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全世界的 「鄂爾多斯」從這裡啓航

7月20日,由內蒙古鄂爾多斯控股集團主辦的“與時代同行•致敬改革開放40週年”座談會,在鄂爾多斯集團現代羊絨產業園舉行。

溫暖全世界的 “鄂爾多斯”從這裡啟航

總部辦公大樓

座談會上,鄂爾多斯控股集團常務副總裁趙魁、鄂爾多斯羊絨集團總工程師、中國毛絨協會副理事長、CCMI執行委員張志、鄂爾多斯羊絨集團絨紡事業部副總經理王友、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品牌事業部常務副總經理戴塔娜、鄂爾多斯電冶集團黨委書記侯永旺分享了鄂爾多斯集團在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在時代發展的大潮中,通過機制創新、經營管理創新、科技創新、品牌創新、綠色創新,通過卓有成效的改革,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故事。以及面對未來,鄂爾多斯集團將如何通過創新變革,實現可持續發展,不斷為廣大消費者創造價值,為行業、為國家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溫暖全世界的 “鄂爾多斯”從這裡啟航

與時代同行,致敬改革開放40年座談會

四十年前,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改革開放的序幕,迎來了“千年未遇”的改革開放,讓我們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年,在西北邊陲的伊克昭盟,一家依靠補償貿易白手起家的小羊絨衫廠拔地而起,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用智慧、勇氣和汗水,成就了蜚聲國內外的“世界羊絨大王”和“世界硅鐵大王”。

這裡是鄂爾多斯

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西南部,有一塊是黃河與長城合抱成的幾字形土地,被稱作鄂爾多斯高原。東勝居於其中部,與寧夏、陝西、山西三省區毗鄰,同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共同構成內蒙古自治區黃河“金腰帶”上的“金三角”。是時稱伊克昭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溫暖全世界的 “鄂爾多斯”從這裡啟航

現代化廠區

現在,在東勝市區的南部,至今留存著一片老廠房。灰磚灰頂,歷經歲月的洗禮,堅固如初。

這裡是在1978年,由日方承擔主廠房、工藝流程等全部設計,附屬工程由內蒙古輕工設計院設計,伊盟建築公司承擔土建工程來完成的一組廠房建築。

溫暖全世界的 “鄂爾多斯”從這裡啟航

這句原汁原味的“溫暖”至今還在

這是內蒙古最早利用補償貿易的形式,和日本“合作”建成的伊克昭盟絨毛廠的擴建工程------伊克昭盟羊絨衫廠。這裡也是中國羊絨工業從這裡起步的“始發站”,

他幾乎親歷了中國羊絨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全過程,堪稱中國羊絨工業的搖籃。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一個 “活樣本”。

中國羊絨工業的搖籃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伊克昭盟,是一個窮鄉僻壤、十年九旱、風沙蔽日的,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

有人形容當時的東勝,“一座小城幾座樓,一個警察看兩頭,一個公園兩隻猴”。資料顯示,當時,全盟的工業總產值只有900萬元。

1969年,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決定在山羊絨的主產區內蒙古自治區建立山羊絨加工企業。

恰逢其時,三年前,中國紡織工業部和上海第四紡織機械廠共同研製出BC273型山羊絨分梳機,正待分派去處。

於是,紡織工業部便決定將試製成功的27臺機械調撥到內蒙古,而這個加工企業的廠址就落在了東勝,這就是早期伊克昭盟絨毛廠。

溫暖全世界的 “鄂爾多斯”從這裡啟航

1988年3月8日,原國家副主席烏蘭夫接見時任伊克昭盟羊絨衫廠廠長王林祥,圖為王林祥在給烏老展示產品

1970年伊克昭盟絨毛廠開始動工,第二年就建成了,1972年開始正式投產,雖然,這是中國的羊絨工業開始步履蹣跚地起步,但它的重大意義在於,從此,中國徹底結束了單純想國外出口原絨的歷史。從原絨到無毛絨,中國的羊絨工業向前大踏了一步。

伊克昭盟絨毛廠始建時分設選毛、洗毛、分梳三個車間,所用BC273型分梳機在70年代,屬國內最先進的羊絨加工設備,投產伊始,年利潤達300多萬,成為伊克昭盟的效益最好的企業。

雖然效益還可以,然而,在當時,內蒙古所獨有的、珍貴而稀有的“纖維鑽石”阿爾巴斯山羊線卻只能以原絨、無毛絨等初級產品的形態出口至西歐各國,大量的利潤被英國道森公司搜取,而我們卻幹著最髒最差的活兒,發展中國自己的羊絨加工業勢在必行。

1974年,時任伊克昭盟盟委第一書記的巴圖巴根與自治區政府分管計劃的劉景平副書記談到改擴建絨毛廠、進行羊絨深加工的想法,劉景平認為建議很好。

劉景平得知,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喬培新正是伊克昭盟籍人,老鄉找老鄉辦家鄉的事,事情自然好辦多了。

此後不久,劉景平便經喬培新接觸到了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的駐中國代表。

經過溝通協商,日本方面同意提供先進的生產設備,但一聽投資要2300萬元,眾人當時就傻眼了,因為當時伊克昭盟全盟的財政收入才1600萬元,就是都拿出來,仍有很大的資金缺口,此舉顯然行不通。

怎麼辦?經多次研究,伊克昭盟盟委決定以“補償貿易”的方式引進全套山羊絨加工設備和先進技術,並委託自治區紡織公司與日方正式進行談判。

而這一談就是五年,這期間,雖然有彼此在技術認知上的差異,但更重要的是,和當時還被稱作是“帝國主義”的日本做生意,“姓資”與“姓社”就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坎。

溫暖全世界的 “鄂爾多斯”從這裡啟航

笑臉牆上一張張幸福的笑臉

因此,當時的中國只能談技術引進、設備引進,但絕不能合資,不能與外企“結婚”,而補償貿易其實就是“以物易物”的貿易方式,用生產出來的產品抵頂設備引進的價款,這樣既解決了沒錢的問題,也避免了可能犯“路線”的錯誤。

幼芽長在春風裡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大門洞開。

乘著改革的春風,剛剛成立不久的伊克昭盟絨毛搭上了第一班的順風車。

中國第一次引進外資的熱潮在1978的下半年突然掀起。這一年國內全年簽訂了78億美元的外資引進協議。而日本公司成為第一批中國市場的外來拓荒者。

溫暖全世界的 “鄂爾多斯”從這裡啟航

一針一線的工匠精神

1979年,經過伊盟紡織工業公司全權委託自治區紡織工業公與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進行無數次的談判磋商後,5月25日,雙方正式簽了《東勝無毛絨和編織品貿易合同》、《山羊絨加工成套設備技術附件(1-8)》兩份文件。

同年6月12日,國家計委、紡織部、經貿部及自治區計委對擴建伊盟絨毛廠、更新分梳機、增建30萬件羊絨衫生產車間的計劃任務書作了批覆。

1979年8月7日,羊絨衫廠工程正式破土動工。1980年2月,羊絨衫廠正式成立,伊紡公司委派孫習文、沈德成二同志負責該的籌建工作。同時,決定將原絨毛廠的分梳車間、化驗室劃歸羊絨衫廠。

溫暖全世界的 “鄂爾多斯”從這裡啟航

千萬條絲線從她指尖流過

伊克昭盟羊絨衫廠1981年4月1日開始試車生產,同年9月28日,工程全面驗收合格。10月1日,伊盟行政公署舉行中日合作絨毛廠改造擴建工程伊盟羊絨衫廠竣工投產典禮。羊線衫廠成套引進國外技術設備的擴建項目,是中國紡織行業也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個成套技術引進的項目,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溫暖全世界的 “鄂爾多斯”從這裡啟航

她們用雙手打造出國際品牌鄂爾多斯

據說,在引進設備的時候,還有個小插曲,伊克昭盟委託自治區紡織公司談判期間,自治區紡織公司想優先考慮給自己下屬的另一個毛紡廠呼和浩特第一毛紡廠引進這個項目,但這個毛紡廠卻拒絕引入這個項目,而伊盟紡織公司千方百計爭取這個項目落戶東勝,最終這個項目成為中國紡織行業和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個成套技術引進項目,更成為伊克昭盟工業經濟騰飛的支柱之一,並在日後培育出馳名中外的“鄂爾多斯”品牌。

補償貿易帶來的“改革紅利”

從16歲經應聘進入當時的伊盟羊絨衫廠當學徒工,現在已是鄂爾多斯羊絨集團絨紡事業部總經理的李中秋,與羊絨“結緣”,整整四十年啦,他見證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幾乎每一場陣痛以及每一個節點。

溫暖全世界的 “鄂爾多斯”從這裡啟航

鄂爾多斯,一個品牌一種溫暖

在他的記憶中,伊盟絨衫廠的建立以及到以後發展的變革,,幾乎與中國的國企改革同步,是一段歷史的縮影。

他說,伊盟絨衫廠1981年全面投產,以後每年賺回一個廠,7年賺了7個廠。1984年11月首期補償貿易結束,產品全部以補償貿易的方式返還給了合作伙伴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

為進一步提高羊絨製品的加工深度、精度和生產能力,1987伊盟紡織公司委託內蒙古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與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在北京飯店,簽訂協議,再一次用補償貿易的形式進行合作,擴建了30萬件羊絨衫生產能力,形成年產510噸無毛絨、60萬件羊絨衫的生產能力,最終在中國內蒙古西部東勝這個邊錘小鎮打造了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山羊絨聯合加工企業。

溫暖全世界的 “鄂爾多斯”從這裡啟航

羊絨衫廠成套引進日本的先進設備和技術,同時也引入了先進的管理。用兩年時間消化了技術之後,時任伊克昭盟羊絨衫廠廠長的王林祥感覺到當時國有企業僵化的勞動、人事和分配製度已經成為束縛企業發展的主要障礙。於開始了大膽的改革。

先人一步的改革

1983年在剛剛組建的羊絨衫廠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砸了 “鐵飯碗”,實行“見習工制”和“合同用工制”;砸掉 “鐵工資”,實行全浮動效益工資制:砸掉了千部的“鐵交椅”,實行幹部競崗聘任制。砸三鐵”發生在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前タ,在地區甚至

全國都是超前的,即便是處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也派出官員和企業負責人前來學習取經。

伊克昭盟羊絨衫廠一時風頭無兩。

據時任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副盟長、曾任鄂爾多斯學研究會會長的奇朝魯介紹,羊絨衫廠完成用工、分配和幹部三項制度改革之後,改革之劍直指計劃經濟之下的舊體制,於1988年打報告要求破除大鍋飯體制,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由此引發了伊克昭盟羊絨衫廠與上級主管單位伊盟紡織公司“分立”的大爭論。

時稱為“兩伊戰爭”。

這場爭論得到了伊克昭盟和自治區兩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時任自治區主席布赫親自到現場辦公,專門就羊絨衫廠與伊紡公司之間的管理體制問題進行調查瞭解,並做出了重要指示、,主張把羊線衫廠作為一個改革開放的“特廠”,給予更多的自主權,包括原料收購權、自營進出口權等。這次現場辦公會議,為解決體制之爭莫定了基礎。

溫暖全世界的 “鄂爾多斯”從這裡啟航

現代化別具匠心的門店

1989年3月,中共伊盟委員會第4次會議決定:伊盟羊絨衫廠

與伊盟紡織公司分立。至此,伊克昭盟羊絨衫廠真正成為一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從原料收購到產品銷售的一條龍貿易企業,

“‘兩伊戰爭’是改革開放的勝利,不但決定了從國營伊克昭盟羊絨衫廠日後成為民營化的鄂爾多斯集團的發展軌道,也給整個伊克昭盟和內蒙古的改革提供了一個經典範例,”奇朝魯說。

在諸多場合談到集團成功經驗時,鄂爾多斯投資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王林祥不止一次這樣說過:鄂爾多斯集團之所以能夠長足發展,主要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好時代、好環境、好政策,而我們又抓住了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和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幾次大的難得的機遇,踏準節拍乘勢而上,從而實現了大踏步的前進。若沒有四十年前的改革開放,沒有當初的貿易創新,哪裡會有如今的世界羊絨大王、硅鐵大王?而改革創新也從此貫穿了鄂爾多斯集團四十年創業的全過程,從經營體制到治理體制,從產品技術到管理模式,從多元轉型到品牌營銷,都經歷了數次大的改革與創新,每一道天花板都是通過改革創新得以突破,都每一時期的戰略目標,都是在改革創新中得以實現的。正是一輪又一輪的全方位改革創新,直接推動了企業的快速成長與持續壯大。

溫暖全世界的 “鄂爾多斯”從這裡啟航

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鄂爾多斯

目前,鄂爾多斯集團主營羊絨產業和循環經濟產業兩大主導產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包括煤炭、電力、冶金、化工等各大領域,在羊絨和鐵合金領域打造出了兩項世界第一。“鄂爾多斯”作為行業標誌性品牌,以931.58億元的品牌價值穩居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第一位。

(記者:張石磊 武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