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借鉴到自主研发,三星是如何发展芯片产业的?

ctxb567


这是一个很大很系统性的问题,据我所知给大家介绍一下。

我认为主要是基于两点:

第一是三星集团的两代开创人的坚持不懈和坚定的决心。

第二是韩国政府对其的巨大的支持。

下面为大家一一解析。

先说第一点

三星集团两带开创人的坚持不懈和坚定决心。

上世纪70年代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喆在公司内部会议中关注到了芯片产业,众所周知三星集团的起家来自于小家电行业,明锐的李秉喆发现影响家电性能的很重要的核心就在于控制芯片,在那个时候,韩国国产半芯片还是一穷二白,没有资金,没有技术,还有海外日美领先行业的全面封锁。

在那个时候李秉喆派遣人员去日美学习,但是遇到的确实巨大的阻碍,日美不但对韩国进行封锁,更对韩国三星派遣学习的人员进行防备,不要说拍照,就是一些基本的资料都不提供给你,之后为了垄断更是返遣了一批韩国学习人才,这给当初的三星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在这种情况下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喆坚持不懈和坚定地决心展现了巨大的魅力,他没有萎缩,更没有放弃。

芯片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很难跳过一代芯片、进入下一代;而进入下一代的研发,则需要非常高的人力资本及研发成本,才能触发量的优势。后发企业刚刚开发了一代芯片,结果发达国家的先发企业直接降价,并投入新一代芯片研发。正因为这一系列怪圈,导致终端企业更加偏向于性能稳定且价格低廉的先发企业产品。没有足够使用量且背负大量投入的压力下,后发企业只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三星在两代人的努力下——李秉喆、李健熙迎头赶上,现今2018年7月报表显示,三星芯片终于超过intel芯片,成为了全球NO.1。

在这里不得不说三星两代开创人的坚持,在上世纪80年代,半导体行业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缩水,从以前50%的利润直接变成生产一个赔150%!当年三星在芯片行业亏损了3亿美元,股权全部亏空,大家以为三星会放弃芯片行业,但是没有,李健熙结果父亲的产业进行了一场“豪赌”继续开发并引进大量人才。这一场豪赌李健熙赢了,也给三星集团带来了史无前例的荣耀。

2002年的国际半导体学术会议(ISSCC)上,三星更是在“每18个月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就会翻一番,而成本却下降到一半”的摩尔定律的基础上,提出“每12个月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就会翻一番”的新定律,并准确预测这一系列的芯片产业变革将起源于移动终端、数码家电等非PC领域,并以时任三星电子半导体总管社长黄昌奎的姓,取名“黄定律”(Hwang’s Law),震惊世界。

这一举动也意味着,三星在量产芯片产业取得巨大成就:成功脱离由美国企业设置的技术壁垒,从后发企业跳跃成为先发企业,并开始引导产业发展。

我们再说一下第二点

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三星最困难的时候(没有科技,没有人才),韩国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韩国政府对于海外留学人才进行大力的宣传和优秀的待遇,引领了第一批大学生回国潮,这里面就有140人被引进到三星集团,专门从事芯片的开发,用了两年的时间学习并且开发,在第三年出开始办厂正式进军芯片产业。

在韩国进行发展的同时,韩国政府提出“政府+大财团”和“技术+资金+人才”的融合理念,并付诸实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多现在的大财团脱颖而出,这里面就包括当时颇具规模的三星集团。

与此同时,向大财团提供被称为“特惠”的措施,甚至为发展芯片产业,不惜动用日韩建交过程中日本向韩国提供的战争赔款。

可以说三星集团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说完了政府的这些支持,其实还有另一种支持就是BK21战略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简单来说“BK21占率”和中国的985和211相类似,都是规模大,实力雄厚的大学,培养专门服务于市场(大财团)的人才的地方。企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一流的人才,我国的985和211计划中可以看到“BK21”的影子。

无论如何三星的芯片产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成功离不开优秀的企业家更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扶持。

说道这里我想说华为的麒麟芯片还有小米的澎湃芯片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难题都希望你们继续开发研究,在手机领域当有一天高通晓龙不在提供CPU那么会有一大批手机厂商倒下,但是希望华为、小米可以扛起手机领域的大旗,继续前进,也希望不只是在手机领域。

中兴之殇历历在目。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点击关注更多数码资讯与您分享。


洋仔不是洋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韩国大力发展半导体,而作为韩国最大集团的三星,自然收到了来自政府的极大扶持,这是其一。

后来,韩国吸收了美日的大量技术,半导体产业真正快速发展。

在巨大的财力投入,技术支持下,三星的芯片算是真正出生了,至于把芯片做强的过程,我想只有当年三星工程师才了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