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詩》中最忠貞不渝的一首愛情詩,傳爲千古絕唱

《全唐詩》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汪士鋐、汪繹、俞梅、徐樹本、車鼎晉、潘從律、查嗣瑮10人奉敕編校,“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共計900卷,目錄12卷。

今天,我們來看看《全唐詩》中最“忠貞不渝”的一首愛情詩是誰的代表作。《全唐詩》中最忠貞不渝的一首愛情詩,傳為千古絕唱

這位詩人就是唐代詩人元稹。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韋夏卿的小女兒年方二十的韋叢下嫁給24歲僅為秘書省校書郎的詩人元稹。婚後他們如膠似漆,過著溫馨甜蜜的生活。但好景不長,造化弄人,唐憲宗元和四年,年僅27歲溫柔賢惠的妻子韋叢被病魔奪去了生命。此時31歲的元稹已升任監察御史,愛妻的去世無疑對他是一個沉重打擊,他悲痛萬分寫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詩,其中一首詩就寫出了詩人對亡妻最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刻骨的思念。

這首詩就是《離思·其四》,全詩如下:

離思

唐·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這首詩採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對已經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戀情。它接連用水、用雲、用花比人,寫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全唐詩》中最忠貞不渝的一首愛情詩,傳為千古絕唱

全詩僅四句,即有三句採用比喻手法。一、二兩句,破空而來,暗喻手法絕高,幾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筆意所在。“曾經滄海難為水”。是從孟子“觀於海者難為水”《孟子·盡心篇》脫化而來。詩句表面上是說,曾經觀看過茫茫的大海,對那小小的細流,是不會看在眼裡的。它是用大海與河水相比。海面廣闊,滄茫無際,雄渾無比,可謂壯觀。寫得意境雄渾深遠。然而,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還蘊含著深刻的思想。

第二句,使用宋玉《高唐賦》裡“巫山雲雨”的典故。楚懷王曾遊雲夢高唐之臺,“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願薦枕蓆,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別離楚王時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元稹所謂“除卻巫山不是雲”巧妙地使用“朝雲”的典故,把它比作心愛的女子,充分地表達了對那個女子的真摯感情。詩人表明,除此女子,縱有傾城國色、絕代佳人,也不能打動他的心,取得他的歡心和愛慕。只有那個女子,才能使他傾心相愛。寫得感情熾熱,又含蓄蘊藉。

第三句“取次花叢懶回顧”,是用花比人。是說我即使走到盛開的花叢裡,也毫不留心地過去,懶得回頭觀看。而他無心去觀賞印入眼簾的盛開花朵的原因,第四句“半緣修道半緣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說他對世事,看破紅塵,去修道的緣故,這是其一。其二,是因為他失去心愛的她,再也不想看別的“花”了。

在描寫愛情的古典詩詞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為人們喜聞樂見,引起人們的共鳴。譬如,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它是用形象鮮明的紅豆,象徵美好而堅貞的愛情。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無題》)的詩句,是用一種執著到底的精神,表達對愛情堅貞不渝、海枯石爛、永不變心的衷情。“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兩句,則與王、李寫愛情的詩不同,它是用一種絕對肯定與否定的生動比喻,來表達對愛情的至誠和專一。正由於它與眾不同,所以能引起因為種種原因而失去愛人的人們的強烈共鳴。有人把這兩句詩寫在文學作品裡。也有人寫在書信中,用來表達對對方的痴情。這就充分說明元稹這首詩具有巨大的影響和藝術感染力。

元稹的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致的比喻寫盡懷念悼亡之情,“滄海”、“巫雲”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後面兩句的“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全篇張弛自如、變化有秩,形成了一種跌宕起伏的旋律。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豔,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尤其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二句,歷來為人們所傳誦,不但是元稹詩作中的巔峰佳句,縱觀唐詩宋詞,詠情之作可望其項背者也少之又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