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穿著彩紗的舞者在水中不斷搖曳起舞,但它們卻驍勇善戰不斷爭鬥


泰國鬥魚,學名為五彩搏魚,它主產於東南亞的泰國,讓人嘖嘖稱奇的是其好鬥的特性,雄魚之間為了搶佔地盤,爭奪配偶,經常“大打出手”,甚至“血灑灘頭”。也有人稱之為暹羅鬥魚、鬥魚、搏魚、打架魚和彩雀。和其它鬥魚品種一樣,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外形豔麗誇張,屬於比較容易飼養的觀賞魚之一。

泰國鬥魚體側扁,呈紡錘形。野生的魚體長約5~6 cm,人工飼養的魚體長可達8 cm。各鰭長而大,尤以背鰭、臀鰭和尾鰭特別寬大。尾鰭呈圓形。暹羅鬥魚的體色一般呈棕紅色,具藍綠虹彩。在興奮時,遍體散佈著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紅色或藍色的斑紋,體表發出金屬光澤,通常為成排的綠點。各鰭綠中透藍,上有紅色圖案,但圖案位置、大小和顏色深淺,幾乎每尾魚都不一樣。

泰國鬥魚體,雌體較小,紡錘形,稍側扁,原有野生品種體色不是很美,但現在已有鮮紅色、綠色、藍色、黑色、紫紅色、乳白色和雜色等多種色彩。這種魚體型大,色彩美麗,雄魚的腹鰭、臀鰭、尾鰭、背鰭長大優美,好似武士出場,旌旗招展,威武漂亮之極。這是經過世界各地熱帶魚愛好者長期優選、雜交和定向培育的結果。


泰國鬥魚以好鬥聞名,兩雄相遇必定來場決鬥,相鬥時張大鰓蓋,抖動諸鰭,伺機攻擊撕咬對方,直到把對方美鰭咬撕成似破旗、倒斃方休。戰敗者僥倖生還,也將一蹶不振,失去原有的光彩。勝利者也傷痕累累,鰭、鱗破裂。因此,在飼養中,不能把2尾以上的成年雄鬥魚放養一缸。但它們不與它魚相鬥,能和其他熱帶魚混養。雌鬥魚之間不爭鬥,可以合養一缸。

在泰國本土,人們常以此作為娛樂消遣,就跟斗牛、鬥雞、鬥蟋蟀一樣。在打鬥中,鬥魚會變色數次,體色由最初的灰暗突然發出金屬般的光澤;隨著搏鬥越演越烈,體色會從灰綠變為紫色,再由紫色變為淺黑色。一場鏖戰結束,往往遍體傷痕,脫鱗、斷鰭流血,甚至倒斃。

戰敗方即使僥倖生還,也從此一蹶不振,失去原有的光彩。得勝方戰後也傷痕累累,鰭鱗破裂,須靜養一段時間恢復元氣。受傷鬥魚的鰭被撕開後大部分會再長到一起,但鰭條會變粗;傷口癒合後會留下傷疤,失去觀賞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