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後不知天在水”,讀《過洞庭》,一首被誤入《全唐詩》的詩

“醉後不知天在水”,讀《過洞庭》,一首被誤入《全唐詩》的詩

“醉後不知天在水”,此句出自元末明初詩人唐珙唐溫如的《過洞庭》,又名《題龍陽縣青草湖》。

由於唐溫如此人生平並無記載,僅知他豪於詩,以至於後人將這首極具唐詩七絕味道的詩,被誤錄入了全唐詩之中,還被人誤以為是唐代詩人溫如之類。

確切的說,唐珙應為南宋遺民。元朝滅南宋後,發生了一件令人悲痛恥辱,令人髮指的事,那就是妖僧楊璉真珈將南宋理宗的頭蓋骨製作為鎮本法器之事。在宋皇陵被一眾妖僧破壞盜掘後,唐珙的父親唐鈺與一眾義士暗中將宋陵遺骨重新安葬,可憐堂堂趙宋,死後被暴屍荒野。而唐珙,可以說是南宋義士之後,雖是元代人,但應該也深受其父教導,是個知俠義的南宋遺民。所以,也使得他這首《過洞庭》有了一種不同的意味。

“醉後不知天在水”,讀《過洞庭》,一首被誤入《全唐詩》的詩

《題龍陽縣青草湖》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湘君:指的是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與女英。在《列女傳》中記載:“二妃死於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

全詩把對遠古歷史的追憶與洞庭的波瀾壯闊的自然景色巧妙的結合起來,以遠古的縹緲神話故事,來傳遞他內心的真實情感。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西風多是用來形容秋風。這陣陣秋風吹過,竟然會使得這洞庭湖老了許多。而一夜之間,湘君竟然已是憑添了許多白髮。

西風說了時節,秋風颯颯,又增蕭瑟。更為神奇的是這陣陣秋風,居然把這洞庭湖給吹老了。其中這個

字用得極為傳神,恰到好處,將這波瀾的洞庭湖寫活了,這洞庭波不正是那歲月裡的一道道皺紋嗎?當真是人在景中,景在人中,究竟是人還是景,這種朦朧之中可謂意境深遠。

這種洞庭已老的深沉悲涼,該與何人訴說呢?可能只有那一夜白頭的湘君才能理解他的心情吧。湘君聞帝舜死於蒼梧之野,追隨不及,啼竹成斑,本以無比的悲切,又在這蕭瑟的秋風之中,湘君一夜白頭。

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此情此景,此時此意,已然比風颯颯,木蕭蕭,徒離憂更是惆悵,衰頹。因為此時,洞庭已老,一夜白頭。如此大膽的想象,驚心動魄,令人深思,既把洞庭湖的波瀾壯闊給描繪出來,又將他的深刻心思,隱藏在一切不言中。

“醉後不知天在水”,讀《過洞庭》,一首被誤入《全唐詩》的詩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此情此景,讓人忘卻了時間,忘卻了地點,一杯又一杯,不知覺間已醉意朦朧,是因景色而怡然自得的感到歡樂?還是那秋風瑟瑟裡的愁緒?

春水船如天上坐。酒醉闌珊間,讓人不禁忘卻了水中的星辰是倒影,還是這迢迢秋水倒映在星辰之中。似夢似幻間,似在這天上星河之中蕩槳,處身在一片銀光燦燦的夢幻天地裡。

滿船清夢。使夢本無形的這種事以滿船之勢而有了形態,有了生命之感。以一個字,將夢這種虛無縹緲的事物,冠以了沉重的重量,使得此夢非夢,似有了一種靈魂感觸,如此美夢,令人留戀不已。然而,此曲只應天上有,夢終歸有夢醒時,是天在水中,還是水在天上,不禁令人迷茫惆悵。

醉後不知天在水。這種酒後不知,究竟是不知這天上水,還是水中天?還是作為南宋遺民,對人生難以實現的事感到悵然?是南宋滅亡後,對那“

摩挲圖畫不忍看,萬古志士空長嘆”的家國夢難復的興嘆?還是那“摩娑故紙嘆凋落,老眼昏花猶可認”的人生苦短?

一詞“不知”,深沉悠遠,給人以空靈,又給人以無限寂寞。當真是,莫道人生苦難言,醉後不知天在水。

“醉後不知天在水”,讀《過洞庭》,一首被誤入《全唐詩》的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