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縣:夯實基層黨建 引領鄉村振興

【中原經濟網訊】(河南經濟報記者 高青坡 吉娜 通訊員 範長坡)7月23日,盛夏時節的葉縣昆陽街道圪壋店村分外繁忙,蘆筍田裡,村民們按照分工採摘、剪切、裝箱,然後交給物流公司發往全國各地甚至出口國外。

“現在採的蘆筍是今年的第二茬——夏筍,光這一茬就能把一年種筍的成本收回來。”該村黨支部書記張紅軍介紹,為做強蘆筍產業,村裡領辦了農業種植合作社,統一負責技術、收購、管理等。全村80%以上的土地入了合作社,都種上了蘆筍,畝均純收益在5000元以上,一棵棵小蘆筍著實成了村民們的“綠色銀行”。

河南省葉縣堅持“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的工作理念,緊緊圍繞“強組織、增收入、夯基礎、促發展”這一工作思路,堅持從因村制宜、突出特色產業,將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作為戰略提到全縣層面,有效地提升村級集體扶貧帶貧能力,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河南葉縣是省級貧困縣,截至今年6月,未脫貧貧困戶7257戶、貧困人口19422人。

黨建引領,建好村兩委,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葉縣在今年的村兩委換屆中,已實現了好中擇優、優中選強。辛店鎮常派莊村由於村裡沒有“能人”謀發展,全村經濟一度發展遲緩。2014年,返鄉創業的楊小伍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他根據比鄰燕山湖的地理優勢,帶領村兩委領辦專業合作社,農戶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統一管理、銷售,將部分管理費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用於貧困戶幫扶和村公共事業支出。

在葉縣,通過實施“在外務工成功人士返鄉創業計劃”,選優育強村級帶頭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例子很多。龍泉鄉草場村的李運山在外經商多年,2012年返鄉當選村黨支部書記,通過招商引資,村裡先後建起了葉縣綠築菌業和家興門業等多家企業,村級集體經濟實現了由無到強。

截至6月底,葉縣已回請一批有本領、懂經營、能幹事的在外務工成功者回村成功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或村主任。

探索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確實權屬,釋放權能。葉縣把村集體經濟產權分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房屋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土地所有權、農村小型水利產權、集體財產權、四荒的使用權、農業類知識產權、地理標誌產品使用權等十類,進行確權探索,激活權能,建立順暢有效的產權流動市場,創新以產權制度改革為中心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式,實現產權資本化,資本股權化,股權利益化的新路子。

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喚醒沉睡的農村資源,激活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推動產業振興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葉縣在產業扶貧方面,運用村集體經濟這個平臺,探索創新十種產業扶貧模式,不斷提升村級集體扶貧帶貧能力。

推動產業振興是關鍵。在產業扶貧方面,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探索建立農村依託各種形式搞活農村集體經濟,創新十種產業扶貧模式,不斷提升村級集體扶貧帶貧能力。一是以國潤牧業為龍頭,形成“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貧困戶”的龍頭帶動模式,實現直接分紅、幫帶收益、規模養殖收益三種模式;二是建立以“村級合作社或股份公司+優質項目(企業)”的企地聯營模式,實現市場配置企業,企業帶動村集體經濟合股聯營;三是建立以“農戶(貧困戶)+村級合作社或股份公司+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的合作共享模式,村集體成立的合作社或股份公司與龍頭企業合作,增加集體收益;四是在鄉級層面建立同類別的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鄉級專業合作聯盟,與葉縣綠築菌業有限公司合作,建設食用菌扶貧生產示範基地的股份合作模式;五是發展光伏產業,與國電投合作,建立“企業+村級集體經濟+貧困戶”的陽光增收模式,貧困村各建1座300kw-500kw村級光伏電站,每個電站每年收入近30-50萬元;六是建立由縣財政投資8000多萬,在全縣124個貧困村和24個貧困發生率超過10%的非貧困村,建設精準扶貧就業基地模式;七是通過支持貧困村成立社區資金互助社、吸納農戶尤其是貧困戶入社,向社員提供發展農業生產性貸款,建立互助資金管理模式;八是建設“千頭線”143條(年出欄生豬1000頭,配套100畝土地消納糞汙),探索出了“循環農業+生豬養殖千頭線+村集體經濟+貧困戶”的循環農業模式,帶動貧困戶實現脫貧;九是採取“支部+企業+貧困戶”村企合作的能人帶動模式,由村支部書記牽頭成立企業,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十是建立與省人保財險公司合作,實施“葉縣金融支持村級集體經濟+農業產業組合扶貧模式”的金融扶貧模式,破解產業扶貧侷限性、農業產業分散性、集體經濟薄弱性和項目貸款艱難性的瓶頸問題。

平頂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葉縣縣委書記古松介紹,當前,葉縣正通過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壯大村集體經濟,提升扶貧能力,實現精準扶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