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陰陽合曆中的核心祕密,干支紀法

中國的傳統日曆,不能叫做陰曆,也不能叫做陽曆,更不能叫做農曆。

我們平常所說的農曆,就是那些一個月農曆初幾初幾的內容,其實這部分屬於陰曆的部分。

陰曆是來標識月亮運行規律的;

陽曆是二十四節氣部分,用來標識太陽一年之中對地球的影響。

二十四節氣,不只是日曆上的二十四節氣就完事了,還有上中下三元,還有節氣交接的時辰,到分刻,都是很精細,很講究的。

隱藏在陰陽合曆中的核心秘密,干支紀法

二十四節氣的分段是非常嚴密的,而粗淺的部分就是一年四季,還可以進一步細分成八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八分點進一步細分了四季的特徵,進一步結合六分點,取最小公倍數,得出二十四分點,也就是二十四節氣。

六分點,也叫做六之氣,是五運六氣的內容。

可以知道,上半年下半年的二分點,四季,六分點,八分點,都可以取二十四做最小公倍數。

二十四節氣還可以理解為八卦和三個爻位,再一年的分佈,對應地理學上的二十四山,這裡不展開。

遠古時期,為了把陰陽曆法串起來,或者在陰陽曆法之前,已經掌握了一種更加根本的日曆紀法,就是干支紀法。

干支紀日法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在發掘出的殷代甲骨片上已發現了完整的干支表。可能在盤庚遷殷(約公元前1300年)之前,已經採用干支紀日了。不過這種紀日法是否有過間斷和錯亂,現今還不能肯定。但從春秋以來,這種紀日法已被證明沒有間斷和錯亂。

《春秋》所記第一次日食發生在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經現代計算證明,這個日期確實發生了一次日食,因此這個日期的記載是準確的,表明從那時以來一直到清宣統三年(1911年)止,其間歷經2600餘年,我國一直有條不紊地使用干支連續紀日,未發生一日差錯,這是世界上最長的紀日史料,也是世界上極為珍貴的一份科學文化遺產。

隱藏在陰陽合曆中的核心秘密,干支紀法

唐朝有一位牛人,叫做李淳風的,寫了一本國家典藏的天文書籍叫做《乙巳佔》,該書是一部綜合性的占星學著作,撰成於唐顯慶元年(公元656年)稍後。至於書名為什麼用六十甲子中的乙巳名之,叫《乙巳佔》。

清代藏書家陸心源解釋說:"上元乙巳之歲,十一月甲子朔,冬至夜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故以為名。"陸心源認為道士李淳風推算出了準確的歷元為乙巳之歲,於是就以之命名該書,以示其言準確可信。陸心源的解釋可備為一解。

這裡採用的紀法體系,用的都是干支紀法。

這位牛人和另外一個牛人合著了一本現在震撼世界的書籍《推背圖》,同樣也採用了干支紀法。

干支紀法和陰陽合曆的相互關係,我們用一張圖表,先簡單表示出來。

隱藏在陰陽合曆中的核心秘密,干支紀法

從上圖可以發現,我們平常說的7月21日之類的日曆,也就是現在領工資放假用的國曆(西元日曆),其實是很low的,一點也不科學。

很多人認為最科學的西方人搞出來的歷法,其實是最不科學的,不在今天的科學歷法講述範圍之內,大家先忘記他們一陣子。

現在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干支紀法對於陰陽合曆到底意味著什麼?

可以這樣說,干支紀法就是陰陽日曆中的核心密碼,也是天地運行的核心規律。

用數理模型的語言來描述,可以認為干支紀法是陰曆和陽曆的均衡指標。

至於干支紀法就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進行組合,得出一個六十的循環週期。

這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有,就是天文依據,五大行星圍繞著太陽,包括地月系統圍繞著太陽運轉。

他們在六十年的時候,會迴歸到一個相對恆定的起點。

隱藏在陰陽合曆中的核心秘密,干支紀法

我們在評估農業收成和天文氣象的時候,六十年一輪迴這個指標是不能忽視的。

誰忽視,誰的數理模型數據用多十部超級計算機都圓不回來,大概就是這樣的計算量吧。

像今年的浸水車這麼多,也是因為氣象學對傳統的氣象數理規律的漠視導致的結果,不知道誰來背鍋,反正一句迷信就是了。

好了,關於曆法的事情,先扯這麼多。

關注傳統文化的精粹,關注隱士申子源的更多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