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5000年的传承,汉字是否已经融入到了国人的基因中?你怎么看?

一只抻着脖子的鹅


汉字融入中国人的基因,是有可能的,但不是现在,而是以后,并且有很多限制条件。

一个很简单的反证,如果不让我们读书受教育,给一本繁体字的古书,认识么?肯定不认识,绝对是标准的文盲。

按照基因遗传的特性,前后代之间是会遗传一些特定的属性的,比如物种特征、趋利避害的特性等等。对于反复训练和使用的某项技能,通过许多代的反复强化,也是有可能遗传下去的。

但是,中国人对于汉字的认知,应该还没有达到融入基因的程度,至少不明显。这是因为有两个主要的阻碍因素。

首先,汉字是在不断变化的。

从距离今天9000多年前的21个贾湖遗址刻符(文字),到7000多年前的630多个双墩刻符,再到陶文,然后发展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再进化为繁体汉字和现在的简化汉字,变化太快了,没有足够的时间刻入基因遗传。

其次,文盲率太高。

在中国古代,教育很不发达,一个村子几百号人,能有那么几个人识字就不错了吧。

我们说近的,根据建国之初的调查数据,当时人口的文盲率在80%以上。

在绝大部分的人都不识字的情况下,遗传的可能性肯定也不大。

至于为什么我们之前没看到过的一个繁体字,在我们看到后却认识,这个是因为经验的作用。

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之所以称为简化字,就是因为它是从繁体字简化来的,它们之间本来在形体上就有继承关系。

再加上汉字是图形化文字,对于图像的认知能力是存在人类的基因里面的,但不是对汉字本身。

汉字的造字方法是“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受过相关教育的人都有相关的经验,比如不认识的字读半边,根据一个字的主体和偏旁来推测新字的意义等等能力,除了极少的情况,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推断都是正确的。

但这些不是基因遗传的作用,而是基于汉字的特点规则,和我们积累的经验,才让我们做到的。所以,只要简化字基础过关,认识大多数繁体字就没有问题的,但是你让一个不识字的人去解读一下繁体字,肯定是认不出来的。

这也证明了汉字并没有加入中国人的遗传基因,全是后天训练和经验的结果,应该说目前汉字已经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基因更确切。


奕天读历史


汉字是一种人文事物,而基因是一种自然事物,两者是不相干的东西。人们常说什么东本已经根植于基因之中,是为了说明它的影响深刻。同样的,说汉字已经融入到我们的基因之中,也是为了说明汉字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深刻。

毕竟汉字存在了几千年,耳染目睹都是与汉字相关的。就连不认识字的老太太也知道,剪出来的红双喜本是一个字。这也是汉字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具体体现。


范亚津


说汉字5000年己经融入华夏基是对的。

一、汉字至所以能在中国传承近5000年,关键在于它的功能大全。汉字不同于西方等单纯表音的文字,它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功能,古称六书。通过每个汉字,即能将多种功能体现出来。如独体字多由象形实物演化而来,追其原形就可意会。合体字可以偏旁确定属性,主体部分表达本体等。还有半标音半表质。比较单纯表示读音的字母丰富多了。民谣称,有边念边,无边瞎猜就说明汉字的贯通性。比较单纯表音字母用途广,独立性强,组合性强。

二、汉字在甲骨文之前即诞生,经过漫长年代的演进,殷商时期已是完美成熟的文字。之后又历经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乃至行、草等形式,逐渐脱去象形本貌,变成更加抽象的今字。它承载5000年炎黄子孙血缘和智慧,是全世界唯一连续下来的文字。

总之,汉字、汉人、汉文化已经凝结在一起,似乎已经变成了生物基因和文化基因的混合体。中华民族的大统一理念等优秀汉文化,都根基于依赖于汉字。


左说春秋


人类的基因里好像没有记忆传承,如果有记忆传承,那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每个人也不用那么辛苦的从零开始学习。没有学过繁体字却能认识它,是因为简体字是从繁体字简化而来,字体之间具有传承性,所以,有点文化底子的人可以顺下来;如果单单拿一个繁体字让你认,却未必认识,而放在文章里上下连贯,你会猜出这是什么字。认识繁体字还是要靠文化水平,跟基因不沾边。


yeli7


感觉基因是不传递记忆信息的。但基因明显的传递情绪信息的。刚出壳会跑的小鸡就知道怕扫帚,大鸡也怕。鸭子怕会动的布条。海龟、候鸟不需要指引,也也有迁徙的欲望。这些应该都是基因传递的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