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民航飛機不飛直線?

1. 地球是圓的,地圖是平的。

一般而言,距離超過400公里時,地球表面兩點的最短距離,投影到地圖上就和直線有了明顯區別,在這種情況下,選擇直航時,飛機在地圖上的投影就是一條曲線。這個差別在長距離才會顯得很明顯。

早期來說,為了導航方便,一般採取等角航線,即測量出出發地和目的地之間的磁角夾角,然後只要保持飛機航線恆定就可以到達目的地了,此時航跡在地圖上的投影就是一條直線。但是隨著導航技術發展,就開始採用大圓航線,而大圓航線在地圖上的投影就是曲線了。

參考下圖,地圖上的Great Circle Route(大圓航線)看似曲線,實際上的距離要比直線的Rhumb Line(等角航線)短得多。 更詳細的數學解釋可以參考:Great circle。

為什麼民航飛機不飛直線?

2. 導航技術限定,飛機只能向臺或背臺飛行。

目前最成熟的導航技術是IR(慣性導航)和VOR/DME(指向臺)導航技術,這兩種技術疊加可以保證飛機導航精度達到RNAV2,即在航行全過程中,95%以上的時間裡定位精度在2海里以內,而VOR的一個缺點是依賴於導航臺,且飛機只有在航向面向或背向VOR臺時才能獲得比較高的精度,因此飛機的航跡本質上就是從一個VOR臺飛向另一個VOR臺,在距離VOR臺約10海里左右開始轉向像一個VOR臺繼續飛行。

借用別人的一張圖說明,十字星標就是不同的VOR臺,粉紅色的線就是飛機的軌跡,由於導航臺的數量限制,飛機只能採取曲線飛行。

很多業內也說了,十字星不是VOR臺,他的標準名字是Waypoint,為了省去解釋為何在要在航路點之間直線飛行,我就簡單描述為導航臺了,便於業外理解。Waypoint 在航空業早期,實際上就是地上一個明顯的地形/標誌物等,又叫地標,飛行員就是靠目視對準地標飛來保證自己航路正確的。隨著無線導航技術發展,VOR臺就成為主要的Waypoint了。進一步的,隨著GPS的應用,Waypoint理論上可以隨機選取地球表面任一位置設置,只需要對該處進行GPS校準即可,這也就是RNAV的航路點設定來源了。在PBN運行前,飛機只能以直線在航路點直接飛行,因為:1. 只要在航路點確認高度符合要求,在兩點之間的直線上飛行,一定沒有觸地風險;2. 沿航路飛行,空管只需要監控飛機的速度和順序,就可以保證沒有碰撞風險,加入偏置和單向高度層後,對飛也不存在碰撞風險。因此,目前為止,飛機只允許在Waypoint之間的直線上飛行。未來普及PBN後,才可以不依賴Waypoint飛行。PS:RNAV跟PBN的區別,業內瞭解就行了,我懶得展開了。關於GPS精度,靜止狀態下GPS精度可以達到10米級別,經過校準的可以達到1米甚至更低,飛機在停機坪上做導航校準時,可以達到分米級別。但是在高速運動狀態下,一方面精度降低,另一方面就必須考慮系統延遲了:如果飛控計算機晚了一秒獲得位置信息,或者操作指令晚了一秒,位置可就差了幾百米了。

為什麼民航飛機不飛直線?

有人會問GPS呢?GPS直到第三代系統開始投入,約2005-2009年,才可能在全球範圍內達到RNAV2精度。對此,國際民航組織從2008年開始,逐步開始對基於GPS導航的導航設備開始論證使用,目前在歐美大陸,通過認證的飛機已經可以開始實行PBN導航,即不依賴VOR臺的自由設計航線,中國大陸規劃在2013年開始,2016年全面在民航採取PBN導航。

3. 地形/氣象/空管限制,某些區域必須繞行。

這個應該很好理解,比如山峰、雷雨雲、禁飛區之類,就不多說了。

4. 適航規章限定,主要是ETOPS規定。

這個是由於早期飛機發動機可靠性不足引入的規定,當時雙發飛機很容易在飛行過程中出現單發失效,此時會對飛行性能造成嚴重影響,同時也給飛行員帶來額外的負擔,因此規定飛機的全航路中,任何一點到最近的備降機場的距離不得超過60分鐘的航程,以便在飛行員疲勞或飛機結構受損到不可接受前,飛機能夠著陸。當然,現在隨著發動機可靠性提升,ETOPS限制普遍提升到了120分鐘,下一代的380和787都在申請150分鐘的ETOPS限制。詳見雙發延程飛行。

這個限制主要體現在跨洋和北極航線上,內陸航線與各航空公司實力有關,對於長距離航線,有實力的航空公司可能會沿路各個機場都簽有保障協議,此時ETOPS只在穿越沙漠和高原是有所影響。實力不足的航空公司則無法和所有機場籤協議,只能選擇性的挑選,就有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