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中国铁路总公司正式出手!以后全国的高铁都支持刷身份证乘车,从此和纸质车票说再见吧!

高铁车票“无纸化”

近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陆东福在“智能高铁发展暨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十周年论坛”上宣布,电子客票将于明年在全国推广。

届时,乘客或可实现“刷手机”、“刷身份证”直接进站乘车,而不需要在乘车之前特意换取纸质车票。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电子客票也称作“无纸化”车票,是指旅客通过互联网订购车票之后,无需换取纸质车票,可以直接持二代身份证等有效身份证件通过火车站进站口和验票闸机乘车。

高铁刷身份证进站这一举措并不稀奇,其实早在我国实现火车票实名制管理后就在开始逐渐施行,相信不少朋友也都有过直接刷身份证乘车的经验。

但一直以来,我国大多数地区仍然需要进行“票证同验”才能进站乘车。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在当下,北上广深及国内主要的二线城市之间的高铁车次基本实现了刷身份证乘车。

其他的二线城市和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地区之间运行的高铁车站,仍然有不少车次仍然不支持“无纸化”乘车。旅客乘坐这些车次时,仍然需要在火车站售票处换取纸质车票才能进站乘车。

最快今年四季度,中国铁路电子客票业务将开展试点运营

近年来,刷手机坐公交、乘地铁已经日益越来越常见。电子支付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从中国铁路武汉局了解到,最快今年四季度,中国铁路电子客票业务就将开展试点运营!届时,在部分试点线路上,乘客或可实现“刷手机”、“刷身份证”直接进站乘车,而无需换取纸质车票,明年将在全国高铁推广。

为什么有些车次不支持“无纸化”车票?

铁路相关人员解释道: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些列车的始发站或终点站没有支持刷身份证的自动闸机;

二是这些列车上尚未配备刷身份证检票的设备,无法完成火车运行过程中的检票流程。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在刷身份证乘车之外,国内还有一些高铁车站开通了“人脸识别”的功能。

但有些乘客在满怀欣喜地尝试之后发现,部分车站的“人脸识别”功能,居然需要和车票相配合才能完成进站乘车。

他们在体验新颖的“刷脸乘车”时被提示“请将纸质车票如图示位置放置于身份证上方”,只好匆匆地去售票厅地人口窗口和自动售票机前排队等候,甚至有人因此误了车。

“无纸化车票乘车”时代来临,网友的问题也来了。

有很大一部分网友表示:高铁无纸质票,我们的问题怎么办?

南京何先生:“公务出差,没有车票,我们拿什么报销?”;

吉林吴先生:“父母年纪大了,不懂得如何网购车票”;

网友吐槽:“身份证丢了补办周期长,着急啊!”

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它即将全面改变我们的生活。所以,这些问题很快就会有答案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火车票的升级变迁已经历过四代,让我们看看这几代的火车票。

第一代:纸板火车票

这是25mm×57mm的“纸板票”,这种车票使用的时间最长,堪称“爷爷辈儿”。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至上世纪90年代结束。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火车有快车、慢车之分,硬板票上也有体现。一道红杠“小队长”是快车,二道红杠“中队长”特快,没有杠,慢车。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一道杠”快车和慢车)

硬板票印刷防伪技术较弱,上世纪90年代末逐步被联网电子票取代。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硬板票,绿皮车,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

虽然“逛次逛次”的声音一去不复返,但是只要能坐上火车,心就踏实,这种返乡和回家的亲切体验已深深印在无数人的心中。

第二代:软纸火车票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试点期间 北京铁路局标准版软纸车票)

1997年,“纸板票”被“软纸票”取代,淡粉色铺底的车票上印有一维码。使用这种车票后,售票时间也由过去的手工售票最快的每张96秒缩短至3至5秒。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试点期间 上海铁路局标准版软纸车票)

1996年末,当时的铁道部确立了软纸客票统一样式标准,正式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软纸车票。“软纸票”开始代替“纸板票”上岗。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早期蓝色底纹的软纸车票)

后经过改版,变成了沿用至今的红色底纹车票。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软纸票不是事先印制好的,而是在售票时现场打印。使用这种车票后,售票时间大大缩短。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2000年铁路第三次提速,车票版式也发生了变化,条形码等也有所不同。

几年后,铁道部门再次对车票板式进行调整。将列车车次调整至出发站与到达站之间。原“全价”字样改为人民币符号“¥”。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调整后的车票)

2009年12月10日起,软纸车票的一维条码改为使用二维条码防伪车票系统。这是一次信息升级:车次、价格、售出地、购票类型等信息,都能加密成二维码打印在车票的票面上。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第三代:磁介质火车票

2007年4月18日,动车组全面上线投入运营,我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中国逐步迈入“动车时代”。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和谐号”动车组)

同时,火车票在全国范围内再次升级,磁卡式火车票陆续发售。

这种闪烁着光泽的磁卡式火车票为一次性车票,票面硬度比软纸式火车票更高,车票正面印有动车组图案,车票背面植入磁性信息和热敏信息。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初期的粉红色底纹介质车票)

初期粉红色底纹计算机磁介质车票,四角为弧型。背景图案为一列动车组列车从右向左快速行驶的画面。

2009年底,软纸车票再次调整,下方的条形码变成了二维码防伪图案,同时取消了票面上的列车等级信息。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非实名制、二维码软纸式火车票)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非实名制磁卡式火车票)

2011年1月19日12306网站开通,从此,大部分人买票再也不用排队了,而是改为网上抢票,不过非常考验眼力哦。

为了不让“抢票软件”轻易得手,12306的验证码也是“拼了”。验证码一度引发购票者的吐槽,“真是抢个票都心力交瘁”。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2012年,火车票全面实行实名制。火车票票面上有了乘客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开启了实名制时代。

2015年8月1日起,铁路总公司正式开始使用新版火车票,也就是目前火车票的样子。它在印刷技术和防伪功能上都比原来有了更大提高。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最新版的红纸票)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最新版的蓝磁票)

购票方式从只能到车站排队,到网上抢票,再到手机端购票,这既是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也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第四代:无纸化火车票—身份证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2011年6月开始,“刷身份证进站”的无票时代来临,京津城际、京沪高铁只要带着二代身份证就能在自助机上刷证直接进出站。

别以为旧版火车票就没用了,一张小小的老版火车票也能卖出十几万的价钱。

18万的老火车票

根据公开报道,2007年一张1983年从昆明—上海车票面值15元的火车票,被一位香港的收藏家以18万的高价入手,这是民间火车票收藏中,价格最高的。

呐价值18万的老火车票大约长这个样子!☟☟☟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中国“最早火车票”,750万人民币成交

2010年,一套完整的清代龙马图邮票在香港亮相,当时创下880万港元(约750多万人民币)高价。有人疑惑了,不是说火车票吗,怎么变成邮票了?

这套清代龙马图邮票的平生经历比较丰富,1888年由清朝在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委托下印制。如果上图比较陌生的话,电视剧中的形象你应该比较熟悉。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但是这套清代龙马图邮票发行后,并没有做邮票用途使用。而是在后来被改作火车票使用,不同的铁路公司加盖不同的公司标志。

这是中国“最早的火车票”,虽然是邮票改车票,但是相当具有纪念意义。

图为拍卖出750多万人民币的清代龙马图邮票,中间就是加盖了公司印章,被当作火车票使用。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错”票

450元的过期车票,拍出5000元的高价

火眼金睛找错字~~

人工容易出错,话说机器也有出错的时候,包括火车站的自助取票机。

“一楼候车”错票印成“一楼猴车”

2014年,贾先生乘坐高铁G666从河南新乡前往北京,车票上的“候车”字样却意外被打印成“猴车”。因为觉得错版车票有趣,贾先生将车票放在朋友圈上拍卖,最终,450元的过期车票拍出5000元的高价。

图为 新乡东—北京西 的错票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郑州—商丘”错票印成“郑州—丘丘”

河南商丘的刘先生曾买了一张郑州 — 商丘的火车票,取票后发现商丘印成了“丘丘”,这张车票也被网友戏称为“超萌错体火车站”。

对此,火车站给出的解释是在自动售取机换取车票时,机器程序临时不稳定造成出现错别字。

图为 郑州—商丘 的错票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某一种特色车票~满满的都是情怀~

郑州铁路局曾发行的站台票,26枚连起来是一幅完整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套收藏价值非常高的站台票。

图为部分《清明上河图》站台票

刚刚传来的大消息!别了,高铁票!

长大在外

有时候乡愁就是一张小小的车票

家在那头,我在这头

小小一张车票

却藏着这么多回忆

关于“一张车票”的故事

回家、异地恋、旅游等等

欢迎留言讨论,

觉得不错,转到朋友圈让大家看看吧。

​来源:河北共青团、中国经济网、沈阳晚报、杭州交通918、中金在线、新浪微博、楚天都市报、铁路观察等整理

选编:万万


分享到:


相關文章: