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投身農業,爲什麼後來才發現錯在開始

也談投身農業,為什麼後來才發現錯在開始

關於原文,可以閱讀花果飄香的文章,題目為:“投身農業5年,除了一身疲憊只剩下一屁股債,出路在哪裡?”也可以在農人之家上找到最初的這篇:“談談農業的路,說說農業的出路,我這幾年做農業的總結”。


2016年12月,網名水果痴的邦友在水果邦論壇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談談農業的路,說說農業的出路,我這幾年做農業的總結》。這篇文章在後《花果飄香》公眾號上轉載,得到了許多農業從業者的共嗚。本人作為一個農業的從業者,自然感同身受。文章中的原因其實大家也比較熟悉,內容也說得很明白。但我以為,如果真是這樣的簡單,為什麼這麼多年來,卻一直重複著這樣的故事。有人說,人類正是因為善於總結和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才不至於過份地掉進同一個坑裡。然而在農業這個地方,類似的如文章中的忠告不計其數,而事實卻如我的標題所寫,許多投身農業的人,往往在開始的時候就錯了。很多朋友甚至認為,交學費是從事農業的門檻,為什麼你能夠例外?

對於一個五年來,在這樣的情況下堅持繼續從事農業的人,是值得敬佩的。

也許對這“水果痴”邦友而言,大家可能認為現在是失敗的。但如果再過二年,這位朋友贏利了,成功了,這些苦難也許就成了一種財富。但我相信,在這個過程中卻有更多的相似的朋友沒有堅持到最後,或者根本就沒有堅持下去的可能,只能留下自己曾經奮鬥過的豪言而矣。

也談投身農業,為什麼後來才發現錯在開始

正如文章說言:每年都在投入,每年都在失望之後把希望寄託在下一年,然後每年的年底都在收穫越來越多的債,那麼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裡?

我認為問題出在我們自己。在農業這個行業來說,天是共同的天,地是你選的地,人是你叫的人,如果說唯一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你自己。而很多時候我們往往並不善於把自己當作最主要的原因。

清揚還有篇文章是:

莫低估了農業,也別高估了自己!

我們很多農業中失敗的原因,可以歸節為客觀因素,氣候不好啦 ,市場變化了,資金不足了,人為破壞了,政策不穩,人脈不夠。但我認為所有,都是因為我們其中的經營者對自己缺乏必要評估,有時說得難聽點是缺乏自知之明。在進入農業前,喜歡聽專家說的,以為來個專家就能夠送你登上成功的路徑,這樣的人並不少見。吃到個好吃的水果,就認定就能賺錢,直接進入農業的也很多。大手一揮,先包個百畝千畝的也有人在,他還沒想好種什麼。至力於讓全中國人都吃上有機蔬菜的朋友也有不少。請個教授或專家取個好聽名字,就認為自己種的東西就一定能賣高價等等。這麼多年來,有多少這樣的人,自然從江的這邊下水,卻沒有從江的那邊上岸,農業的規律和市場的風險自然讓這些朋友順江而下,被衝到了失敗的海洋裡。

也談投身農業,為什麼後來才發現錯在開始

相對於過分自信,還有一種就是自蒸饅頭白的心理,許多人總認為農業不就那麼點破事嗎?我種了10畝不是很好嗎?種個100畝自然也不在話下。這裡最主要的是沒有理解自己做得好不等於你請人就能做好。也許有些人是種植的好手,自己也很勤勞,但當他有100畝,或者更多的時候,他自己再勤勞也忙不過來了,這時他需要請人工,幫他一起做。他已經成為老闆,他的收入已經不是自己做做賺點勞務錢,而是需要別人幫他賺錢了,當我們這位經營者沒有組織管理能力,還是按照自己原種10畝地一樣的管的時候,他會發現事情並不是他想的那樣發展,銷售成為重點,協調僱工的關係,激發別人的積極性,合理制訂工資制度,培育客戶,維護市場等等這些事情,已經超出了原來種的範圍。這不比開一家小工廠容易,因此我認為沒有一定的組織水平,或者直白地說當好一個小老闆的潛質,去規模化的經營農業,確實是難為他了。

很多人說中國農業的環境不好,劣幣驅逐良幣,土地流轉時間短,預期差,政策不穩定,鄉村的地域化傾向嚴重,土地質量不高等等,確實給從事農業特別是種植業帶來了困難。特別是我國還有大量的零星種植戶或者說副業型種植戶,並且擁有具大的產能,這對規模種植具有較強的衝擊,這個也是不可忽視的。這些散戶,種植幾畝地,特別是水果類,他們利用早上早點,晚上晚點的時間,可以很好的打理,勞動力不要錢,土地沒有成本,就是一些直接的農資投入,只要收入高於這些投入,就意味著獲得了勞動報酬收益,區別在於這個收益多一點還是少一點。我在自己一篇文章中說沃柑會在未來的時間降到1元,這不是預測價格,下到1元是必然會出現,預測的是時間。對於這些散戶來說,一元的價格也能獲得畝收入數千元的收益,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對於我們規模種植者來說,這個價格可能會要了他的命,這就是區別。我認為以自有勞動力為主的農業種植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以僱工來經營農業則是一種事業或者說是一項投資,而很多入行的人,往往把投資農業當成一種生活方式,自然就會出現問題。

悠果觀點:該期待沃柑怎麼樣的明天(下)

也談投身農業,為什麼後來才發現錯在開始

那麼出路在那裡?文章中提到出路是做精品。對於這一點,我同意,一個投資農業種植的還是把農業種植當作生活方式的人,精品不僅可以滿足他的事業成就感,也是把自己與散戶區分開來,實現差異化發展的重要的手段。但同時我也認為,僅僅是精品還少了點什麼。

我認為,對於至力於從事農業的人,並不一定要從事種植業。在很多時候,許多人的觀念是農業就是種東西,當然這裡說的是水果,好象不種水果你就不是在從事果業,不能感受水果的魅力一樣和發揮抱負一樣。而我認為,許多人並不適合去種植,很多時候你可以把種植的機會讓給一直在種的父老鄉親們,你可以從事相關的服務業,你可以為他們的水果去尋找市場,可以做加工,可以提供技術支撐,可以組織合作社開展分級服務,幫助把控質量等等。其實大家也明白,正是因為我們中國果業的第三方服務水平較低,也成為我們水果競爭力不強的最主要原因,我們嚮往有日本這樣的服務組織,能夠讓農戶專業種植,專業銷售,合作共贏。

其實我一直認為,農業服務業可以容納更多的人,也一樣能夠實現對農業的那份情懷。而更重要的,農業服務業是可以做得很大的。

也談投身農業,為什麼後來才發現錯在開始

我認為精品這個概念,確實符合消費升級過程中對於優質水果的需求,但事實上,真正做得做不成精品往往依然取決於種植者自己,精品既是技術上的產品,更是觀念上的產物。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於入行農業的人的出路,我認為是正視自己,改變自己。我始終認為,一個果園的成功,必然是經營者的成功,一個水果精品的背後,必然是經營者的匠心和情懷,一個品牌的背後,體現著執有者的人品和追求。

雖然對於許多人來說,依然在尋找出路,也許不能改變現狀,我認為可以改變自己。放棄衝動,理性對待,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一家之言,有感而發,敬請指教。

也談投身農業,為什麼後來才發現錯在開始

後記:也許很多人會說我這樣的文章幼稚,其實我也承認。但不管是否幼稚,至少說明了我的一種想法,或者說是觀點,並且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表達。我覺得通過交流,我可以獲得別人的想法,這是一種收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蔫,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拋磚是一種姿態,引玉是目標,希望能夠結交到更多的老師。

作者簡介:邱立軍 浙江舟山人 高級農藝師,從事農技推廣,悠果農業主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