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教父王功权:企业转型该如何避免陷阱,又该怎样抓住机遇?

投资教父王功权:企业转型该如何避免陷阱,又该怎样抓住机遇?

新中产消费升级的过程中如何把握机会

新中产消费的危险和机会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也是关乎整个中国发展的问题。

新中产消费有几方面的特点。第一是差异化的细分市场,第二是碎片化的规模效应,第三是人文精神的品牌建立,第四是自然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最后第五是社群化的服务。

这里涉及到第一个问题是对新中产的消费进行解析。解析的过程中,要注意有几个大事情不能犯错误。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要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国际市场的变化主要划分为,第一,要关注关税变化;第二,是政策准入;第三,是政府补贴;第四,是劳工权利和福利;最后,还有环境保护。

关于政策准入的问题是这样,在诸多行业中,有些领域我们是不支持进入的,比如意识形态、文化和金融。就在几天前,国家对金融有了一定程度的放开,这可能就会影响到国内金融部分从业者。

补贴就是政府各类补贴。我们的企业出口都可以回来退钱,然后再给予补贴,关注这个领域的动态变化是因为如果哪天某个领域不给予补贴,那就会影响到某个产业的生意。

劳工待遇政策同样影响着潜在的行业。比如要求员工超出八小时的工作时长,企业必须给加班费,那么企业的人工成本就会增加。一旦企业的人工成本增加,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就比别人高,这会直接影响出口到国外的市场接受程度。

关于环境,举个例子,比如国外执行O2标准,但因为中国是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导致中国特色的存在,我们会有一个我们专有的标准,这个标准都相对低一些。但如果假如说要求环境保护各个标准都达到国际上标准的时候,企业成本自然就会上涨。成本上涨以后,你企业赖以生存的性价比还能保持原来那么明显吗?很难。

以前我们买的东西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内消费,一部分是越境出去买,所以才有大量的海外代购。海外代购的流行是因为国外物品比国内更便宜,如果国家政策对相关产品降低了进口关税,这就会使我们国内很多消费产品、企业、产业,会发生很大变化。

这也会严重地冲击很多的消费领域。比如在我们原来的市场上,看着很赚钱的一些消费,一些生意还挺好的消费,有可能在这种国际一体化加强的情况下,如果国家决定打开市场,打开关税,结果就是很多看着赚钱的东西会迅速变成不挣钱。

投资教父王功权:企业转型该如何避免陷阱,又该怎样抓住机遇?

自媒体的崛起让传统的广告优势瞬间化为乌有

关于新中产消费的危险和机会,我们也要关注一下营销手段。因为营销和传播的变化很大。用原来有效的媒体覆盖和有效的销售途径和渠道,已经完全失去作用。自媒体的崛起,以及营销领域细分市场的成熟都导致广告和营销的渠道发生了质的变化。广告不再是集中散发,而是要找到与产品属性相关的媒体平台去展现。不理解媒体的变化,企业在营销投入的钱不但赢不来机会,反而会给企业创造危机。

技术应用方面,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然后包括区块链,包括人工智能,包括生命科学等等其他这些技术方面的应用,对于很多方面的产业冲击都特别大。差不多十五年前,银行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这些互联网公司会这么强烈地冲击银行。大家也不会想到,今天在全国各地都这样刷手机支付。

当年有项目说要做在手机上付地铁票的APP应用。那个时候大家对于手机支付替代消费卡是不是能够形成,我们大家都挺茫然的,没想到普及的这么快。这些技术上的应用,智能,区块链,这些方面的激烈冲击,会使原来很多的看起来是很好的领域,或者是很赚钱的事情,最后变成不挣钱。

还有一个维度,你在消费升级转型的时候也要仔细考虑的就是叫做商业巨头,中国已经出现了非常大的商业巨头。比如BAT。

那么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非常快。第一个阶段我原来讲过地就是新浪、搜狐、网易三个。互联网在第二阶段的时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直到差不多上市之前,O2O大规模的破灭泡沫结束,基本上算做一个标准。

第二阶段互联网起到了两个作用,一个是起到了全民应用的促进作用,还有是起到了全产业的融合作用,第三是立法各个方面都全面地建立,然后也形成了中国一次在世界上能够保持强势发展的一个契机。就之所以中国抓住了这个机会,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应用。

谈到第二阶段给我们留下的几个巨大的垄断性的巨头,大家要了解巨头在经济学上的定义,商业巨头的问题基本上就是垄断市场。实际上巨头垄断了用户就相当于垄断了市场。互联网由于便宜、方便,加上大规模的推广,甚至补贴,垄断了用户之后就横冲直撞,为国家带来的收益很大,成长很快,但对整个这个产业是伤害很大,因为互联网对很多产业的冲击是颠覆式的。

在商业巨头存在的情况下,你所从事的事业有的时候会迅速地面临强烈竞争。当你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发现你这个模式很好,那它有资金有能力,它可以迅速地复制性研发,大规模的投放市场。这时候你和巨头的竞争就不是能量相等的竞争,在这种竞争条件下,巨头如果能买了你的公司就已经是你的荣幸。如果巨头坚持和你竞争,你会马上就面临问题,因为你根本竞争不过。

创业者带领公司形成商业巨头一定不是恶意和故意,但是商业巨头形成的这个目前的事实是不能忽视的。所以在消费转型,大家寻找新中产消费转型的过程中,如果你必须讨论危险和机会,那实际上是必须把这个因素是考虑进去。

企业在新中产消费升级中去转型,如果在上述几个大事上犯糊涂,那你在术上再怎么调整也冲不出困境。因为你没有走对方向,方向性的错误给企业的伤害是最惨的,人生最怕的是方向性的错误。诺基亚和雅虎等例子还有很多。

还有像技术应用,互联网的应用就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大家没有想到外卖,但是手机外卖火起来以后冲击了康师傅统一等方便面品牌。所以我讲的那几个维度,是特别特别重要的。比如当用户群体垄断到这样的程度的时候,实际上垄断经济的特征已经是很明显了。不管它服务好坏,不管转化高低,你都必须要与之合作,然后它从中间砍掉一块,就是因为庞大的用户垄断。

还有一种垄断叫做信用垄断。在垄断进入到信用垄断的时候,垄断就彻底表现出它的恶的一面。什么叫信用垄断呢?当产品或者公司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或者是一次又一次的伟大,最后导致它的相关方已经不思考和分析它的好坏,相关方就把产品直接当作"神"和"伟大"一样来接待。

信用垄断就是大家根本不去论证产品好坏,只要代理商能拿到代理权,顾客能买到,就是非常好的结果。久而久之,无论这家公司发布什么产品,马上大家就开始抢,抢完之后又都能卖出去。比如苹果和华尔街的金融产品,特别金融产品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已经到了不是非常强的专业人士就根本就搞不懂的程度。

投资教父王功权:企业转型该如何避免陷阱,又该怎样抓住机遇?

华尔街的许多金融产品已经形成信用垄断

华尔街就养了一堆年薪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的专业人士。这些专业人士搞了很多金融衍生产品,然后进行各种计算和各种论证。要曲线有曲线,要什么有什么,最后各种金融工具、衍生工具全都放在一起。如果不是专业懂金融的客户,你就根本没法论证产品的好坏。但是那些搞销售和代理工作的人,只要能够拿到它的产品,他们又一定能够很快卖完。这种情况就是信用垄断。

信用垄断它使垄断者具备了欺诈的可能性。信用垄断使它的下家,或者是它的这些关联方或者是消费者逐渐地就放弃了独立思考,论证和质疑的立场。只要拿到就行,只要买到就好。

还有商业巨头在中国也是大家能够注意到的问题。有好多创业公司会被商业巨头迅速PK掉。那实际上这些创业公司,他们自己有更重要的成长空间,但是当它面对商业巨头,它的命运只能是被PK掉或者被收购。

但是这些巨头企业,既然它有这样的冲击力,它一定是有它好的一面。马云说,他们会大规模地进到物流行业。进到物流行业,因为我们国家生产者不挣钱,消费者花很多的钱买东西,但是主力很大的一块是在中间的这个环节。那么在中间环节这个成本太高了,所以互联网就会进入,互联网巨头的一大优点就是去中间化。

咱们国家现在整个的行业,就中间这个环节占的比重特别高、特别大。所以马云在物流环节,他要从15%降到6%。这意思就是说我们在物流行业上,最后消费者买东西的时候所承受的成本里面,在物流环节就占总成本的15%、16%左右。你花100块钱,其中15-16块钱是在物流这块。他进入这个领域,他要降到5%到6%。

这对消费者来说,对产业来说是好事,但是你在转型过程当中,你正好做的是物流行业的生意,那巨头进来以后,它会迅速占有市场空间,然后大面积打击物流的中间环节,这时候如果你从事的是物流的中间环节,你一定会受到颠覆式影响,甚至会被PK掉。

上述新中产危与机的几个维度,从大的背景上来讲,就是为了从业者在转型中避免方向上的误判或者漏判,从而导致自己在这些方面犯了常识性的错误,以及大的方向的错误。那么除了误判以外,在新中产转型中的从业者还要面临新中产消费所带来的问题,也就是客户群体的问题。这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新中产的这个事情现在是一个特别普及的话题,一个是因为这个群体确实是在崛起,另外一个是它带着一个对我们国家整个的社会阶层或阶级结构的一种期盼。期盼贫困的阶层减少,希望中产阶级能够成为中国社会最强大的群体。

投资教父王功权:企业转型该如何避免陷阱,又该怎样抓住机遇?

新中产消费人群有着更高需求的个性化服务

如果对这个群体要进行画像,那么这个群体年龄应该在30岁到45岁之间,年收入差不多在30万以上等等。当我们要避免危险和机会,就必须针对着新中产要进行一个比较深入的分析。

新中产消费升级,它的变化,如果打个比喻,它就像由原来组团旅游,打着小旗的旅游团,变成的自助游和自驾游群体。

前些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国家经常说经济要靠三套马车带动,一套是投资,一套是出口,最后一套是消费。相当长一个时间,我们国家消费来拉动经济一直起不来。然后一直是通过进出口来提高经济增长。

随着近些年新中产消费的崛起,"消费拉动"这套马车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至于哪怕进出口受到一定打击,投资拉动受到一定限制,但中国消费的拉动经济,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可观了,我们国家可以充分自信,就是不依赖国际市场,就靠中国自己的市场消费,维持中国经济,保持相当稳健的6点几增长也是没有问题的。

不管怎么讲,新中产的崛起是中国能够拉动消费的重要原因。那么我们消费是怎样上来呢?当然也跟民众的富裕程度是有关,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和民间都有一定的积累,所以使这种消费的拉动变成了一种可能。

那新中产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和这样大的背景正好是应运而生,乘势而上。这种表现出来的势头跟新中产消费没提高之前,最大的差别就是原来的消费体现在两极分化。一级是特别看重品牌,甚至是盲目地看重品牌,最典型的就是LV。

投资教父王功权:企业转型该如何避免陷阱,又该怎样抓住机遇?

新中产消费者对品牌的需求越来越多,但不盲从

另一方面就是去讨便宜货,改变在消费上也表现出来了严重的两极。最高级已经到了非常强势的消费,消费到什么程度?极少数的消费者可以和朋友在法国约喝茶,之后再坐飞机回来。虽然是极少数,但这种情况已经出现。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高端消费我们不讲,但是低端消费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互联网经济,就是屌丝经济正好和这个吻合,就是大家都在互联网上面买便宜货,便宜货已经便宜到非常地令人惊讶的地步。

那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像屌丝经济一样,在网上掏便宜货,便宜的非常令人震惊,以至于经常怀疑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这是比较主要的特点。主要是互联网巨头,利用自己的技术平台,在国家管制还没有完善的时候,就形成了用户垄断。

之前我们把普通消费解成过去打小旗的旅游团,然后一天跑很多地方,一车五十来人,假如说把从前的旅游理解成这样消费类比的话,那现在因为消费升级,人们开始自助游和自驾游。新中产消费表现出了非常强的这种自主性,他不以盲目地崇拜品牌为主,也不以简单地去淘便宜货为主。即便是消费力比较差一点,他已经注重品牌和品质的结合,更愿意考虑性价比。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家企业依靠性价比,打发展成全国著名企业,就是雷军的小米。

投资教父王功权:企业转型该如何避免陷阱,又该怎样抓住机遇?

小米坚持高质量的性价比就是企业家的情怀

小米虽然性价比很高,但并不是以牺牲产品的品质为代价,小米同时做到了价格优惠和品质优良。小米能够同时做到这两点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用户的规模化。大批量出货可以降低成本,小米的成本降到了别人没法比的程度,所以他的性价比就可以干的很高。

新中产的消费所表现出特点是极强的自主性和不跟风,因为新中产的族群在自己职场是一个相对成功的人群。他们已经摆脱了被动的为了一点生活费用去砍价的情况。他们收入也决定他们的自信成程度。他们自信的程度决定了他们消费的自主性。

他们即对品牌不盲从,同时对质量要求也很高,他们已经不是简单地接受供应商给提供的东西,而是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判断、自己的个性。所以我们在进行企业转型或者分析新中产消费的时候,必须结合着这个用户的变化。

投资教父王功权:企业转型该如何避免陷阱,又该怎样抓住机遇?

大学的普及和高等教育人群的成长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消费人群

另外,我们必须把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也算作是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后到现在,中国已经普及了高等教育。从这个角度推论,也可以说消费者现在普遍文化水准都是大学水平。这一变化对于新中产消费的形成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从消费心理来说,学生在大学里重要的不是他们学到了什么,重要的是大学的场景培养了他们拥有一种相对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的具体表现就是差异化。普通人可以随地扔垃圾,但大学生不应该这样。从消费角度分析,普通人可以随买东西,大学生因为其特有的教育特有的品牌意识,他们一定要买有品味有文化有标签的产品。

新中产消费者的知识提升,让他们对产品和文化和服务,有着不同文化水平的诉求。如果你完全是自己一厢情愿地去供给,而不是跟消费者进行强的互动,那你很难收获精准市场的探索。面对新中产消费,你必须解决差异化的细分市场、非标化的规模效应,人文精神的品牌建立、自然与科技的完美结合、社群化的服务扩展,等几个问题。

如果你的企业在新中产消费的浪潮中要转型,你必须考虑清楚什么才是转型本身。如果你原来是干房地产,今天你想干医药,这不叫转型,因为这相当于你在另外领域重新创业,你是开拓另外一个领域。转型是转移你原来的型。你说我原来的生意没法做了,我干工程的,我现在想干电信了,那这不叫转型,这是开拓新的业务。

转型是指在你原来的业务相关的领域上,由原来基础的情况下进行的调整。企业要转型的过程中,除了要对消费群体进行分析,更要想想对于自己的企业怎样结合?方法就是你要把企业的元素和相关元素的边界解析开来。我的客户是谁,我的销售是什么销售,我的上家是谁,我的下游是谁,我的原料是谁等等等等,相关元素把它给全都罗列出来。

然后去一个一个做假设性破解,比如说我原来把馒头卖给你们。买馒头就是我的收费模式。我现在要想转型,我就要研究如果我馒头不卖给你,是送给你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这种情况下,那假如说我送给你馒头,但是因为盖帘比馒头更挣钱,那这种情况下你就卖盖帘,馒头送,你收费模式就发生了变化。这才叫做转型。

所以就是对于企业相关元素分解分类,每一个元素进行消灭和解构,每一个元素上游下游都考虑,把它给收了会怎么样,或者把我企业这部分东西给它做了会怎么样。就是一点点分析,特别关注企业内生的各种潜在的趋势性的改变。只要有这种改变的时候,一定高度地关注,然后去进行尝试。

因为我们都是俗人。你自己的这个企业就是你自己打造的,所以你自己一直走在这里,对于你企业转型的存在的问题,你是比别人最敏感的,就是最知道的。但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你是所有改变这局面中,是最被动、最保守的阻碍势力。

你要在转型的特殊时期必须考虑来源于你的阻力,为什么?因为路径依赖,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属于你的创造。所以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当变革来临的时候,原来公司体系的领导者一直是变革的最大阻碍力量,不管你主观是愿意还是不愿意。

所以在企业转型过程中,为什么说创始人不要以自己为主的去来考虑事情,创始人先把自己拿开,解构自己的企业相关元素,然后把每一个元素进行各种可能收进来、卖出去等等,就是进行这样各种去来假设、去来分析,那就不是你自己拍脑袋,然后关注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新生的变量的成长元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