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全唐詩》覽:“清明”時節看柳絮飛

“柳過清明絮亂飛,感時懷舊思悽悽。”

清明節又到了,真是一年的好時光。

《全唐詩》覽:“清明”時節看柳絮飛

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在唐朝,清明與寒食幾乎就是同一個節的前後兩天。“去歲清明日,南巴古郡樓。今年寒食夜,西省鳳池頭。”在農曆三月三,把清明當作一個節日。當時清明節可是不能動火的,現在在國內也有少數地方保留了這個傳統。當然,在唐朝,在不同的地方習俗還是大有不同。

“清明”一共在《全唐詩》出現138次,排720名。“清明”,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寒食”一共在《全唐詩》出現213次,排293名。“寒食”,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在唐朝,寒食節可比清明節重要的多。清明節大概到了宋代,才取代寒食節成為了主要節日。

詩詞中談到“清明”,我們拿出來分享。

1. 飛絮落花,時節近清明。睡起捲簾無一事,勻面了,沒心情。

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3. 清明節,雨晴天,得意正當年。馬驕泥軟錦連乾,香袖半籠鞭。

4. 如幻如泡世,多愁多病身。亂來知酒聖,貧去覺錢神。異國清明節,空江寂寞春。聲聲林上鳥,喚我北歸秦。

“飛絮落花,時節近清明。睡起捲簾無一事,勻面了,沒心情。”來源於:《江城子》張泌。全文如下:“碧闌干外小中庭,雨初晴,曉鶯聲。飛絮落花,時節近清明。睡起捲簾無一事,勻面了,沒心情。浣花溪上見卿卿,臉波秋水明。黛眉輕,綠雲高綰,金簇小蜻蜓。好是問他來得麼?和笑道,莫多情。窄羅衫子薄羅裙,小腰身,晚妝新。每到花時,長是不宜春。早是自家無氣力,更被你,惡憐人。”

我有我的看法:這詞寫的是人生在世,要珍惜時光。短短几十年,就不要追悔什麼了。

按照廣東風俗,清明是去掃墓的,稱為“拜山”,又稱“行清”。農曆二三月,在珠三角地區已經是相當的暖和,除了偶然的倒春寒,基本上都是20°C以上了,處處都是春意,掃墓祭祖是不變的主題。當然廣東拜山還是很多說法的,就不一一列出。寒食節導致部分地方只能吃糕點,形成了許多有地方特色的小食,也成了一種吃小食的一個節日。寒食節和清明節的混搭,造成了各地風俗的不同。不過都是一點共通,就是會踏青,祭祖,為一年的好景做祝願。

《全唐詩》覽:“清明”時節看柳絮飛

明天談:“令和”,需要調和的日本,《醫書》

只有訂閱,不再錯過。只有點贊,給予動力。只有回覆,方有目標。

你的需求是,就是作者研究的方向。

作者“寂寞寒窗空守”詩云:

寂寞寒窗,空守安寧。

專注經典,另闢蹊徑。

金剛智慧,砥礪前行。

拋磚引玉,同為精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