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走游记

崇州走游记

桤木河湿地

湿地公园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地方上的重视,这也是观察一地的环境生态的最好方式。也许正因这个缘故,湿地公园也就广泛地开发了出来,它们不仅可供游玩也可散步。

在崇州市有一个湿地公园叫桤木河,公园颇大,虽无浅丘,却因水资源的丰富,形成不同的景观。作家杨虎带我到这里闲步,一片湖面,边上是芦苇,更远处则是这样那样的树木,看上去有些许意境。不过,湿地里的小道蜿蜒曲折,倒也别致,有一段贴着湖滨,而有一段又远离了。窃以为湿地就应该是保持这样的疏离感,自然与人文通过这样的调整,自有一番趣味的。

漫步在湿地公园,看见来往的行人,以及骑着单车的孩子,虽然人数稀疏,倒是让喜欢自然的人可以闲观。湖滨并没有进行相应的修整,有几分野趣。如果在都市里,像这样的湖岸也是修整的整齐划一,似乎只有这样的雕琢才能显示出城市味。岂知这样一来,就让其失去了天然。

印象中,在这里并没有看到桤木,想来此地原本就叫桤木河的缘故吧。偶尔有鸟雀从草丛中惊起,掠过天空。杨虎说,这里也是观鸟的最佳地方。可以想象这里的生态是何等的优良,才使鸟雀驻足的可能。

来这里游走的人大部分是附近的居民。“居游”最近几年很流行,在岁月中体味旅行,也就别具深意。那么,在这里居住、体味湿地,也许就更加具有个性和美妙。

诚然,在桤木河湿地,时间沉淀下来,也就生发出不同的桤木河故事了。

崇州走游记

陆游祠

崇州的建城史有2300多年的历史,走进崇州,可见许多历史遗迹,如江源旧城遗址如州文庙等,而常璩的一部《华阳国志》,是地方志的重要作品,开创了地方志书写的里程碑。这些都彰显了崇州的文化底蕴。

在这个城市的市中心有一处地方名曰罨画池,此是崇州人最爱的旧迹。且说南宋诗人陆放翁曾两任蜀州通判,这里的生活很是安逸,公余之闲暇时光丰富多彩,或赏花会友,或访问名胜古迹,有诗为证:江湖四十余年梦,岂信人间有蜀州。这里的美食风物都与江南有着极大的不同。所以,陆放翁在这里的生活悠哉游哉,他写下的诗句是当时蜀州的风貌,在今天看来就是见证了崇州文化的流传。

如今,像他这样的诗人不多见了。也正因如此,明时,崇州人特意为放翁修建了陆游祠。这个地方是全国唯一的一家陆游纪念祠。此前这里是纪念赵抃(宋时铁面御史,曾担任江源县令)和陆游的地方。可见崇州人对陆游的热爱,这也显示了成都文化的包容。若不是这样的城市精神,恐怕杜甫草堂早就不存在了。

游逛陆游祠的最佳季节是在冬季,因放翁平生喜梅,且写下一百六十余首关于梅花的诗,有名句: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里就栽种着许多梅花,可以想见梅花盛开时是何等的诗意。

在陆游祠里感受历史的沧桑,岁月悠悠,文化的力量终究是最为久远的记忆。这就像记住陆游一样,记住的是一种不朽的风骨。

崇州走游记

五星闲居

崇州市白头镇的名字来源,不知是否和白头偕老是否有关系。这里有个村落叫五星村,村里的建筑颇像都市里的别墅,每户人家的房前屋后各有一块空地,栽种着蔬菜,亦或果树,看上去很有诗意。

我们走进村庄,随意地走进一户人家,进入院落时就看见一个小亭子,里面围坐着几个人,闲闲地说着家常,其外侧就是一小块蔬菜田,栽种着土豆、包菜等等,很有生机。而另一户人家将其居所命名为“兰亭叙”,在这里相遇这三个字,就让人觉得村庄里多了文化氛围。唯一让人觉得遗憾的是,书法太丑,大有暴殄天物之感。

再过去的一户人家,有点像都市里的水吧,可以发呆可以阅读可以下午茶,在院坝里有几张躺椅,极目远眺,就是成片的庄稼,油菜即将成熟的季节,满眼的翠色。乡村生活,如此这般,倒也有现代乡村图景的意思了。

在村庄里闲逛,这里居住的人家并不太多。早些年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居所里,后来的新农村建设,让这些人家聚集在一起,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村庄场景。来这里参观的人不少,想来是“闲居”二字所吸引来的吧。

五星闲居,当然突出的是闲居。大概到了农忙时节,五星村又是一番景象了。五星村与我的故乡有点相像,但我们那里房舍看上去更为混搭一些,与此相比,更有错落之感。但也少了这样建筑整齐划一的美感。不过,在乡村能得以闲居,也是不大容易的事。毕竟闲居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这里让精神得以升华。

崇州走游记

竹艺村

崇州是个农业大市,在这里既有独特的川西林盘,亦可看到成片成片的庄稼。对于喜好自然的我来说,看着这样的风景,格外欣喜。

和朋友约好去道明镇,沿途是绿色的田园,这里是竹编的故乡。其实,川西平原上盛产竹子,竹编技艺在不少地方流行。但这里随处可见的竹子,不由得让人想起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来。现在这样的故事只是传说了。这里有个村庄,名为竹艺村,顾名思义,是以竹编过活的村庄了。村子不太大,却以竹艺闻名,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我们在村庄里随意走走,就见着不少在进行编织的农人们,一根细长的竹片就可以变成一件件有趣的艺术品,若没有灵巧的技艺,恐难以做到的吧。这里的竹编大多为农具,或者为日常用品。也正因使用频繁,在进行竹编的过程中,才会有关于竹编的智慧流传下来吧。

有意思的是,在这里相遇到一个叫竹里的地方,此处为独栋的建筑,居然耗资上千万,这是使用无数的竹片编织而成的空间,无论是走廊还是房间,各有味道,可谓集中展现了竹编的高超技艺。也正因如此,不少爱好竹编的中外朋友都会慕名前来探访。我和朋友在这里参观、品茗,倒也切实地体验了一回休闲生活。

道明镇的竹编如今是崇州乡村经济的一大特色。虽然不少手工艺呈现没落的状况,在这里似乎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乡村的未来就在于能够看得见,青山绿水原本是生活的常态,在这里亦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