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我在十六中的“大跃进”时光

长沙记忆 | 我在十六中的“大跃进”时光

*郑寿山供图

定居长沙,入读第十六中学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随父辈从北京市落居长沙,停学一年后,于1958年入读第十六中学。那时候错过了学年,学校一概不收插班生。

长沙市十六中学,原来是长郡中学的分部,随着城市的扩大,在原有的15所中学(一至十五中)的基础上增加了六所中学(十六至二十一中)。

长沙记忆 | 我在十六中的“大跃进”时光

1984年长沙地图中的市十六中,其北为允嘉巷 图源/ 超帆

十六中在允嘉巷里,这条呈弧形的巷子,西接落星田背依肇嘉坪,东出建湘路,临近长沙火车客运站(那时习惯性的叫火车东站)。

入学后上课不久就开始了"大跃进"运动,各行各业掀起跃进、再跃进的高潮。

为“大跃进”绘宣传画

我从小喜欢画画,开学上了几堂美术课以后,美术老师依据我们班上同学们完成的作业,选定我和另一位同学进学校美工组。那位同学的父亲是坡子街湖南湘剧场美工师,专职绘画舞台布景和戏剧广告,他从小耳濡目染,绘画基础自然较好。

我们这个年级有8个教学班,一共只选了5位同学充实到美工组,我们班就占了两位,班上同学都为之自豪,因为班上的黑板报不愁没人来写写画画。由于班上的黑板报图文并茂并出刊及时,每次评比总是在年级夺冠。

学校美工组的活动,由美术吴天平老师负责和带领,我们时常要利用课余时间或占用上课时间,在校内和校外附近街巷的墙壁上,绘制大幅宣传画。壁画的内容紧扣形势:钢的产量翻一番、水稻亩产放卫星、新愚公移山、快马加鞭奔向共产主义……

长沙记忆 | 我在十六中的“大跃进”时光

“大跃进”时期的宣传壁画: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在垂直的墙壁上画壁画,与在水平的画纸上作画相比,有不少难度,壁画的人和物很大,不易把握,此外要搭起楼梯站在上面画,还要不时地走下来退往远处审视检查。

学校主教学楼中间的两根立柱上的大幅标语,也是我们爬在木楼梯上写的,左边“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右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两句话,是那个时代的教育方针。

每个学期,学校还按上面的部署,适时组织同学们下乡“春插”“双抢”“秋收冬播”支援农业生产。各种劳动中,都需要办《战报》进行宣传,表彰好人好事,报道生产进度,这些任务自然由我们美工组的成员担当。

长沙记忆 | 我在十六中的“大跃进”时光

农业生产

我在吴天平老师的指教下,通过美工组的实际锻炼,绘大幅宣传画,写仿宋体、黑体字,从不会到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需要一提的是,吴老师走上讲台放下讲义夹时,例行地问道:“同学们好!”而我们大家则不必向对待其他老师那样起立答说“老师好”……

十几岁的少年,毕竟不明就里。我是美工组的成员,自然和吴老师接触更多,我只是本能的感觉到,吴老师的和蔼矜持中有一种埋藏于深处的“惆怅”。

长沙记忆 | 我在十六中的“大跃进”时光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我离开学校参加工作后,有许多年都在单位上搞宣传:画宣传画、写会标横幅、刻钢板、办宣传栏……这些,都得益于在学校美工组的学习、锻炼与实际运用。

将近六十年过去,我时常惦念着吴天平老师,不知他可安好?

打铁抡大锤

我成绩拔尖,被同学们选举担任班上的学习委员,但几个要好的哥们儿私底下如此这般的建议我当劳动委员—— 好!我就找班主任老师,改任劳动委员。这可是一个具有分派同学们劳动岗位"大权"的职务。

长沙记忆 | 我在十六中的“大跃进”时光

打铁

每个周六下午四节课为劳动课,学校的校办工厂有打铁和绞螺杆螺丝帽两个岗位。一般安排体格健壮些的男同学跟着锻工师傅,打铁抡大锤,女同学则安排在钳工台前用板牙、丝攻绞螺杆、攻螺丝帽。

有的哥儿们向我建议,应该让男女同学的劳动岗位轮换一下。待我再次分配劳动岗位时,老师听了有些女同学的反映,告诉我男女生体能有差异,于是仍按原来的劳动岗位分配,自己愿意留在锻工炉前的女同学,就负责拉风箱。

早许多年我和两个男同学见面,他们还谈起这件趣事。只怪我们那时候太不懂事,真的对不起那些女同学了!

用黄泥炼水泥

到了这一年的初冬,全国性的“停课大搞劳动生产”正式开始了,我们学校全体师生停课,投入"大搞劳动生产"之中。

长沙记忆 | 我在十六中的“大跃进”时光

那时全国各地为炼钢铁建了大量的土高炉(仅供参考)

校园里的球场上建起了土高炉炼水泥。各班同学在学校的安排和老师的带领下,有的炼水泥,有的参加其它劳动。

炼水泥首先由同学们用人力板车做运输工具,去南门外的妙高峰和浏阳门外的识字岭子弹库,挖黄泥运回学校。然后由“土技师”指导,把黄泥用筛子除去碎石杂物,用水来和泥,再把泥巴搓成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泥球,经稍事晒干或晾干,放入土高炉烧制。

烧结好的黄泥球变得又硬又脆,女同学们就坐在小矮板凳上,用铁锤把它捶碎,男同学再把捶过的粗泥粉放入大石磨里磨,通常都要反复筛磨几遍,泥粉才能达到规定的“目数”——土水泥终于生产出来了。水泥的品质规格用标号来区分,记得灌装水泥时注意到袋子上的标号是200号,属于低标号水泥。一种以人力手工制作的水泥,能这样就不错了。

长沙记忆 | 我在十六中的“大跃进”时光

一部分班级的同学,支援东风钢厂,为钢厂运送街道办事处统一收集的废钢铁,回炉冶炼。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兴冲冲的挑着百十斤的担子,把废钢铁送到位于杨家山的钢厂。其实这个厂子虽然冠名“东风钢厂”,实际上并没有炼钢设备和炼钢能力,只有两座炼铁的高炉和热风炉。同学们在那里也增长了不少见识。

京广复线工地上清理路基

还有一部分同学,以军事化管理的要求,编成连排班,开赴京广复线工地,住进用芦苇稻草搭成的人字形简陋工棚,轮班昼夜奋战。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铁路建设单位规划好的线路上,初步清理出一条最基础的铁路路基。

长沙记忆 | 我在十六中的“大跃进”时光

长沙的铁路线 陈先枢供图

杨家山这一带属于城市郊外的农村,遍布大大小小的池塘、田间水沟。同学们不分男女,冒着嗖嗖的寒风,跳进被抽干了塘水淤泥齐腰深的池塘,用菀萁和自家带来的脸盆木桶,把淤泥弄上来……

长沙的初冬,多是寒风加小雨的天气,工地上宣传牌上的口号是“抢晴天,赶阴天,毛风细雨是好天”,同学们都把这艰苦的劳动与紧迫的政治任务联系起来,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跃进,都需要铁路运输这个“先行官”啊!大家不喊苦不叫累,都觉得自豪和荣光。

学校如此的“停课大搞劳动生产“,大概持续三个多月,于寒假前结束。但随之而来的寒假,除了春节休息几天,整个假期都按常规上课补课,把耽误的课程悉数补回来。补课很紧张,经过艰苦劳动锻炼的同学们,学习积极性比以前更高。与同学们在劳动中结下情谊的老师们,讲课更是尽心尽责,生怕有什么疏漏。补课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家都认为学得很扎实。

仿前苏联的“劳卫制”

学校的体育课通常都是男同学的所爱,那时,学校的体育课除了教学常规的课程之外,有一种称为“劳卫制”的考核通过制度。

“劳卫制”的创始者是前苏联。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强调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注重奥运会的运动项目”。我国五十年代中期在全国中学大学普及推行这项制度,它的全称是“劳动和卫国体育制度”。其运动项目包括:短跑、800/1500/3000米长跑、跳高、跳远、单杠、双杠、跳箱、铅球、手榴弹掷远、女子高低杠和平衡木……

长沙记忆 | 我在十六中的“大跃进”时光

劳动卫国体育制度证明书

劳卫制按照参与者的年龄段,设定项目(组合)和难度系数,分为少年级、一级、二级3个等级,通过者获得由国家体委和教育部颁发的证书和精美徽章。

为了达标通过某一项运动,同学们利用体育课之外的课间休息,有的天刚蒙蒙亮就跑到学校,有的放学后还留在学校,反复的考反复的练,学校的体育场满是同学们的身影。

皇天不负有心人,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通过少年级和一级劳卫制,极少数体育见长的同学还顺利通过了劳卫制二级。他们其中的某个单项足以向等级运动员冲刺,这可是整个学校的荣誉啊。

学校操场的广播喇叭,定时的播放通过劳卫制同学的名单。各班的体育委员,每天都要忙着登记更新同学们成绩和名单。我在男同学里面,体育成绩算较差的,尤其是单杠双杠和垫上运动,总是不能达标。在几位热心同学的陪练指导下,我终于通过了少年劳卫制。

昔日的同学各奔西东

时光倏然过去将近六十载,当年的同学们离开学校后各奔西东,有的继续读书参加高考,有的因故中途休学,有的参加了工作,有的下放农村十多年后返城……即使同在长沙同一块天底下,也很少相见或不曾谋面。我参加工作到了湘东的一个地质勘探队,跋山涉水,沐风栉雨,为祖国探寻地下宝藏。

长沙记忆 | 我在十六中的“大跃进”时光

律师资格证 郑寿山供图

若干年后,我调回长沙,凭着中学时期扎实的学习功底,带职学完法律专业大学课程,取得国家承认学历的大学文凭,继而通过国家律师资格考试,获取通过率只有百分之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资格”。

后记

退休后的闲暇时间,我最喜欢走大街穿小巷,回忆过去,感叹今日。近几年,面对城市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写作激情油然而生。“还原”昔日的长沙,感悟今日的时代,何尝不是老长沙人的一种社会责任!

从2015年至今,我已发表四十余篇文章。今年春节前,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结识了“城市记忆”平台这位新老师新朋友,特别是通过城市记忆,原来十六中的同学“找”到了我,“失散”五六十年的同学得以在微信群里相聚!我进群的那几天,群里一条接一条的欢迎信息,让我感动不已。有一位同学说,“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你的忆旧文章。记得你那时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你从一个北京伢子变成了老长沙!”

长沙记忆 | 我在十六中的“大跃进”时光

原来的“允嘉巷”,已经不再是“巷”,而成为高楼大厦间的通道。 郑寿山供图

同学们相约今年金秋送爽的时节,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广州或是在其它地方的同学…… 都齐聚长沙来相会。

我在同学群里感言道:

毋庸讳言,我们是历经贫穷困顿、风雨坎坷的一代人。我们饱尝酸甜苦辣、世态炎凉……但改革开放又让我们逢遇了人生历程中最好的时代。四十年来,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更有了做人的尊严。感恩改革开放!致敬改革开放!

长沙记忆 | 我在十六中的“大跃进”时光

十六中的地块上,矗立起“世茂金融广场”摩天大楼。 郑寿山供图

现在十六中已不复存在,允嘉巷亦名不副实,这块地盘上矗立着323米高的“世茂金融广场”摩天大楼,但物是人非并不能抹去我心中的忆念 。允嘉巷,同学们和我没有辜负你滋润过我们的大好少年时光!

拓展阅读

允嘉巷:位于五一大道与建湘路交汇处西南面,主巷道东起建湘路,西至落星田,长132米。此处原为允姓人家居住地,故名允家巷,后雅化为允嘉巷。抗战胜利后,允嘉巷西段南面开办过私立枫女子职业学校。

20世纪50年代,巷道东段两厢多为旅店、民宅。西段南面原民枫女子职校并入长沙市第二中学,1956年秋,改设长沙市第十六中学。北面为湖南省运输管理局长沙公司、湖南省交通厅招待所。80年代开始,两侧临街房屋陆续改造成商业门面,主要经营五金交电、日用百货、文化用品、餐饮等,中段南面支巷口建成长沙市教育委员会招待所。

2001年,十六中变更为长沙市旅游职业中学(现校址位于远大二路43号)。2011年1月,芙蓉区人民政府对允嘉巷地带实施棚户区改造,所有房屋被拆除。(资料来源《长沙市芙蓉区街巷志》)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郑寿山,编辑 | 城小忆(微信号:chengshijiyiwh),文中标题及图片为编者所加,未注明出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