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1:10萬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研究

​ 徐州市轄區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是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地理座標:東經117°03'~117°42';北第34°11’~34°32’,總面積76.0k㎡。行政區劃包括徐州市市區、賈汪區,2000年區內人口總毅數約167.3萬。國民生產總值419.00億元。京滬、隴海兩大鐵路在此交匯,公路四通八達,京機大運河貫穿境內,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現已形成了一個以煤炭、電力和交通為主體,擁有建材、冶金、機械、化工、輕紡和電子等門類較齊全,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城市。

​ 徐州市轄區地貌上位於魯南丘陵的南緣。南部漢王及賈汪北部地區以丘陵為主,山體岩石裸露,植被稀少,山體與山體之間分佈有一系列盆地和谷地;九里山以西和兩山口以東為平原。地貌類型有剝蝕一溶蝕丘陵、鬆散堆積山前傾斜平原和鬆散堆積平原三種。徐州市轄區屬半溼潤溫暖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839.4mm,降水多集中在7~9月,佔全年降水量的67.0%以上,最大年降水量1297.0umm(1958年),最小年降水量500.6mm (1988 年)。區內主要河流有京杭大運河、廢黃河、不牢河、查河和荊馬河等。除京杭大運河外,其餘皆為季節性河流。

【地質災害發育分佈特徵】

徐州市轄區發育的地質災害及隱患類型有滑坡、地面塌陷(岩溶塌陷和採空塌陷)、地裂縫和不穩定斜坡等。本次共調查各類地質災害及隱患點102處,其中滑坡6處,佔5.9%;地面塌陷16處,佔15.7%;地裂縫44條,佔51.2%;不穩定斜坡6處,佔35.3%。截至2001年,地質災害已造成3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20.42億元。

​ 岩溶塌陷主要分佈在徐州市轄區。下部有岩溶化地層,上部有一定厚度的蓋層,岩溶地下水過量開採是誘發岩溶地面塌陷的主要因素。

煤礦採空地面塌陷及地裂縫(地裂縫災害主要與煤礦採空場塌陷伴生)主要分佈在大劉煤礦、賈汪煤田。煤礦開採活動是導致她面塌陷的主要因素。

​ 滑坡主要分佈在採石場及道路的邊坡上,區內發生的滑坡均為巖體滑坡,規模上均為小型。開採石灰岩和人工切坡、爆破震動、風化和降水等因素是導致滑坡的主要誘因。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

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主要分佈在徐州市區及貫汪區,包括若溶地面端陷高易發區、煤礦採空塌陷及地裂縫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和滑坡災害高易發區,總面積133.0k㎡,佔全區總面積的15.2%。地貌單元為黃泛沖積平原,土層結構為砂性土單層土體或砂性土一黏性土雙層土體,下伏寒武系、奧陶系石灰岩,並受到橫向新裂(不老河斷裂、廢黃河斷裂帶)的切割,岩溶發育強烈;人類工程活動頻繁。共有地質災害點35處,災害點平均密度26.3處/k㎡​。

地質災害中易發區:主要分佈在賈汪青山泉及紫莊和徐州雲龍區、九里區等地,包括岩溶地面塌陷中易發區、深礦採空塌陷及地裂縫地質災害中易發區、滑坡災害中易發區,總面積162.0k㎡,佔全區總面積的18.5%。地貌單元包括黃泛沖積平原、山前傾斜平原,土層結構為黏性土單層土體或砂性土一黏性土雙層土體,下伏寒武系、奧陶系碳酸鹽巖,岩溶發育中等一強烈;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共有地質災害點9處,災害點均密度5.6處/100k㎡

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分佈範圍較廣,主要分佈在邊坡較穩定的丘陵區,岩溶不發育或雖發育但土層中老黏土厚度大於30m的隱伏岩溶區,總面積581.0k㎡,佔全區總面積的66.3%。人類工程活動一般。未發生地質災害。

江蘇省徐州市1:10萬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研究

江蘇省徐州市1:10萬地質災害易發分區圖

【地質災害隱患及防治管理措施】

本區共查明地質災害及隱患點42處,其中危害程度為特大級12處,包括岩溶地面塌陷1處,採礦引發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縫11處;重大級10處,含1處岩溶地面塌陷、9處採礦引發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縫;較大級2處,皆為採空引發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縫;一般級18處,包括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縫、滑坡和不穩定斜坡等,共威脅人口57868人,威脅資產3.25 億元。對多處有代表性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危險性進行了評估,協助地方政府編制了防災預案和全區地質災害防治區劃。確定重要地質災害監測點16處,初步建立了徐州市轄區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預警系統。

資料來源: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2002年8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