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外賣反攻南京,美團打車還能堅持多久?

無錫開城過了一個月,滴滴外賣就打響了第二槍。6月1日滴滴外賣在南京正式上線。通過媒體及用戶反饋的情況來看,滴滴外賣登陸南京的進程相當順利,用戶點餐數量爆表。按照滴滴之前公佈的計劃,成都、泰州的外賣業務也將在近日開啟。

滴滴外賣反攻南京,美團打車還能堅持多久?

有人歡喜有人憂,相較於滴滴外賣的神速擴張,同樣跨界做打車業務的美團如今正深陷發展泥潭。從去年二月進入南京開始,鏖戰一年多的美團在今年二月終於進入上海,一年開了一座城,此前宣佈將進入北京、成都等七個城市,只見雷聲,不見雨點。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滴滴做外賣就可以高效的衝擊美團的核心業務,而美團進軍打車卻舉步維艱呢?長期無進展,美團的打車業務還能堅持多久?

一、一個在創新,一個在抄襲

對於一項新業務來說,補貼是為了快速的搶佔市場,但要把用戶留住,最關鍵的還是用戶體驗。網約車能發展到如今的規模,是因為網約車相比馬路上招手叫出租車有體驗優勢,在養成消費習慣之後,不給補貼,大家也更喜歡用網約車。

而美團要進軍網約車,它面對的對手不是出租車,而是已經經過了若干年的發展,在實踐中獲得豐富經驗的滴滴。

滴滴現行的各種運營手段,是經過激烈競爭和大量實際業務後優化出來的,已經有很高的效率,美團打車作為後來者,需要有再創新才有可能獲得更高的效率。

然而他們有創新嗎?

5月30日,美團打車宣佈上線墊付功能,乘客未支付的快車訂單,平臺將在7天內完成系統自動墊付。看似是照顧司機體驗的“創新”,實質上卻是抄襲。滴滴早在在兩年前,就已經開啟先行墊付功能,墊付的時間是在訂單完成24小時以後。

滴滴外賣反攻南京,美團打車還能堅持多久?

除了“先行墊付功能之外”,滴滴首創的 “推薦上車地點”、“號碼保護”等提升用戶體驗的功能,也被“好學生”美團學了個十足。

那麼美團真就沒有創新了嗎?還真有,為了打擊套牌車,強調自己的安全性,美團在5月30日首創了“線下驗車”這一功能,然而經過上海電視臺的調查,令人尷尬的事情出現了,通過線上審核的滴滴沒有出現套牌車,反而是線下審核的美團出現了兩輛套牌車。

事實證明,網約車這一行業是需要厚積薄發,通過長期積累的運營經驗來實現創新,不斷提升運營效率的。半路出家的美團打車,在創新上很難有所作為,只能參考滴滴的做法,或者重複發明輪子。結果是美團打車永遠比滴滴慢一步,問題更多,效率也更低,除了補貼以外無法去競爭。

二、不一樣的門檻

美團和滴滴的業務擴張很有意思。滴滴的核心業務是出行,美團的核心業務是外賣,兩者都進軍到對方核心業務,攻擊方式都是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的蠶食。

但是,外賣行業和網約車行業是完全不同的。

外賣業務是美團的核心業務,但除了逼商家“二選一”這種違規的商業手段外,這個業務本身幾乎沒有護城河。對外賣業務來說,線下門店是商品的提供者,騎手是外賣商家的合作者,這兩者的資格與准入都沒有門檻。

沒有門檻,沒有忠誠度,那麼比的就是市場運營手段的。像滴滴這種後發者,只要能通過恰當的手段吸引商家和騎手加盟,想進入哪個城市就可以進入哪個城市。

但網約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網約車也有過無序、依靠補貼搶奪市場的蠻荒階段,但經過近幾年的整合優化,已經逐漸呈現出穩定有序的態勢。市場之外,網約車有管理辦法、有主管部門,也有了明文限制低價補貼競爭的條文。

滴滴外賣反攻南京,美團打車還能堅持多久?

制度和管理辦法的健全,主管部門的確立,意味著美團要做網約車,首先要通過審批。這是美團舉步維艱的首要原因。網約車業務與出租車管理部門本身有一定的利益衝突,同時滴滴、首汽、神州租車的存在已經基本使市場達到了飽和,各家企業也已經形成了穩定的格局和分工,美團進入只會使行業重新混亂。

以上海市場為例,美團打車進入後,大量的外地牌照車輛湧入上海市區,導致上海擁堵加劇。這導致主管部門對新加入行業的美團並不歡迎,所以美團在最期望的北京拿不到審批,預想中的另外幾個城市也遙遙無期。

三、IPO之日或成美團打車沒落之時

業務門檻高,技術創新難,燒錢不賺錢。那麼美團為什麼要進軍打車業務呢?答案很簡單,美團的目的是為了資本市場的估值,這也是美團的慣用手段。

從近年來看,美團涉足的領域包括影票業務、酒旅業務、支付業務、外賣業務等等,幾乎每個業務新開以後,美團都會趁機進行一次融資,進一步拉高估值。而資本市場,就在美團不斷的新業務高估值的模式中,被逐漸綁架。

這次新開打車業務之後,美團要開始籌備上市了。傳說美團6月22日要在港交所交表準備IPO,真正敲鐘上市的日期也不會很遠。在上市之前,美團最總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做大估值,提升股價。

要提升估值有兩個辦法,一個是把財報做漂亮,一個是把想像力空間做足。美團的財務情況並不理想,所以把想像力空間做足就成了首要任務。打車業務的市場規模大,美團象徵性的進軍一兩個城市,就可以對外宣傳成整個中國的網約車市場份額,通過這種想像力來抬升估值。

就是說,美團從進軍打車業務開始,就揹負著資本市場想像力的任務。至於打車業務實效如何,能不能盈利並不重要,能不能普及也不重要,只要燒錢燒出聲勢,讓投資人買賬就可以了。

而等美團真正IPO之後,網約車這種代價巨大、市場競爭激烈又需要燒錢補貼的項目會成為財報毒藥。美團無論怎麼投入,其網約車業務的規模也會被政策和審批限制死,不會有很高的營收。同時,因為要燒錢買規模,美團的財報也會被大幅惡化。這種業務無疑會拉低股價,影響美團投資人的收益。

所以,美團打車在未來IPO成功後或將被美團放棄或者邊緣化。高管和資本是最大的贏家,貸款買車的美團司機和租賃公司,將會成為最大的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