自往前骑呢。

我们那里最大的山头,叫作峨岭山头,本乡“峨岭”的名称即由此而来。旧时是318国道的一段,我们走上柏油路,正是在峨岭山头脚下,旁边一个水库。骑自行车的人到了这里,再往前骑个十几米,就挣扎不动,下来了,喘着气把车推到顶上,再跨上去骑下坡。那一面的下坡更是陡得让人胆战心惊,初学骑车的人绝不敢轻易下这样的坡子,最陡的地方刹车要捏到最紧,才能遏制住车轮拼命的飞奔。男生们以能上峨岭山头不下车、下峨岭山头不带刹为光荣,于小学课文《詹天佑》中学到了骑车上坡走“之”字形最省力的知识,因此上学日的清早,常常能看到一两个男孩子站着骑在自行车上,在空荡荡的柏油路上扭来扭去地骑着“之”字。这山头曾带给我惨痛的记忆,有一次我们几个同学准备去班上一个女生家里玩,有车的带没车的,那女生骑车带我,结果下坡的时候拿捏不好刹车的度,连人带车摔了一大跤,在坡子上滚了几滚,才停了下来。那天我第一天穿一件彼时刚刚流行到乡下的黑色健美裤,摔倒了爬起来,顾不得痛,已然看见裤子膝盖那里正正摔了一个大洞。回来从大柜里找出一条别的破裤子,剪一块布来补,然而健美裤的布有弹性,和平常穿的裤子布料不一样,颜色也更黑一些,补出来灰扑扑碗口大一个圆窝,我不好意思再穿,这条裤子最后就只好扔在大柜深处,又过了几年才舍得扔掉。因为摔破了衣裳,那一天那个女生家也没有去成,大家都有点尴尬地,纷纷作鸟兽散了。

等我和妹妹念初二时,开始在南京工作的大姐省钱给我们带回来一辆女式自行车。记得是非常好看的一辆,宝蓝色作底,上面点缀着金黄的星星和月亮。那时候女式自行车在街上的自行车店铺里已很常见,价格在一百多块,然而大多都是糊糊涂涂叠在一起的鲜艳色团,如我们的自行车这样清丽的很是少见。因此一开始时十分宝爱,每天傍晚骑回来,便拿一条湿抹布来擦灰,连轮子上的每一根辐条都擦到。害怕轮骨的面上生锈,家里没有别的油,我们于是拿炒菜的菜籽油来擦擦。但这宝爱没能坚持多久,大概过了一个多月,我们就像对待一辆普通的自行车那样,任它身上布满了灰尘,也懒得去擦它一下了。

我和妹妹骑一辆车上下学,一开始时都是她带我。她虽比我后学会骑车,带人却比我稳当而自信,骑峨岭山头那个下坡,总使我害怕。在后座上坐了一个月之后,我不好意思再坐下去,鼓起勇气带了她一次,从那以后,我们上学放学就轮流着相互带了,早上我带她,晚上她带我,或是前一天我带她,后一天她带我。渐渐骑得熟练,逢到小的下坡,也不再刹车了。如今回想起来,这大约是我们人生中最纯粹的一段骑车经历,乡下的土路上很少有车,即便是柏油路上,也少有汽车,所有的只是过路的行人,和偶尔从对面或身后而来的自行车、摩托车。做生活的人散在田里,放牛的人在田埂上百无聊赖地站着,每当有人经过,就抬起头看一眼。经过人家的村子,池塘边洗衣洗菜的妇人,在清晨黄昏中,拨出水流的声音。在这样的路上骑车,不像后来在城市里骑车那样担惊受怕,实则是很愉快的。烦恼的是下雨的时候,在南方这样多雨的地方,我们没有雨衣,下雨天骑车,只能一手打伞,一手扶龙头。只要风雨不是太大,这也没有什么,怕的是连日的阴雨,黄土路面被雨水泡成一团烂泥,轮胎上粘了泥巴,常常和挡泥板卡住。我们于是常常骑着骑着就跳下来,在路边找一根小棍子,把车轮缝隙里卡着的泥巴挑出来。

等到高中以后,学校离家更远,我们需要走到峨岭山头,在那里搭乘到县城的公交车,要搭三四十里路方到。骑车路程太远,我们只好把车放在家里,还是恢复走路的习惯,每个星期走到峨岭山头,再搭车去学校。从那以后,我们似乎就再也没有长久地骑过车了。家里的旧自行车,后来大概还零星骑了几年,不知道什么时候也就不见了。大学时也曾买过一辆自行车,用以骑到另一个校区上课,然而学校里汽车与人皆多,骑车总是让人慌张,我的个子太矮,坐在车上脚够不到地,遇到迎面的车无法避让时,总是慌不迭跳下来,以免摔倒。久而便失去骑车的兴趣,那辆灰色的自行车,某一天我把它停在本部的校园中,再也没有去找过它,还未等到我毕业,就随着校园里一大片长久无人认领的自行车,一同被清理了。后来在南京工作,最初也曾有过几个月的时间骑车上下班,城市早晚交通高峰的车流更是汹涌,我骑车时,总有强烈的不安全感,直至有一天下班,一边骑车一边用耳机听手机里的歌,经过一个天桥下时,被潜伏在那里的小偷伺机从口袋里夺去了喜欢的手机。这件事给我留下很深的阴影,后来我有很多年不再骑车,直到现在在城市骑车,也会小心把手机在口袋里藏得深深的。一边骑车一边听歌这种自由,大约只有回乡下时才能再安心享受,村子外的土路终于修成水泥路,原是更好骑车了,然而飞驰在路上的汽车也大大多了起来,再想有小时候那样无拘束的骑自行车的时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峨岭山头也在好些年前就被新的318国道从最高处劈开,向下刨低了好几米,变成一个平缓的长坡,山脚下的水库,从前我们夏天放学走到那里,总要到水边的水跳上洗一下脸、洗一下手,把水泼到手臂上,凉一凉快,如今也早已经被填平,消失不见了。

骑自行车的时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