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三)先春抽出黃金芽

(注:本文3000字,閱讀估計需要5分鐘,感謝你的閱讀)

本文的題目來源於茶仙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的一句,這所以用此句,因為本文主要說的是茶芽抽生後採茶的一些事情,而採下來的茶芽是否如黃金,於採時的氣候、時間、茶芽的形態、大小仍至採茶的手法、工具等均息息相關。

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三)先春抽出黃金芽

茶經一年培育,經一冬之隱,先春抽生,而要採得製作好茶的鮮葉,確有諸多的講究。《茶經》之茶之源中有對製茶的原料鮮葉提出了按色澤、嫩度和形狀來鑑別好壞的方法,並用上與次作為等級進行劃分。其文如下:“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捲上,葉舒次。”“茶經”認為生長在陽崖陰林的茶樹,其芽葉以紫色的質量好,綠色的差一點。那麼這種紫色一般情況下主要來自於茶芽的品種特性,如紫芽種。從目前的紫芽一般認為是苦味比較重,顏色也不好看,特別是綠茶時幹茶呈深色,所以不大適應做紅茶和綠茶。可能在唐時以蒸青壓制茶餅,茶的色澤本來就不大要求,而苦味重,可能在煮茶中更能體現茶味而被認為是上品,當然現在還有顧渚紫筍這樣的名茶,原來應該是紫芽做的。在嫩度和形狀上的區別,反應的是形態與品質和關係,如筍者,象筍狀的芽,特點是芽葉長而肥壯,重實,這種芽葉持嫩性強,品質成分含量高,製成的茶成品質量好,而芽者,估計是細弱的芽,很早就如牙齡般參差不齊,與筍者相比就差了不少。卷與舒則是從葉的形態層次來講其與品質的關係,吳覺農先生認為“葉卷”者是指幼嫩新梢上背卷的嫩葉,形態特徵上為直立,這種芽嫩度好,持嫩性強,是優質的鮮葉原料,如祁門楊樹林種等;而”葉舒“者,是指幼嫩新梢上的嫩葉,初展時即攤開,這種芽持嫩性差,一般質量較差。在生產管理中,也於茶樹生長是否健壯,營養是否充足有關,健壯及營養充足者(我們也可稱之為管理良好)的園子裡的茶筍者和葉卷者為多。

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三)先春抽出黃金芽

在《茶經》之三茶之造中涉及茶葉採摘的文字為:“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採焉。茶之牙者,發於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採焉,其日有雨不採,晴有云不採。”主要是從採茶的時間,採茶的具體做法和採茶的天氣要求來說。《茶經》主夥,採茶可以採比較長的時間,這也與我國幅源廣闊有關,有些地方晚點,有些早點,但集中在春季。採茶的方法中主要介紹了幾種茶葉的採集方法,比如筍者的茶,要凌露採,牙者茶,選其中好的採,並且提出了雨天不採,睛天採的一些原則。當然這些採茶的時間和方法到現在很多都不大適用了,這是因為我們目標中的好茶發生了變化,生產的方式也發生的變化。

在一片茶園中,如何為心目中的茶採得一片好葉,我覺得除了參考茶經外,我覺得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三)先春抽出黃金芽

一、時間與嫩度。時間對於茶的品質的影響,可以從茶生長的過程來看,茶從茶芽伸展到一個茶枝,每一張葉片的展開,都意味著春天如流水般的過去,在這個過程中,時光總是不等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在春天的溫暖的一個晝夜裡,茶也許就展開了它的第一張嫩葉,而對於製茶者來說,每一張葉片的展開,也意味著茶之味的擴展和茶之形的變化。從這個角度講,時間有時代表著一種茶的品質。而這種品質的變化會很快,幾乎所有茶區都流行這樣的諺語:“茶樹是個時辰草,早採三天是個寶,遲採三天變成草”,特別是在雨水多,氣溫高的時候,芽葉很容易長大,所謂“茶到立夏一夜粗的說法”。那麼至於什麼時間的茶比較好呢,其實還是有不同的說法。如在詩的世界裡,“詩寫梅花月,茶煎穀雨春”成為對穀雨茶的經典評價。陸游在《蘭亭花塢茶詩》中,說:“蘭亭步口水如天,茶市紛紛趁雨前”,作為浙江重要的茶產區,紹興的茶上市集中在雨前。進入明代後,以散茶為主,許次紓在《茶疏》中談到採茶時節時說“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茶的主要時間。明朱權在《茶譜》中從品茶、品水、煎湯、點茶四項談飲茶方法,認為品茶應品穀雨茶。當然穀雨茶由於有特殊的一些時節上的文化成份,可能會有所側重。當近代炒青綠茶成為茶的主流後,特別是被稱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二地綠茶,杭之西湖龍井,蘇有洞庭碧螺春,這二款名茶的興起,使對茶特別是綠茶的品評要求更為豐富,其茶形、湯色、香氣和滋味方面(即色香味形)提出了一個綜合評價的概念,從而使得茶從原來單一的品嚐茶湯過渡到更多的形色方面的要求,這就要求對鮮葉的嫩度形態等更為講究,茶之鮮葉也更往嫩細的方向發展,從而成就了以清明為時間節點的明前茶的興起,並且代替了原有對穀雨茶的認同,成為茶之新貴。那麼對於定海這個海島茶區來說,何時茶相對較好,個人認為還是以清明前後為上。因為這個時期從葉的形態(嫩度)來看更為重要,我認為當正處於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的時候為佳,稍前可能芽為主,適合製作以芽為主的茶,稍後而以葉為多,然從泡茶的形態來看,帶芽有芽的亮點,帶葉也有葉的美麗,然從湯色和滋味來說,葉的出現,會給整個茶的滋味湯色加分,香氣和耐泡度也會更好。

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三)先春抽出黃金芽

二、採茶方式。這裡所說的採茶方式主要是把採茶的手法、配套的工具和採後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從製茶的角度講,生長在茶園的茶芽葉非常的好,但如果採摘不當,保存或運輸不當,同樣可以使茶芽葉變壞,而失去生產好茶的條件。那麼就需要注意一些採茶的細節。首先是採茶的掐尖問題。正常的採茶是採用撥的方式,而不用掐的方式,主要原因在於防止採茶時對茶葉嫩芽莖造成過多的擠壓而使得細胞破裂。這種破裂會使這些細胞的茶多酚類物質氧化,而出現掐尖部位變紅。對於製作綠茶的來講,這種紅色在製成幹茶後會變黑色,從而影響幹茶外觀,同時會使整個沖泡中湯色帶紅從而影響茶湯的顏色,所以需要注意。其次是採茶時用以盛放鮮葉的器具,《茶經》中稱為籯,以負之採茶,也就是揹著;也有皮日休在他的《茶人》詩中說“腰間佩輕簍”,其實就是一個竹製的籃子。有茶之地大都有竹,而竹製籃,材料豐富,竹質輕,編織效果好,價廉物美。而竹籃在使用中或背身後,或束腰間,只是形狀有別,大小有異。用這樣器具採茶,好處在即通風透氣,避免鮮葉因葉溫升高而出現發熱變質,如軟化、紅葉之類,也正由於竹質地堅硬,不會變到擠壓,這樣茶葉不易擠壓或損傷,保證鮮葉質量。再次是要及時的收集和集中攤放。當茶籠快盛滿時應及時把鮮葉倒出,放置在更大的茶籠裡,然後移動到大的攤青架上進行攤青,這時採後的鮮葉避免放在太陽下曬,應放置在陰涼通風環境為好。及時收集對於保證鮮葉質量很重要,也能保持鮮葉水分散失或攤青效果的一致性,並提升茶葉加工質量。

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三)先春抽出黃金芽

三、採摘天氣。鑑於唐蒸青工藝和現代炒青工藝對鮮葉要求的不同,因此在採摘時候對氣候及茶鮮葉狀況的要求也不一樣。如《茶經》中所說的凌露採。帶有露水對於蒸青工藝來說可能沒啥關係,但對於炒青來說卻由於水分增加,使得攤青時間長,耗時多,而且容易造成攤青不勻,因此露水葉和雨水葉對現代製茶來說,都不是很好的鮮葉。因此採摘時應該以露水收幹後為宜。在睛天不同的時間裡,由於氣溫和水分蒸發的原因,早晨的鮮茶葉往往含水量較高,茶葉本身溫度較低,而隨著時間的推薦,進入下午最高溫度時,水分含量下降,茶葉溫度上升,這時應該注意的是採茶後更因及時攤涼,防止積壓使茶葉發熱軟化。

綜上所述,對於要做一款好茶來說,該如何摘取鮮葉?我認為應選在清明前後,選一多雲的天氣,微風,上午露水乾後,在前文所提的管理良好之茶園,採集一芽一葉或一芽一葉初展的筍者之芽,及時收集,分批攤青,則好茶可期。

請關注: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四)從蒸青餅茶到炒青綠茶

作者簡介:邱立軍 浙江舟山人 定海區農技推廣人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