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永葆大學本真,培養一流人才

“國勢之強由於人,人材之成出於學。”人才培養是一所大學的核心使命,也是大學的最本質的要求。正如習總書記所要求的,高校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

一流的大學,必須能夠培養出一流的人才。在廈門大學奮力建設“雙一流”的過程中,培養一流人才,更是一個不可迴避的歷史責任。

面對全球高等教育變革,這五年,廈門大學是如何找到人才培養的改革方向,如何制定一流人才培養的廈大方案?

抓好本科生教育

鞏固人才培養的根本

2013年秋天,範婧雯來到廈大,成為了生命科學學院一名普通的新生。大一暑假,她進入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她的班主任韓家淮的實驗室,從感受態細胞開始做起,慢慢了解生物實驗是怎樣開展的,耳濡目染著“對社會有貢獻,會讓人生更有意義”。

大三的範婧雯,在諾貝爾獎獲得者博伊特勒面試之後,成為了廈大博伊特勒書院的第一批學生,與來自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及與該書院有合作關係的海內外高校遴選出來的二十多名生命科學及相關專業的學生們一起,接受著包括德國科學院院士、德國科研最高獎萊布尼茨獎獲得者雅格•福格爾,英國牛津大學約翰•奧斯汀教授在內的世界名師的全英授課、小班教學。

2016年,臨近畢業的範婧雯給曾經在書院開過講座、與之交流過的Ramakrishnan教授發郵件,最終拿到了在劍橋大學實驗室進行畢業設計與實習的機會。2017年,她被劍橋大學醫學院錄取為PHD學生,並獲得代表劍橋大學學生至高榮譽的蓋茨獎學金,成為了2017年度蓋茨學者中,唯一一個畢業於國內高校的中國大陸學生。

「砥砺奋进的五年」永葆大学本真,培养一流人才

諾貝爾獎得主Beutler教授與牛津大學Austyn教授為博伊特勒書院拔尖班授課

從2013年到2017年,是範婧雯個人迅速成長的五年,也是廈門大學本科教育新一輪培養方案和一系列改革創新的五年。大類招生、大類培養,書院制試點改革,學科交叉融合,國內外交流合作……這是範婧雯們的大學經歷,也是廈門大學本科教育改革創新落地成果的縮影。

一流大學的核心是人才培養,基礎是本科教育。重視人才培養,重視本科教育是一所大學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五年來,學校在本科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條件、質量保障體系、管理機制建設進行了系列探索,人才培養綜合改革成效顯著。本科日常經費佔學費比例從30%增到100%;推動設立教學質量績效獎,每年近20%教學經費專門用於績效獎勵;推動77個專業實施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建設247門大類平臺課程和491個課程組;入選教育部拔尖計劃、卓越計劃等重要人才培養計劃。學生第一志願滿足率從36.38%提高到56.96%,整體志願滿足率保持在90%以上;畢業生對教師滿意度從78.7%提升至94.4%,對學校滿意度從84.0%提升至95.70%,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平均達到96.5%……

一流大學需要有追求卓越的質量文化。五年來,學校以年度評估體系為抓手,大膽借鑑國際先進經驗,充分融入“以學生為中心、基於成果導向和持續改進”三大質量保障理念,聚焦課堂教學、教師教學能力、教學質量文化建設三大重心,涵蓋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培養過程、培養結果四個質量保障環節,優化適應度、保障度、有效度、滿意度、達成度五個維度評估指標,動態挖掘生源、學習經歷、課程測評、教學運行狀態、畢業生調查、用人單位調查這六維數據,形成了具有世界標準、中國特色、廈大傳統的內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簡稱IQA)

2014年,我校IQA體系成功入選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所發起的“高等教育內部質量保障優秀原則和創新實踐研究典型案例”,是中國也是東亞地區唯一入選高校。2017年,IQA“廈大模式”研究報告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出版,在中國和世界部分國家產生了示範效應。

「砥砺奋进的五年」永葆大学本真,培养一流人才

“高等教育質量與就業:內部質量保障的貢獻”國際研討會在我校召開

“在我申請劍橋大學、蓋茨獎學金之前,其實包括我自己都覺得這只是一個夢,沒有人能相信我能做到,但是我覺得我們還年輕,就要敢於嘗試。”這是範婧雯作為一個年輕學子,永懷夢想、無畏向前的人生格言。

“為了給你最好的,我們一直在努力。”這是“廈門大學本科生教育”微信公眾號推送中的一句主題語。 2013年,在對比國內外高水平大學近500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基礎上,我校進行了培養方案修訂。轉眼間,五年飛逝,我校又將啟動新一輪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堅持大類培養,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構建寬口徑、厚基礎、跨學科、國際化、重實踐、求創新的人才培養體系,支持學生“以學為中心”自主選擇個性化的成長路徑,為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創造條件。“一直在努力”這就是作為一所大學,以學生為根本,儘量為學生創造良好條件、搭建成長平臺的初始之心、應有之義。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搶佔人才培養的高地

2017年2月,Nature Climate Change以封面文章發表了我校2013級海洋與地球學院博士生祁第為第一作者的文章“Increase in acidifying water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而此前,祁第已經發表了SCI論文3篇,EI論文1篇。

祁第在碩士階段得到了廈門大學海洋碳循環小組(OCG)和翟惟東教授良好的系統科研訓練,博士階段以廈門大學和海洋三所聯合培養身份,在陳立奇教授的指導下,從事極地海洋學研究,曾參加第6次和第7次中國北極科學考察,兩次獲得優秀科考隊員稱號。這一年,不只是祁第,還有更多的廈大研究生在國際上發聲。2017年,廈門大學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及Nature子刊等國際頂級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共14篇,比2016年的兩倍還多。2013到2017年,廈門大學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及Nature子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共37篇,位居全國高校前列;比2008到2012年五年間發表同類論文總數增加165%。

「砥砺奋进的五年」永葆大学本真,培养一流人才

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發表論文數倍增

研究生教育肩負著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使命,是衡量一所大學學科建設和學術水平的重要特徵,開展原創性科學研究是研究生教育區別於本科教育的本質特徵。如何突顯研究生教育“研究”色彩,讓研究生成為科研創新的生力軍,是我校研究生教育的一個重要改革命題。

2013年,是發現問題的一年,也是解決問題的一年。從2013年起,廈門大學研究生院緊鑼密鼓地開始了深入調查:十多所國內外高校的電話調研和實地走訪,百餘名海歸教師座談,近兩千份的調查問卷,累計四萬字的各類調研報告……,經過一年的深入調查、充分醞釀,改革路線逐將清晰。

2014年,學校討論通過了“博士生學制從2014級開始正式調整為4年”,拉開了廈大研究生培養方案改革的序幕。經過幾上幾下的反覆討論,學校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即:遵循研究生教育規律,以世界高水平大學的研究生教育水準為參照,以強化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為主線,以修訂培養方案為“抓手”,按照一級學科貫通、碩博貫通、資源共享、學科交叉等原則,實施“三打通三融合”的教改舉措。

打通碩博培養:按一級學科制定培養方案。打通碩博學制:嚴格博士生中期考核制度。打通國內國際培養:加快推進研究生培養國際化。推進培養過程與科學研究融合:實施博士生培養科研配套經費制度。推進課程教學與科研訓練融合:優化研究生課程教學體系。推進課內學習與課外創新創業融合:鼓勵研究生開展原創性科研。

「砥砺奋进的五年」永葆大学本真,培养一流人才

堅持每年舉辦研究生暑期學校和博士生論壇,

派出研究生赴國外短期訪學或參加學術會議,或赴全國各地開展實習實踐活動

自2013年項目啟動以來,廈門大學研究生教育改革已經走過五年的歷程。實踐證明,五年來,研究生教育管理更加科學規範,研究生教育質量顯著提升,改革溢出效應顯現明顯。2013-2017,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高水平論文數穩步上升。理工醫科博士發表被SCI和EI檢索的論文共3394篇,其中發表在JCR一區刊物上的論文604篇;理工醫科研究生科研貢獻率從2012年的51%提升至2016年的60%;人文社科博士生髮表在最優及一類核心刊物上的論文共880篇。2013年,廈門大學5篇博士學位論文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獎篇數列當年全國高校第三位。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得到了國務院學位辦、教育部,國內高校和官方媒體的高度認可。

2017年我校成功入選包括北大、清華、浙大、復旦、上海交大、南大、中科大、哈工大、西安交大、中國人民大學、北航、天大和蘇大等14所高校在內的全國博士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工作試點單位。如果說,2013年,是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個起點,那麼到了2018年,將是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個新轉折點,任重而道遠。

全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

實現人才培養加速度

創新創業是什麼?

我校2011級本科生、“萌小助”創始人李正強說,是要開發更多好用便利的功能,為更多的學子提供教務、社交,乃至互聯網金融服務。

我校2016級碩士生、溯源項目負責人任明星說,是要研發出國內首創、精確高效、操作簡便的呼吸道病原檢測的一站式解決方案,通過技術革新,減輕患者負擔。

我校2017級碩士、“我知盤中餐”項目負責人陳歡說,是要讓“菜園子”直通“菜盤子”, 讓農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用科技振興美麗鄉村。

……

對於這樣一個問題,不同的創新創業者有著不同的答案。但他們都說到了一個共同的感覺,“這些年,身邊參與創新創業的同學多了起來。”這個直觀真實的個體感覺,是基於一個大時代的變化。

在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開始掀起了創新創業的大潮。

「砥砺奋进的五年」永葆大学本真,培养一流人才

教育部門戶網站首頁報道我校學子創新創業風采

經過充分調研、細緻思考、精心考量,我校制定並向教育部報備《廈門大學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從9方面25條舉措,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經過這五年的摸索,我校已經逐步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

一是積極探索“四輪驅動”模式,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政策催動,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地域聯動,打造聯合培育平臺;興趣帶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資源推動,完善服務保障體系。

二是構建“一體四翼”實踐教學新體系。在改革中,以實驗教學、實習實訓、科創競賽和社會實踐等四個方面為抓手,逐步形成了課內課外相融合、校內校外相補充,多層次、立體化、開放性的“一體四翼”實踐教學新體系,切實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三是構建課堂革命“三個倒逼”新機制。硬件倒逼,以教學設備設施的現代化倒逼課堂革命;慕課倒逼,以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倒逼課堂革命;制度倒逼,以教學管理制度規範的建立倒逼課堂革命。

四是探索科創競賽“兩平臺八化”模式。打造本科生早期科研訓練和學業競賽“兩平臺”,實施科創競賽“八化”(全員化、多樣化、課程化、基地化、團隊化、國際化、常態化、日常化)新模式,帶動創新型人才培養。

從2013年到2017年,我校創新創業改革成效突出,引領示範作用顯著,創新創業氛圍日將濃厚,科創項目從305增長到1408項,學業競賽項目從49增長到84項,指導老師從632增長到2125人次,參與學生從13995增長到31297人次;學生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本科生公開發表論文(核心期刊)從76增長到123篇,申請專利從10增長到20項;學業競賽成績優異,獲得省市級以上學業競賽獎項從381項增長到905項……

2017年,由研究生牽頭參加的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得金獎2項,銅獎1項。2017年有20支研究生隊伍闖進“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全國總決賽,共獲得一等獎1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9項,我校在2個主題賽事獲得“優秀組織獎”。在2016年“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我校包含研究生在內的團隊獲得2金3銀1銅(其中研究生或畢業研究生取得1金2銀1銅),再次捧得大賽“優勝杯”。2016年,我校MBA在“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MBA專項賽榮獲金獎,2017年榮獲銅獎……

「砥砺奋进的五年」永葆大学本真,培养一流人才

我校在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喜獲佳績

“把激昂的青春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體現了當代中國青年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習近平回信勉勵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的大學生。轉眼間,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將要在我校舉辦了。那時將有150萬+大學生創業者,55萬+創業項目,800+投資人匯聚而來。

一百多年前,陳嘉庚先生遠赴南洋,篳路藍縷,艱苦創業。九十多年前,陳嘉庚先生毅然回國,飽含情懷,創辦廈大。勇於探索,敢闖敢拼的創新創業精神,是廈大人的天然基因。過去,我校創新創業教育摸索前行,碩果累累;現在,隨著這屆驚豔非凡的全球雙創盛會籌備的徐徐展開,我校創新創業教育將繼續奔赴向前。

廈門大學

文:黃偉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