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在文学方面有成就的人都会选择自杀?

清风飞花


最重要的原因是,是文人多梦幻,当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严重脱节的时候,会让他们产生厌世情绪。这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个问题,但作家的情感是敏锐的,思维是活跃的,尤其是世事是敏感的。很多人不理解他们,他们就会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愈发封闭,直达无法解脱。

作家自杀,和普通人自杀一样,都可以从心理学上找到病根,不要说得那么玄。就像海子的死,有人称之为“形而上死”,他的确有为文学殉道的意味,但海子当时的确也有很多现实的无奈。比如,情感的创伤,现实的困窘,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我们要关注的是,是作家在自杀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如,海子自杀前留下过几封遗书,这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公案。其中的确有一些现实纠葛,作家自杀并没有外界想的那么伟大,也没必要从什么更高的高度来解读这种平凡事里的悲剧。

还有一点,作家虽在精神世界里有很高尊严,但在现实里往往困窘。上世纪90年代,曾出现过“诗人乞讨”“饿死诗人”等荒唐的事情,恰恰说明,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作家们感到了太多现实不如意,对自身的地位有很强的危机感。

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在世俗里混的如鱼得水的作家,名利双收的作家。排除其中有一些假作家、伪文人,我们也要看到作家在现实面前,并不总是低能和木讷的,这点也没什么可避讳的。


黄帅


说几个比较有代表性,后来自杀的文人。

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上过山,放过牛,一生写诗无数。1980年,开始过无拘无束的漂流生活,后来隐居激流岛。顾城为什么自杀呢?在一个诗会上,他与粉丝英儿相识,后来发生了婚外情。


顾城的妻子十分隐忍,顾城终被打动,回心转意。但是,他发现已经晚了。因为他的妻子此时已经喜欢上了一个德国人,顾城十分伤心。于是把他们的故事写进了书里,并向书中主人公一样自杀,这本书叫《英儿》。他想以此获得大卖,给妻子谢烨留点钱。


但是,等书写完,顾城又不想死了,而他妻子又不能接受他的回心转意,最终,顾城还是选择了自杀。

海子,一个原本贫穷的人,后来成功考上北大法律系,毕业后成了一位老师。在那个年代,海子本是可以为家长光宗耀祖了,但是现实的对比,让他觉得人与人之间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有的人生下来就大富大贵,而有的人就必须努力奔跑。


于是,海子就越来越疯狂,一时间,吃喝玩乐,女学生,这些关键词都围绕着他。但是,长期以来的压抑和抑郁,终于让他喘不过气来。他回到家乡买了一块地基,建了房子,写上“海子故居”,选择了卧轨自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历史密探


文学才子自杀的可以列举几个:杰出诗人、北大才子,海子,卧轨自杀;朦胧诗人,顾城,杀妻后自缢;徐谓,官场失意,狂疾发作,九次自杀。大多文人才子多愁善感,可能也只有到达一定情感和境界,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很多文学大师要么官场、情场、商场失意,李白、白居易仕途不顺,屈原投江自尽也能从这方面找到原因。

文人才子很多都自杀吗?好像也不尽然(个人观点),为什么这么说?就像说很多名人都因癌症去世一样,也可以列举一些因癌症离开我们的名人,可以说名人数量还是比较大,很多还是长寿的。又说文学才子,从古至今,可以说举不胜举,自杀的比例也不大。大干世界,无论是因病,还是自杀,普通人群更多,据资料显示,因一种疾病去世的全国每几分钟就有一人。我认为:
文学才子因知名度高,自杀会引起更多人知晓和关注。


自古“才子多风流”,“情”字最为伤人,亲情、爱情,无不愁断肠,加之文人不是孤独,也算独处,内心的苦向谁说,冷暖自知。

仓央嘉措,一滴千年的相思泪,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仓央嘉措从小有一个青梅竹马的爱人,因政治原因做了西藏六世达赖喇嘛,前段时间上影的《西游记之女儿国》中最美的歌词“不负如来不负卿”,出自仓央嘉措诗集,相传后来也是自杀。


画条狗咬你705


为什么很多在文学方面有成就的人都会选择自杀?

在文学方面有成就,意味着他(她)是以写作作为唯一职业。写作过程,是进入了书中各个人物的心里世界,分不清虚拟与现实。

这个问题,多次在“问答”中出现,很多答友都举例如:

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温暖了你我的海子;

写出“太阳☀️,别人看见你觉得幸福,而我站在你痛苦的芒上……”朦胧诗领军人物顾城;

还有“橄榄树”词作者三毛等等。



今天我想说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生命因拖沓得太久而感到疲惫,死亡是上苍赋予我们最终的关怀。自杀并不可怕,比自杀更可怕的是失望和厌世。

――川端康成

日本玛丽娜公寓417房间,被亚洲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当作工作间使用。1972年4月16日下午3时,他再次来到公寓。晚上9时50分,一股浓烈的煤气味从房间窜出,管理员推开门,川端康成躺在地板上,他鼻子里插着氧气管。经检查,背部因瘀血变得鲜红,很明显,是吸入煤气自杀。

据现场验尸,死于下午6时左右,已死亡4小时,死者表情平静,甚至给人以圆满的寿终正寝之感。

作家自杀仅仅在日本就层出不穷,自明治以来三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北村透谷等达12人之多。

由于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作家,所以他的自杀给当时的世界文坛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惊讶。

我国不少学者认为:川端康成在50年的文学生涯中,一贯坚持唯美主义,以虚无思想为基础,作品大都反映爱和死的主题,颓废的情绪,让人感到压抑。



川端康成在文学创作上的堕落其实和他政治上的思想根源是分不开的。

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期间,他充当侵略军的新闻记者,在中国进行罪恶活动。日本投降后,他为日本帝国主义灭亡大唱挽歌,在《武田麟太郎和岛木健作》等文章中写道:“我的忧伤沁入骨髓,我要用文学创作,使日本人感觉什么是真正的悲剧和不幸……”

川端康成这种丑恶的军国主义思想,必将招致精神上最终的彻底崩溃!

所以不是每个文学天才的自杀都值得惋惜,像川端康成,就算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自杀对于中国人民来说,都难解心头之恨!

我是吴萍吖,感谢每一位到访阅读浏览的朋友,感谢您!

2018.3.18.


吴萍吖


有人说,天才与精神病只差一个界限。如果按照佛洛依德的观点来说,天才和精神病人往往比别人的“力比多”要多,力比多就类似于一种欲望。只不过天才找到了发泄口,而精神病没有找到。

其实,不仅仅是文学,画家、音乐家自杀的人也非常多。比如画家梵高选择了自杀,柴可夫斯基也极有可能是自杀而死。为什么艺术家,文学家会自杀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但凡做艺术家的人,他必须有非常细腻的情感,非常敏锐的洞察力,思考人何以为人,人存在的价值,人的存在方式等等终极问题。终极问题往往没有答案,也没有人无法给出答案。人这一生,本来就是浑浑噩噩来,稀里糊涂走的。大部分人都把终极问题存而不论,只是过着每天应该过的生活。

可是,文学家、艺术家却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不像哲学家,是靠理性来解决,用逻辑来推倒。艺术家和文学家必须要靠感性,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他们越想这些问题,就越觉得无法得到答案,越想这些问题,就越倍感孤独。挪威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认为,人只有孤独才能体会永恒,才能与神面对面。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实在是无法理解,即使理解了耶无法做到。但是,哲学家却一直秉持这样的原则(这里我们要说一下,20世纪的存在主义哲学与之前的哲学已经不同,他们有了更多感性的成分)。还有托尔斯泰,他晚年受到了信仰的危机,家里人无法理解他,最后他一个人独自出走,在寒冷的冬夜冻死在了火车站。因为很多艺术家、文学家逐渐把自我封闭,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所以很多人都患有“歇斯底里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癔症。

托尔斯泰

克尔凯郭尔

另外一种自杀的作家可能更浪漫一点,比如三毛等人,他们因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经常会认为生活应该是纯净无暇的,是如同自然一样和谐的(很多作家都喜欢旅游,热爱大自然,动物也与此有关)。可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人类世界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人坑人的事,渣男骗取少女爱情的事频频发生,一下子,他们的精神就会被冲垮,然后因此而自杀。


兮兮说事儿


这个问题我以前有过类似的回答,对于很多文学上有天分的人来说,特别是诗人,需要的不仅仅是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必须有超于常人的对事物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一颗纯净的心灵,不具备这几点就很难写出打动人的好作品。这就注定了这些大诗人一定是特别感性的人,他们对俗世的很多东西是看不起甚至是不屑的,这也是文人为什么普遍都高傲的原因,高傲归高傲,你不可能一直沉醉在虚幻的世界里,总要面对材米油盐,总要处理人情世故,但这也是他们最厌恶的,当他们在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找不到一个平衡点的时候就特别容易走极端,这不是个别现象,我们印象中的特别有天赋的大诗人大艺术家通常都处理不好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当年的诗人海子、顾城还有三毛等等,都是一样的,他们在精神上是丰满的,但也正是活在自己编织的世界里,别人很难懂他们,所以他们也是孤独的,不要用常人的思维去推理他们的死因,逻辑上可能是通的,但解释不了他们。他们不属于某一个人,也不属于某一个地方,他们是属于自己的,是属于远方的,或许当他们认为自己去不了心中的那个远方的时候,生命已经没有了意义。


墨小生i


作家是以作品说话的。

他将人生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诉诸作品,传扬开来,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便是好文字。

好文字多是悲剧性的,充满了哀愁和痛苦,也唯有这样才能打动人心。

打动人心靠的是真情实感,所以作家本人必然跟他笔下的人物或情境有过相同或相似的经历。

自古文章憎命达,穷愁更适合著书。

大多数作家也的确都有过不愉快的过往,这使得他们变得心思细腻而敏感。

当他们在写作的时候,既重温了一遍过去的痛苦,也让自己的情绪得到了一次宣泄。这样的人不大可能自杀。大多数作家属于这种类型。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鲁迅先生。

鲁迅一生致力于对国民性的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于人于事,无所不骂,几乎有刻薄之嫌。大概没有人会否认,鲁迅先生这样的表现,与他小时候家庭由小康堕落到困顿,尝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大有关系。

也有一些作家则是习惯于隐藏自己的情绪。明明心里已经痛苦不堪了,笔下还表现出一团欢乐。真实的情绪硬生生被压了下来,日积月累之后,难保不患上抑郁症,而走向不归路。

三毛有一篇叫做《不亦乐乎》的文章,把生活中众多极其平常的细节,比如开会无聊,在底下偷偷折纸船打发时间;住在山中不同音讯,下山之后发现世界依然如故;忘记了与朋友的约会,打电话道歉时,发现朋友居然也忘记了;下山和家人团聚,回来惊觉自己的遗世独立,但又不想再回家……一个人如果把这些在常人看来并无快乐,甚至根本就是不快乐的事情,而视为快乐,可见她的快乐匮乏到了何等地步!

我读这篇文章时,联想到三毛最终的自杀,莫名感到一种悲凉,哪有什么“不亦乐乎”!

写作是一种宿命。跟其他职业相比,它不是一个快乐,或导向快乐的职业。写作者的身心浸透了孤独。

当这种孤独的感受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导向了抑郁。进一步发展下去,结局可能就变成了自杀。

所以,作家这个群体的自杀率比较高,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有一种职业跟作家表面相似,而本质不同,这个职业叫做哲学家。

哲学家是所有职业中最长寿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比如我国的孔孟老庄,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罗素等。

我的意思是,文人若能多读些哲学,让思想变得通达起来,就不容易陷入抑郁乃至自杀的境地了。


华夏国学漫谈


不是文人选择了自杀,而是世界推着文人走向了自杀。

文人的心大多都是极其敏感的,敏感表现在很多方面,在生活上,在情感上,在艺术创作上,敏感成就文学,也成就他们的死亡。

很多人不能理解文人的想法,为什么他们有钱、有名气、有美满的家庭、还有一大帮追捧者,有什么好像不开的?我觉得有句话说的很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

说最知名的的几个人物。

顾城

生在文革时期,见过人性扭曲,见过暴行泛滥。成名后又挣扎在妻子和情人之间,后与妻子发生矛盾,刺伤妻子,于树上上吊自杀身亡。卒年37岁。


海子
农村出身,北京求学,毕业后分配在体制内,六年后卧轨自杀。卒年25岁。



三毛

少时受老师阴影,出现心理障碍,后有自杀行为,受过感情打击,丈夫荷西早逝,于医院浴室用丝袜上吊自杀。卒年48岁。

这里很多事在百度上都搜不到,你能看到的都是浮于表面的流光溢彩,而被美好虚掩的罪恶将埋在已故的人的心中,与他们一同深藏地底。

所以为什么很多文学成就很高的人都走上自杀这一条路?这不是巧合。因为真正遭受突如其来的打击自杀的人其实很少,真正追究起来都是有迹可循的,表面越阳光可能内心就越痛苦。

顾城说: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海子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三毛说:

我迎著朝野站在大海的面前,对自己说:如果时光不能倒流,就让这一切,随风而去吧。

这些名言都无一例外的乐观阳光,可其实很多文人的内心都有极强的孤独感,当你真正的了解了他们,再看他们表现出来的乐观坚强豁达,你会觉得这种孤独感是深入骨髓的。顾城在幼时所见到的文革中人性的扭曲,海子从农村到城市的无助压力,三毛小时候被误解和没有得到的善意。他们在文学上的敏感不是没有道理的,世人将一身荣光赐予他们,又以荣光推他们入万丈深渊。


很多文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读的书多,但读书是这样的:

书读的越多,会越看透这个世界的真相,越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这个过程的挣扎很痛苦,又很少有人能看到极致的阳光。

就像我的老师讲课的时候说钱是很脏的。他说这句话并不是因为他自命清高,而他清楚这金钱之上沾了多少鲜血,多少亲人反目,多少欲望名利,多少人性泯灭。而痛苦就在于此,很多人明白这红尘世俗不过虚妄,但仍不得不在这红尘中挣扎翻滚。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钱,我知道钱脏,但我活着是真的需要钱。

顾城向往世外桃源,海子向往田园生活,三毛也只不过想爱人平安,可这世上哪有这么简单?最痛苦的莫过于在理想和现实中挣扎生存。

因为文人更清楚,更通透,就会更失望。

世人赐我以荣光,又以荣光推我入深渊万丈。


ps:本来三毛的话我想用《如果有来生》这首诗,但我在查阅之后,发现这首诗是网传三毛《写给自己》中收录的,所以用了另一句话,这句话出自《万水千山走遍》。

这篇文章写的有些丧,看后不适可以私信我,我尽量解决,😂😂总之,大家加油!


十四的故事1999


文坛的天空,有多少耀眼的明星,倏然坠落,令人叹息。


总不免让人想起谢君豪的《南海十三郎》,最让人耿耿于怀的台词:“真正的天才只有两种结局:要么发疯,要么像唐涤生一样早死。"

片中《紫钗记》戏文有语:飘零空负盖世才华,问何日文章有价?诗文光鲜背后,十个文人九个穷,怀才不遇,穷愁潦倒一生的何其多,对现实的绝望,穷途未路,徐渭九次寻死,梵高生前只卖掉一幅画。倘若功成名就,大约不会早殇。


日本的文化有一种,对樱花凋零之美的终极追求,因之川端康成认为死即生,松门左卫门写过15部有关自杀的书,三岛由纪夫在《金阁寺》中说道: 也许是天性懦弱的关系,我对所有的喜悦都掺杂着不祥的预感…
△川端康成

亡生命因拖沓得太久而感到疲惫,死亡是上苍赋予我们的最终关怀。是拒绝一切理解的。自杀并不可怕,比自杀更可怕的是失望和厌世。 ——川端康成

虽川端康成说死是最高的艺术,死即生,并加以践行,作死的毕竟不可理解。他口含煤气管自杀,其实有性压抑爱情挫折因素,也有从小失去亲人孤僻人格,追求完美不得的失落。太宰治多次为女人投水殉情,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都是性情忧郁而敏感,

顾城:这些花开得灿烂,有谁看见背后森森的树枝?

为什么文学上成就非凡的人,更容易自杀,其实跟天才病分不开。天才大约都是不完美的:要么有病,要么有残,或无子嗣,人生大缺。刚刚去世的天才霍金,大半生瘫痪,梵高精神分裂,顾城人格缺陷,生活不能自理,是谓"慧极必伤”。


△霍金

非凡的天分如同一件华美而带刺的衣衫,才美外现,内心饱受折磨。他们想象力丰富,感情敏感细腻,创作时这些是天赋,促其成功,可是也容易陷入感怀悲秋,虚无的情绪中去。

"太阳,别人看见你觉得幸福,而我站在你痛苦的芒上…”(顾城)


△三毛

文人的感受与众不同,文字流光溢彩,内心无比脆弱纠结。创作时常常进入角色,难以自拔,消极应事,所谓"情深不寿”。张纯如,海子,川端康成,三毛,等大抵如此。

同时自杀的他们,往往自视甚高,恃才傲物,不合俗流,内敛而自律追求完美,可叹三岛由纪夫连剖腹自杀,都要搞个完美的十字切,却终未如愿。


△王国维

他们往往对自己和他人要求都很高,面对挫折打击,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无力应付,又不愿向外人倾吐心声,以致走上不归路。诗人屈原投江,因政治上失意,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大抵如此。诗仙李白醉揽江月而之,也可能勘破了红尘俗世而投水。

而特定历史时期,老舍,杨朔,傅雷等,弄人的命运不能容下,污浊的世俗如何保全一颗无瑕的心,只叹人世沧桑。而海明威吞枪据说是家族魔咒。

△海明威

但愿更多的星光闪闪的才子们能唱着:黑色的眼给我黑色眼睛,而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作自己最好的骑士,追逐梦想的胜利。

我们也许应该庆幸我们的平庸,承认我们的虚弱。

元元感谢您的阅读点评。

元元的天下


你好。这个我一直也是我比较在意的地方,比如中国非常出名的一个诗人。海子,比较经典的一个句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到最后好像也是自杀的。

诗人和文学家。很多人都比较忧郁。有一些特殊的经历和背景。比如少年有大才,不得志。比如在职场或者官场混的不如意。遭遇了一些不公平的对待呀。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差。还有的人在感情方面受过一些挫折或者打击。如果这个人在经历这些不公平或者挫折或者打击的事情,经历的非常的多类似的事情。他就会责怪命运。意志消沉。

我经常对我的朋友说。很多诗人都有一点神经质。你比如路边种了一棵树。非得要用所谓的拟人手法。把他当成人来写。还要赋予它一定的灵性。还要站在树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很多时候我觉得这些人就是太无聊了。

不可否认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的作品,非常的经典。朗朗上口。但是很多时候,伤春悲秋。于世人无益,以前我加入过一些群里面。明明是现代人。有的人也有一定的才华。随便怎样,随时都可以做出一首古体诗或者现代诗。我也不是妒忌。我是真的看不惯。你说你一个现代人,整天在群里面叫这个为兄那个为兄。你吹捧我,我吹捧你。真的一点意思没有。纯粹有点,吃饱了撑着。

那些自杀的人。除了伤春悲秋,喜欢胡思乱想以外。还有一点歇斯底里。有的时候感觉人格都有点分裂似的。所以很多时候我觉得,如果你要教育一个小孩子。尤其是自己的小孩子。最好不要过早的接触一些太伤感太悲凉的诗词。会对孩子的性格的养成造成一定的影响,会让他们活得有一点悲观主义。对他们以后的为人处事非常的不好。家长应该给孩子多一点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东西。应该多给他们宣扬一些美好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