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一线职工对地勘单位改革怎么看?

调查|一线职工对地勘单位改革怎么看?

前不久,为摸清一线地勘单位改革过程中职工的思想动态,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以问卷调查和分片、分类、分组座谈的形式对本单位职工进行了调研。

问卷调查采用抽样调查形式,抽样比例为单位企事业职工人数的20%。问卷调查为22道选择题,主要围绕事业分离改革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查。共收回调查问卷116份,回收率100%。

一、调查反映的职工思想认识状况

总体看,被调查职工多数对事企分离改革有基本了解,对本单位改革发展前景十分关切。经调查,职工思想状况整体归纳为以下特点:

(一)对影响单位发展的因素有普遍认识。

调查显示,职工认为影响单位发展的主要内部因素集中在“管理体制”占79%、“分配机制”占72%和“激励机制”占69%上。

认为影响单位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思想观念是否转变到位”占62%、“收入分配是否合理”占62%。

认为地勘单位事企混合体制很难再继续下去的主要问题是“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严重制约影响生产经营骨干的积极性”占84%和“事企混合运行管理存在违纪违法风险”占66%。

为了让企业更好发展,选择“让生产、经营、管理、技术骨干获得行业平均以上的收入”的占66%,选择“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占34%。

 (二)对事企分离改革紧迫性认识趋同。

调查显示,在改革先行试点问题上,持赞成态度的占74%,不赞成的仅占10%,七成的职工对改革抱着迫切态度。对于当前单位事企分离改革紧迫程度上基本达成一致,89%的职工认为紧迫和比较紧迫(认为改革很紧迫的60%,认为比较紧迫的29%),只有4%的职工认为改革不紧迫。其中,事业编制人员中有62%认为改革很紧迫,企业编制人员中有58%认为改革很紧迫,事业人员比企业人员更迫切的希望推进改革。队级领导都认为改革很紧迫,中层干部人员中的64%认为改革很紧迫,普通职工中的55%也认为改革很紧迫(见图1)。

图1:

调查|一线职工对地勘单位改革怎么看?

(三)对改革的前景信心不足。

对本单位的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发展目标能否达成,64%的职工持“有难度待观望”的态度,10%的职工持“不能达成”的态度, 24%的职工持“能达成”的态度。

对事企分离改革的前景,48%的职工对改革有信心,45%的职工对改革信心不足。在地质找矿和其他人员的职工中认为改革有信心的比例较高,比例分别为80%和78%;52%的职工对改革信心不足或没有信心,其中建筑施工中67%的职工对改革信心不足或没有信心,工程勘察和机关管理对改革有信心或信心不足各占一半(见图2)。

图2:

调查|一线职工对地勘单位改革怎么看?

(四)对事企分离改革的方向趋同。

调查显示,认为地勘系统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是“纯事业单位”的占12%,是“实力企业集团”的占38%,是“精干事业单位和有实力的企业集团”的占53%。在事业单位人员中选择“精干事业单位和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占66%,在企业单位人员中选择“实力企业集团”的占56%。30岁以下和36~40岁过半人员选择“精干事业单位和有实力的企业集团”,31~35岁过半人员则选择“实力企业集团”。机关管理、地质找矿、其他人员中过半选择“精干事业单位和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建筑施工过半人员选择“实力企业集团”,工程勘察选择“实力企业集团”和“精干事业单位和有实力的企业集团”的各占一半(见图3)。

在事企分离改革的主要难点中,选择“事转企人员养老保险政策的衔接”的占52%,选择“人员精简分流”的占45%。

在事企分离改革工作的重点中,选择“分配制度的改革”的占60%,选择“人财物等资源在事业和企业的合理配置”的占45%。

在事企分离改革工作阻力的主要内因中,选择“领导班子思想认识不统一”的占55%,选择“干部职工的思想不解放”占43%。

(五)对事企分离改革的诉求多样

在事业身份人员中有31%的人员选择留在事业,31%的人选择符合条件可以提前退休,20%的人员愿意放弃身份去企业。在企业身份人员中有70%的人员选择留在企业,17%的人选择符合条件可以提前退休。35岁以下或工作5年以下的职工普遍愿意到企业工作(见图4)。

图3:

调查|一线职工对地勘单位改革怎么看?

图4:

调查|一线职工对地勘单位改革怎么看?

同时,职工认为选择事业或企业身份,关键还要看“企业是否可持续发展”占55%和“在企业工作和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收入是否出现较大的差距”占36%,“自己的优势能否发挥”占26%,“队领导、业务骨干是否转换身份,到企业工作”占21%。

调查显示,在改革过程中64%职工考虑最多的是改革效果,43%的职工考虑最多的是个人收入。认为影响工作积极性主要是“激励机制”占76%;认为提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是“收入提高”占85.7%;对自己的未来期望是“努力工作,提高能力,获得更大的发展”占66%,“努力工作,获得更高收入”占53%。

[page]

二、职工思想认识状况形成原因分析

(一)事企混合的运行体制是产生各种思想的根源。

事企混合型地勘单位是介于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之间的,当国家下达的地质勘查任务不足并伴随财政拨款下降时,地勘单位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会被迫进入市场,以营利性为主要经营目标,反之,又会把完成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少营利甚至不营利。属地化后,地勘单位探索企业化改革的路径,但由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事制度、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得地勘单位只能“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

地勘单位除了承担公益性项目外,还承担商业性项目。商业性项目中的一部分地质工作的资金来源却是由企业和部分地勘单位自己筹集,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形式进行。受事企混合运作的束缚,企业很难形成自我积累,规模难以扩大,同时还存在队伍技术简单,功能雷同,缺乏核心竞争力;产权不清,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不分等问题。在推进事企分离改革,向企业化经营转变的过渡时期中,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走事业单位还是企业的路是必做的选择题。

(二)地勘单位发展中的问题是导致改革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

1.竞争力较弱。我国地勘行业由计划经济下的垄断或半垄断行业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的完全竞争的行业,各地勘单位发展良莠不齐。计划经济下诞生的地勘行业,在国家保护政策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力差,与其他行业相比差距比较大。

各地勘单位普遍存在产业分散、规模小、基层薄弱、人均资产占有量少,竞争力强、资质等级相对较低、经营力量分散等问题,很难在市场中得以生存。

2.竞争激烈。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推进,政府放弃行政管制,行业垄断被打破,除公益性地勘任务,其它任务均通过招投标获得。

3.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历史原因,除了离退休职工比例高外,所有地勘单位都存在遗孀问题。这些遗孀没有工作,子女受教育程度和收入都不高,需要单位给予物质帮助。

对事业体制的依赖性,存在“等、靠、要”思想,小富即安、小进则满,迷失改革方向。日常管理中,忽视管理中出现的漏洞,看眼前利益,忽视长期发展。

4.是体制约束。作为事业单位,在人事用工、收入分配、会计核算、财政管理方面都有严格约束,而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不断拓宽经营渠道和增加收入来源。企业对税后利润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事企混合运作,管理机制不活,造成转型期管理工作中的诸多矛盾,阻碍了地勘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既管不好事业,也管不好企业。

(三)造成选事业或企业思想分化的原因分析。

地质工作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应该也只能由国家和政府主导并组织实施。事业单位附属于政府机构,不存在生死存亡的问题;加上地勘行业特殊性和高风险性,它的经营不能保证在市场上获得大家可以接受的预期利润率,只能靠外力的支持,主要是政府给予政策支持。而企业则直接面向市场,存在着被其他企业收购兼并、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找矿经费由国家下拨,地勘单位承担计划任务并将成果无偿上交国家,经济上实行实报时销制,造成地勘单位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在市场经济下,地勘单位扮演的主要是“技术服务者”角色,而不是拥有一定经济实力,以追逐利润为目标是市场经营者。

由于地勘行业的特点及队伍发展历程,许多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地勘企业弱小,加之事业人员与企业人员的退休金相差巨大,因此,本次问卷调查显示,改革的难题不在于对影响单位发展因素的认识,而是在于大家即使认识到了事企改革的紧迫性,但如果没有合理的政策、管理体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支持,如果企业人员享受不到地质队事业人员退休待遇、在企业工作和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收入没有出现较大的差距或是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可能大部分人不愿意改变现状,因为行业发展前景具有不确定性,职工对改革的前景也存在信心不足的现象,即使是目前很好的企业也不能保证若干年后能给员工较高的退休待遇。

三、建议及对策

(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改革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改革专题讨论活动的开展,教育全体职工进一步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增强机遇、忧患及责任意识,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做到思想大解放、企业大发展。通过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进一步统一对改革必要性、紧迫性和方向性地认识,使职工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提高职工对改革的承受能力。

(二)依法规范进行改革。

科学策划,依法规范,有序运作,使改革稳步到位,不留后遗症。要在改革的细节上下功夫,严格按照政策法规,统筹考虑,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审慎推进,凡是涉及到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要跟踪到底。

(三)必须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国有资产是支持改革必要成本的保障,是增强职工改革信心的重要基础,推进改革必须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保证改革中的稳定,着眼改革后的生存、发展,以创建新的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为目的,通过改革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健全保障体系,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改革同时要保证大多数职工得利,赢得大多数职工支持。职工利益的保障离不开单位的发展,经济效益提高了,职工的合法利益得到落实,职工的思想就会比较稳定,就会对单位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形成一种凝聚力,这样的改革才是成功的。

(四)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改革障碍。

技术人员、中层干部、业务骨干是支持改革、推进改革的关键,他们对改革的信心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广大职工。单位应有重点地加以引导,坚定他们对改革的信心,消除他们的疑惑。同时,合理调整他们的岗位,适当地压担子、加任务,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单位应重点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消除其心理障碍,并紧紧依靠他们开展工作,以取得以点带面的效果。

对改革认识模糊的员工,单位要从提高他们对改革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上下功夫。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适应改革中找出自身的差距,及时弥补,将他们转化为改革的支持者。

对那些吃惯“大锅饭”的职工,应采取个别谈心的方式,讲明道理,讲清利害,使他们认识到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多劳才能多得,只有实干才是出路。

对一部分年龄偏大、技能低、竞争力弱的职工,应加强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生存和竞争能力,提高他们的再上岗能力,为他们有一个稳定的岗位创造条件。

(五)倾听职工诉求,创造和谐改革环境。

要认真听取职工对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诉求,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办事公开、公正、公平,努力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使企业和谐发展。要关心职工生活,保障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把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与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要深入基层,了解职工的冷暖,切实帮助解决职工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持续做好生活困难职工帮扶工作。

来源:《中国矿业报》2018-6-30

原题:一线职工对地勘单位改革怎么看?——以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一项职工思想动态调查为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