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次的經濟危機,會在2018年到來嗎?

2018年就快到了,不少人習慣性的預測明年的經濟走勢。宏觀經濟面、世界政治走勢,國內形勢,列數據,講故事,頗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架勢。在這裡,筆者就不再用此套路了,而是從人的內心來看看,大家對明年經濟形勢的信心如何。


大家都知道“秋官效應”,起因是鄭少秋主演的“大時代”在播放時,香港股市大跌,乃至以後每次播放,都會引起股市的波動。為什麼會這樣?不少經濟學家進行了分析。其中個別經濟學家的分析,我是比較認同的,那就是人的心理在作怪。鄭少秋的出現和股市的漲跌是沒有任何關係的,但大時代中,鄭少秋扮演的主角“丁蟹”的主要情節確實是和劇中香港股市大漲大跌緊密結合的。看完此劇,人們的第一感覺是,股市太瘋狂了,有些風險是根本不可預知和無法防範的。於是,當時在炒股的部分人開始拋空自己手上的股票,其他人也開始跟風,越來越多後逐漸形成股市的大幅波動。一旦有了第一次,人們心中就有了心理暗示,接著就是第二次、第三次,鄭少秋就成了這個暗示的觸發點,預示了未知和不可判斷的風險,所以便有了所謂的“秋官效應”。

2018年是個很特殊的年份。其特殊性在於,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正好都是間隔都差不多十年。而在全球化經濟的今天,經濟的週期性非常明顯。當然,這兩次金融危機的發生都是有根本原因的,1997年是索羅斯看見了亞洲新興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巨大泡沫,2008年是美國樓市次級貸價格不合理的高企。而在1998年發生的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並不大,因為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加入WTO。但2008年,中國已經融入到全球化的大家庭,大家有印象的話,應該記得,股市、樓市雙降,以及後來的4萬億計劃。

在全球化越來越緊密的今天,任何一個小概率事件都會引起“蝴蝶效應”,更重要的是,2017年,世界經濟形勢並不好,美國已經加息希望資金迴流,歐元區在債務危機下持續萎靡不振,發展的動力全世界都期待著中國。中國當然也不負眾望,在全球低迷的經濟環境下,“降庫存、去槓桿”,“大眾創業”、“調結構”取得了近7%的GDP高速增長。但也要看到,較多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樓市依然聚集了大量的泡沫,炒房者的根本利益並沒有動搖;創業成功者九牛一毛,大多成了炮灰死在市場上;中小企業貸款難、稅負重,老闆跑路、跳樓的新聞時有發生;各個地區仍然在大搞基建,加快地鐵、高速、高鐵和公共設施等大型工程項目的投入、回報時間長,整體利用率很難達到預期水平;國企、央企的市場佔有率仍然高企,“巨頭”地位難以動搖;所謂的高科技、新經濟公司不少是“新瓶裝舊酒”的燒錢,燒完後發現和其他經濟模式原來一樣;股市、債市低迷不振,人民沒有合適的投資渠道,“龐氏騙局”有了新的市場。

當然,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始終不錯,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是在困難中摸索前進的。但2018年確實是個特殊的年份,因為它距離上一次的經濟危機爆發正好十年。這並不是危言聳聽,經濟發展重要的兩個驅動就是投資和消費,而這兩點都需要投資者和消費者作出決策和舉措,舉動的背後是對經濟發展的信心。信心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但它們都可能導致一樣的結果。希望2018年風吹草動的非理性行為越來越少,更希望不要爆發97年、08年因為實體泡沫引發的經濟危機。因為只有退潮了,才看出誰在裸泳。

最後,給出2018年的投資建議:不要激進的投資股市、樓市,更多的選擇分散性的投資策略,其中尤其要避免高風險。同時,保持一定比例的現金流,以便不時之需。

十年一次的經濟危機,會在2018年到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