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打败刘备之后为何没有乘胜追击?

消渴止咳贴


吕蒙袭破荆州,擒杀关羽,对于刚取得汉中大捷,势力正如日中天的刘备集团来说,不啻为当头棒喝。然而刘备集团草创,为巩固统治,刘备在221年4月登基称帝,7月即举兵伐吴。孙权面对刘备倾国之兵,悉国应之,犹有不暇,为防止曹丕北来,还同时上表称藩。

魏国并非无人,当年关羽兵败时,魏主聚众议事,试论刘备会不会为关羽报仇而兴兵。众臣都认为“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刘备力弱,必不敢报仇。而侍中刘晔认为,“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刘晔认为刘备肯定会兴兵报仇。

(曹魏三朝重臣:刘晔,与刘备同为宗室)

翌年,蜀汉车骑将军张飞被害,飞营都督表报刘备,刘备听说张飞军营有报表至,没有拆开来看就说:“噫!飞死矣。”刘备怒而兴大兵往攻孙权,为了防备曹丕趁火打劫,还派了镇北将军黄权把守长江北岸。刘备大军4万多人,浩浩荡荡,尤显不够,又派了白眉马良到南蛮部落中征召蛮兵,得众万余,总数有5万多人。大军出巫山,过三峡,来到夷陵地区,已是222年正月,过了大半年。

看热闹不怕事大,魏主有召集群臣议事。众人都认为孙权假意附庸,曹丕的顾问刘晔又发表了他的看法。“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刘晔建议曹丕不要理睬孙权的上表称臣,而是与刘备一起攻打东吴。

刘晔还分析说,天下三分,曹魏得八,孙刘两家各得其一。两个小国如果互相救助,还能支撑一些时日,如今他们彼此相攻,是自取灭亡之道。曹魏如出兵东吴,刘备也断然不会转而与孙权结盟,而是会加快进军速度,与魏国争夺孙吴领土。但是曹丕认为现在出手,为时尚早,再观望观望。

当陆逊把夷陵以西数百公里的山地都让给蜀汉军队,刘备在山谷中扎营,兵力不能展开,早有探马回报。曹丕说:“刘备不知兵也,怎么能够这么布阵呢?刘备这次要失败了。”后7日,果然有回报说,刘备兵败。

(夷陵之战:蜀汉道路崎岖)

于此可见,孙刘两家火拼时,曹魏集团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对战争的进程了如指掌。

如果陆逊击败刘备,乘胜追击,必然要沿着刘备的进攻路线,溯江而上,往攻巴郡。刘备占据上游,数百里行军尚且用了半年,陆逊从下游仰攻,不知耗时要多久啊。

陆逊所带之军,几乎是孙吴家底,有众5万余人。如果陆逊见猎心喜,带领大军长驱直入,进入西川,劳师袭远,若不能一击得手,大军常年在外,以曹魏集团的谋士猛将,必然也会来一出“白衣渡江”。如此,陆逊军团腹背受敌,又失根据,必然大败。

孙吴集团与蜀汉集团在地利上有很大不同,因为蜀汉集团有汉中和三峡这样的天险,这使蜀汉进可攻,退可守。但是孙吴所据江东,所凭仅长江天险。自古有“守江必守淮”之论,曹操早有预见,占据了淮南地区,屯驻重兵。曹魏集团还在襄阳地区还握有1/3的荆州,与孙吴共享长江之利。因此,孙吴的地利之便,实际上已经被这样的地缘消减大半。

蜀汉可以倾国而出,自保无虞;孙吴集团如果倾巢而出,必然腹背受敌。

所以,陆逊在击败刘备,稳固前线局势后,果断班师。“…备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

(陆逊果断班师)

从另一个层面说,孙权向曹魏称臣,对于孙吴集团和曹魏集团的所有人都很别扭,都知道是假的,早晚要翻脸。尤其是孙吴集团,他们跟曹魏对着干了这么久,突然之间被告知吴国成为了曹魏的附庸国了,心里的憋屈难受就别提了。夷陵之战后,为了证明孙权归附的诚意,曹丕要求孙群派遣质子到洛阳。孙权左右推诿,就是不送人。在陆逊班师后,孙权有了底气,对曹魏就不那么客气了,“吴礼敬转废”。魏吴联盟破裂,关系急剧恶化。

曹丕感到遭到了欺骗,就发兵攻打吴国。其实,也说不上孙权欺骗曹丕,实际是曹丕想再等等,让陆逊深入蜀境然后再出其不意掩其不备攻下孙吴,却不想陆逊能够见好就收,及时回师,让曹魏无机可乘。为了挽回颜面,曹丕兴兵攻吴,时在222年秋,距夷陵之战结束只隔着2个月。可见,曹丕为伐吴所做的军事准备也非仓促完成,是早有预谋。

刘备退军回到永安白帝城后,又支撑了10个月才于223年6月因病去世。从222年8月到223年晚春,曹丕从淮南和荆州两个方向对孙吴发动了大规模攻势。孙权集中全力应对,此时轮到了刘备说风凉话。然而此时刘备新败,军力不足,即使冒险出兵击败了东吴,也不能应对强大的曹魏集团,因此这段期间,双方竟相安无事。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

曹丕一连打了6年,期间3次攻伐东吴。在曹丕最后一次伐吴归来,路过曹植的封地——河南雍丘,还特地去看望了曹植,谈了一会子话,临走时给曹植增加了500户食邑,此后这两位曹家的人杰在没见过面。

三国故事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事物的发展往往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彼此牵制,又彼此依赖。斗争的复杂性和戏剧性,呈现给了后世精彩纷呈的三国史。


而知而行


夷陵之战,刘备为陆逊所败,陆逊为什么没有追击刘备?

其实,还是老话题:吴蜀联盟不可破;地形地势让溯流而上的陆逊讨不到便宜;还有个坐山观虎斗的"渔翁"想得利;刘备退守白帝城可聚合残兵败将,聚合力量阻挡吴兵于境外;孙权已得荆州,本不想再找麻烦,刘备被夺荆州,本来早该还的。关羽己死,犯不着再扯住这个问题计较起来让曹丕笑话。

曹操占天下十分之八,刘备,孙权,阻险各占十分之一。不论地盘,人口,地理位置都处于劣势僻远。所以,孙刘只能联合起来,方才多存在些时日。这种关系在赤壁大战中就证明了的。双方都明白谁才是真的敌人。谁才是真的盟友。

刘备的顺流而下,去时容易,退时难。陆逊胜利之下,追击并不容易。他的后代陆抗在西晋时收复西陵,击败顺流而下的西晋三路大军,就是占了水流的便利,把西陵收复回吴国。所以,刘备狼狈而逃到白帝城,他当然就不会再退了,因为地形地势对他极为有利。骑马与乘舟,逆流就别想打仗,不淹死就阿弥陀佛了。

孙权知厄而派使者称臣,鬼都晓得是假的。魏国君主群臣没有一个不知道其中的内情。但曹丕接受了,天下三国,孙吴来朝,非陛下的威武神灵所化及,难道还有别的原因么?所以,不能拒绝。"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必遭天遣”贤人之言,应当铭记。曹丕很自得,才一上位,就结束了与吴国的敌对关系。能力实在不小。盖过先王。

夷陵之战,其实就是一个荆州引导的。孙权用不光彩的手段讨了回来。这并没有错。刘备本来该还,只是二弟在,一拖再拖。拖到人家动手了,而且朕的二弟为此命都搭进去了。自己不动作一下,如何向桃园明志,如何向天下仁义之志交待?所以,要表示一下,讨回面子。用拳头最能说明问题,没想到一拳打偏,打进灶塘,烧得一脸是灰……

曹丕早料到蜀主会败,只是没料到陆逊不追,懊恼得失悔不己,东线的兵,白白丧失了大好机会,陆逊回防东方去了……





劉一千五


我觉得首先是刘备当时的实力是强于东吴的,当时刘备为了给关羽、张飞报仇,举国之力讨伐东吴,当时东吴几乎处于灭亡的危难中,幸而有陆逊,指挥得当,在两军的对峙中,顶住压力,坚持不应战,最终,在刘备大军忍不住酷暑,将军队驻扎在密林中后,再半夜进行火攻,打了个措手不及,大败蜀军,这时侯蜀军虽然大伤元气,但是毕竟七十万大军,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的,东吴的主要目的是击退刘备,保住自己的国家,这时侯也不敢轻举妄动去追击。





其次,就算是乘胜追击,追上了又能怎么样,刘备该不该杀里,这又成了一个难题,不杀刘备,即使大败蜀国,东吴只是自卫,只要有诸葛亮在,孙刘联盟就还是可能的,在三国中,只有孙刘联盟才可能对抗强大的魏国,而刘备一旦死吴军之手,无论出于什么立场,孙刘联盟势必瓦解,元气大伤的蜀国很有可能会先一步灭亡,而唇亡齿寒,吴国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去。所以,在各种利弊权衡下,孙权也会让陆逊对刘备赶尽杀绝的。



皎皎220


三国三国,之所以有意思就在于,是三方博弈,而不是简单的敌我双方博弈。既然是三方博弈,那么当其中一方比较强势,击败了一方,另外一方就会有所动作。三国之间会相互牵制,而不会坐视其中某一方独大。

蜀汉从取得益州开始,综合实力就在日益提高,到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击败曹操大军,夺取汉中,蜀汉一方的实力达到顶点。汉中战役刚结束,关羽就开始从荆州出兵,北伐襄樊,为曹仁,擒于禁,斩庞德。连曹操都开始有迁都以避其锋的打算了。

在这时候,孙权一方就坐不住了。孙权眼看着刘备步步为营,曹操步步后退,难免有唇亡齿寒之虞。孙权这时候主动选择了背叛孙刘联盟,而与曹操结盟,共同对抗刘备。

从曹操的角度来说,在赤壁之战吃亏之后,到他去世前,总共五次主动进攻孙权,也让孙权压力非常大。到建安二十二年,孙权遣使请和,与曹操达成暂时的和平。这时候,曹操才又掉头去和刘备争斗汉中。

所以,孙权眼看着关羽北伐有取得成功的可能,便主动向曹操输诚,表示原意出兵进攻荆州,以解曹仁之围。当然,从孙权的角度看,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帮曹操,而是夺取荆州。之所以要向曹操示好,是为了避免万一在荆州陷入僵局,曹操在江淮方向也主动进攻孙权。

此后,孙权偷袭荆州得手,全取荆州,擒斩关羽,并且传首洛阳。曹孙联盟一时之间进入蜜月期,简直可以说是如胶似漆。

表面上看,擒斩关羽之后传首洛阳是为了嫁祸给曹操,向世人表明,他偷袭荆州是受曹操唆使,但反过来看,同时也给刘备预留了台阶,刘备如果原意接受现状,就应当继续与曹操为敌,而不是以孙权为敌。

但刘备的选择是不肯接受现状,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断然率军出川,想要夺回荆州,为关羽、张飞报仇。这不仅是因为刘备军中有大量荆州将士,不能轻易放弃荆州,更是因为,从实力上看,孙权比曹操更弱,是更容易击败的对象。

然后就有了夷陵之战。陆逊能在夷陵击败刘备,已经很大程度上是侥幸了,如果能追击,扩大战果,当然会追击,绝不会含糊。

事实上,吴军也并不是没有追击,而是追击了之后,看占不到什么便宜,就自己退回去了。

《三国志·先主传》

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司徒许靖卒。

这就是说,虽然在夷陵遭遇大败,但并不是全军覆没,刘备还是收合离散,仍然有一部分,至少从秭归后撤,在永安驻守,是有能力阻击吴军进攻的。

不仅追击的吴军前来相持了差不多两个月,看着占不到什么便宜,就自己退回去了。而且,还有能力分兵平定叛乱。

而且,这时候,蜀汉赵云得到吴军追击而来的消息后,也主动出动接应。但实际上吴军跑得比赵云还快,来救援的赵云还没到永安,追击的吴军已经自己撤退了。

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三国志·先主传》

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遣将军陈曶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

而且,先主驻守白帝城之后,害怕的不是蜀汉,而是孙权。

《三国志·先主传》

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於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明明是孙权一方在夷陵之战中大获全胜,为什么刘备都还没怂,孙权先怂了呢?原因很简单,后方不稳了,曹魏要进攻东吴了。

这时候曹丕刚继位,而且已经篡汉称帝。一开始,孙权还表现得很诚恳,曹丕也立孙权为吴王。但是曹丕坚持要求孙权送任子入朝以示自己是真投降,而不是缓兵之计,孙权就不同意了。曹丕大怒,下令伐吴。

《三国志·吴主传》

初权外讬事魏,而诚心不款。魏乃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徵任子,权辞让不受。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硃桓以濡须督拒仁。

请注意这个时间点。

这一年的年初,刘备开始出兵进攻东吴。孙权卑词厚礼,以求曹丕支持。

到六月,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击败刘备,刘备收集残军,退驻永安。吴军乘胜追击到永安。这时候,孙权态度就变了,不听曹丕的了,激怒了曹丕。

九月,曹丕下令同时在荆州和江淮两个方向出兵伐吴。孙权一看曹丕灭吴的决心很大,顿时亚历山大,感觉自己顶不住了。所以,孙权一方面派兵防御,一方面再次向曹丕认怂,同意送任子等。

到十月,孙权就不能不向刘备认怂了。因为这时候形势变了,对孙权来说,如果刘备也同时再次出兵,进攻东吴,东吴就很难顶住。

事实上,刘备这时候确实也动过这个心思。

《三国志·陆逊传》

吴录曰: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馀,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刘备并没有趁人之危进攻东吴,报夷陵之战的一箭之仇。别说这是因为刘备仗义,不是他不想,而是因为他这时候确实没有这个能力,做不到。如果真打算干,他就不会写信刺激陆逊,而会直接干起来了。

咬人的狗不叫,爱叫的狗不咬人,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陆逊回信的意思就是不接受刘备来信的调戏,直截了当的表示,你不就是想罢兵求和吗,直接说得了。

所以,十月,孙权遣人向刘备认怂请和,刘备表示同意。这就意味着,刘备承认他自己目前没有能力大规模进攻东吴,只能自保。

冬十一月,大风,范等兵溺死者数千,馀军还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将军全琮、徐盛追斩魏将尹卢,杀获数百。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

十一月,东吴军队受到曹魏的进攻,出师不利。到十二月,就赶紧和刘备又结盟请和了。

第二年正月,曹魏方面曹真继续进攻,吴军防御。到三月,魏吴双方的战争还在持续。但不久之后,曹丕主动下令撤军了。就在这个月,刘备去世,诸葛亮秉政,蜀吴重新正式结盟通好了。


萧武


谢谢邀请!夷陵之战是三国中的一次大战役,也是蜀汉走向衰败、三国格局变化的一场大战,汉昭烈帝刘备也因此战的失败悔恨羞愧,一病不起,病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源于刘备的二弟、三国中武功最高强被称之为武圣的大将关羽被孙权所害,刘备为报兄弟之仇不听诸葛亮、赵云等群臣劝阻、一意孤行而主动发起的一场大战,此战以蜀军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全军覆没惨败而告终。蜀军参战大将几乎全部战死,刘备得以侥幸逃脱,逃回白帝城,从此蜀汉霸业休矣。



题主问陆逊为何没有乘胜追击?其实陆逊何尝不想一举追击将刘备诛灭,也差点将刘备擒获,但刘备命大,逃出了重围。刘备出兵之时就命虎威将军赵云为大军后部,有赵云接应刘备,陆逊还是有所忌惮,当时吴军中无人能敌赵云之武,陆逊是既怕赵云威武,又怕中赵云埋伏,故不敢深追。另外,陆逊还顾忌魏兵乘机操吴兵后路,获渔人之利,权衡利弊,故没有深入追击。从陆逊来说,此战本是抵御敌人进攻,而最后几乎全歼来犯之敌,对陆逊来说已是大获全胜,功勋卓著,见好就收也是上策。所以,以陆逊的智慧,不深入追击是上上策。

言有方


先看一看刘备为何要发动夷陵之战吧?

在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取下荆州,又拿下益州,实力得到了,迅速增强。而通过汉中之战后,刘备又一次获得胜利。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刘备在实力上已经达到了顶峰。而恰恰关羽又大意失荆州之前,被吕蒙斩杀。这给刘备攻打东吴找了充分的理由。

为何要攻打东吴?

当然是东吴实力比较弱小,北方的曹魏一直是实力最强劲的,占据着半壁江山。而且是要地盘,有地盘,要人才有人才。所以说话要想统一中原,必须先灭掉东吴。于是刘备就倾全国之力发动了战争。

但是最后却失败了,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案例。而陆逊在此一战成名,刚出道的毛头小子把驰骋沙场多年的刘备打得大败。但是东吴的实力并不强,即使胜利,也只是侥幸胜利。俗话说穷寇莫追,再加上东吴的实力,并不是完全压倒刘备,所以乘胜追击,也占不到便宜。



其次,蜀汉这方面已经做好了接应。诸葛亮已经赶到白帝城,赵云也已经率领大军前来接应,东吴能打的已经没有几个了。其实东吴大军也不是没有乘胜追击,只不过是看到蜀汉的军队实力而撤退了。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这是三国,他们有共同的敌人,北方的曹魏。如果二者两败俱伤,那么两家都危险了。所以蜀吴两家还是没有彻底撕破脸,以后继续结盟才是正确的。


互联网笔记


公元220年到223年先后发生关羽死、曹操死、曹丕称帝、刘备称帝、夷陵之战、刘备失败、刘备死。三国天翻地覆。

关羽死后,刘备大怒,出于情感和利益的考虑(曹操之死也是敢出兵的原因),称帝后不久发动夷陵之战。结果大家都知道,被陆逊大败。为何陆逊不乘胜追击呢?

西川并不是那么好打的,就是说蜀汉并非速亡之国,当年刘备进攻刘璋的时候也颇费周折,粮草运输不济,陆逊没法远征。

(孙权剧照,来自网络)

夷陵之战,陆逊的目的主要是防守而非反击,除了刘备,还有曹丕这个势利虎视眈眈。仅因为曹操新丧,政局不稳,曹魏才没有太大的军事动作。

古代打仗需要筹备很多的东西,一旦曹魏缓过神来,东西足备,趁虚而入,陆逊岂不是顾此失彼。土地并不是打下来就能很好的统治,涉及到很多政治上的东西,得到荆州后,去攻打益州是对东吴兵力的分散,一旦荆州人趁机起势,该如何是好?

(刘备剧照,来自网络)

三足鼎立,蜀吴弱而魏强,弄个两败俱伤就是求死之道。吴国虽然喜欢蚕食,但是也有大局观。


大眼大世界


感谢!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思考,因为当时的刘备大败,如果陆逊乘胜追击,那岂不是可以直接灭了刘备,但是他没有追,原因何在?

我认为原因有三,这第一便是虽然陆逊大败刘备的军队,自己也有损失,如果此时还要追击刘备的军队,升入蜀地,北方的魏国早已是虎视眈眈,那么不小心便给了魏国机会,那样的话,还要被蜀国和魏国两面的打击,那岂不是腹背受敌。陆逊深知这样的道理,所以他没有追了。

第二,赵子龙的援军已经在路上了,如果追,万一追不到,在半路遇到蜀国的埋伏,那一切都将前功尽弃!所以放下时很明智的选择。

第三,刘备身边有自己的保命部队给自己断后,那些人个个都是精英,以一敌十都不是问题,陆逊想要追杀必然要经过此关,不然根本摸都摸不到刘备的边。就算冲杀过来自己也是伤亡惨重,何必呢?所以不追最明智。

最后谢谢看了我回答的人,我是一个爱历史的学者,如果有帮助就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如果没有帮助就请给一些您的看法!我甚是感激!我会带来更多的历史经典!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第一赵云已经出兵接应刘备,陆逊如果再打也是苦战,再有夷陵之战是奇袭成功,如果刘备反过来全力以复和他拼命结果他也没把握,再有魏国也想咬他一口,作为战略家魏国是主要敌人陆逊很清楚。


王亚春3


陆逊尽管利用火攻打败了刘备,但是这只是一时得逞,假如刘备重整齐鼓,他依然可以水陆并进,直接可以打到南京,孙权也抵挡不住。第二诸葛亮还可增兵,小小陆逊己经破灭,那点人马能挡住刘备大军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